沈阳市着力构建 “四个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2017-03-02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沈阳市委组织部调研组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沈阳市委组织部调研组
沈阳市着力构建 “四个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沈阳市委组织部调研组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组织者、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区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是加强基层基础、推进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专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主线,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为抓手,有序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可信赖的依靠力量、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社会转型、共同缔造幸福沈阳、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基本情况
沈阳市现有社区893个,社区工作者11233人,其中社区党组织成员3223人,社区居委会成员3564人,“两委”交叉任职人数为2578人,社区专职干事7805人。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7岁,其中29岁及以下1893人,占总人数的16.85%;30岁至59岁9314人,占总人数的82.92%;60岁及以上26人,占总人数的0.23%。
社区工作者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11077人,占总人数的98.61%,其中176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57%;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的有1828人,占总人数的16.27%;具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有948人,占总人数的8.44%。
社区党组织书记875人,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有781人,占总人数的89.26%。社区党组织专职副书记729人,专职党务干事734人。
主要做法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社区工作者“1+3”制度性文件,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总的来说,就是立足沈阳实际,紧密围绕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以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发展方向,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教育培训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四个机制”,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律、顺应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新路。
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以选优配强为重点,不断拓宽社区工作者选任渠道。作为社区工作一线的工作队伍,其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能否送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市委始终强调,要使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必须要把好入口关,按照“面向社会、定岗竞争、公开招聘、择优入围、依法选聘”的原则,认真做好选举、考录、聘任等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按照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敢于担当的“四强一担当”要求,始终坚持基层选拔一批、社会选优一批、组织下派一批的“三个一批”原则,打破身份、行业、地域限制,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扎实做好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成立工作机构,由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分别负责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具体工作,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并坚持指导在先、一抓到底,抽调组织部、民政局等部门的精干力量组成督导组,对13个区、县(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有力地推动了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平稳有序开展,使社区工作者队伍梯次配备更加合理、后备力量更加充足。2011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0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同时,通过干部挂职、岗位交流、广纳优秀高校毕业生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队伍结构。全市选派了875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或第一书记,进一步充实了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力量。二是创新开展公开考录。严格按照公开考试、组织考核、群众评议等程序开展社区工作者录用工作,并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共同组成了考试监察组,对招考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社区工作者岗位全部实行公开招考录用,为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和2015年,全市连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统一招考,累计报名人数3.5万人,实际招录社区工作者1310人。2016年,针对驻沈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难的实际情况,启动了“全市随军未就业家属定向招考社区工作者”,全市有450名随军未就业家属报名参加考试,最终录用了132人。三是积极探索聘任新机制。探索实施社区主任助理招聘工作,2015年,以浑南区为试点,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处级退休干部、军队副团职退休干部、城市退休社区书记主任中,聘请25名社区主任助理,发挥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及传帮带作用,带动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
社区工作者组织开展整治楼院行动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以完善体系为核心,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为居民提供服务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在全市推广了以党建工作培训和业务工作培训为内容的“双育”模式,建立了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市、区、街三级社区工作者综合培训体系。一是开展全员培训。采取分期培训、脱产学习、电化教育等多种方式,对社区工作者开展全员轮训。积极利用高校资源参与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高等院校的第一所社区学院——沈阳大学社区学院,由其负责具体实施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列支,按照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年150元的标准,对社区工作者每人每年进行不低于90课时的培训。目前,全市共有92041人次参加了培训,培训率达96.96%。二是开展骨干培训。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每年拨付专款,将市委党校作为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的培训基地,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每年组织一次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示范培训,并组织部分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外出学习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经验和社区党建经验,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开展社区工作的能力。同时,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在本市开展互相学习交流,每年都组织部分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到社区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学习参观和结对交流,以尽快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开展专业培训。2015年开始,以打造“全科社工、全能受理、全心服务、全意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目标,增设了全科社区工作者全员业务培训,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现有的社区工作者中选聘了2000余名全科社工。同时,先后多次举办了全科社工专项培训班,累计培训社区工作者700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通过理论学习、优秀分享、现场参观等环节,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规范管理为途径,不断拓展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为加速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进程,规范了社区工作者的准入、退出、考核、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将考评结果作为定向考录公务员、选拔事业编制、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2013年和2015年,市委连续两次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36名公务员。采取差额竞争、差额选拔、差额考察、会议决定等操作流程,规范竞争选拔程序,坚持阳光透明,突出以实绩选人。以沈河区为试点,从社区干部中公开招聘10名优秀人才为街道事业雇员,激发了社区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近年来,还先后选树了胡静琴、黄淑玲、陈建国等一批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先进典型。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中有271人当选为市、区党代表,有102人被选为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301人被授予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有123人被授予省、市、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政治待遇的提高,有效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达到了既留住人才更留住人心的效果,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社区工作。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以科学分配为关键,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由于社区工作的特殊性,社区工作者始终处于工作忙、负荷重的状态。为使社区岗位能够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积极构建了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注重激励的分配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从2004年开始,连续10年提高社区工作者补贴标准,并于2013年建立了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为解除广大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继2004年建立养老、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2007年建立失业保险后,于2011 年1月统一建立了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了“五险一金”全覆盖。目前,沈阳市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由基本生活补贴、绩效补贴和职业资格补贴三个部分构成,从2010年开始连续6年提高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标准,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从2010年人均1350元/月,增长为目前的人均4420元/月(包括绩效补贴)。社区党组织书记的个人收入(含地区内绩效)最高达到了5580元。
社区工作者举办纪念抗日战争图片展并作讲解
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沈阳市全力打造了一支年龄结构优、知识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工作作风实、进取精神足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现了“三个提升”,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推进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工作者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建立社区工作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基层骨干队伍。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面对社区工作者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的现状,积极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从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骨干、选配大学毕业生等途径,选拔了一批能力强、有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社区,结合换届对年龄大、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予以调整,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目前,“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比上届提高了3.8%。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社区“两委”班子的梯次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两委”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占22.1%,比上届提高了10.8%。文化层次更加优化,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显著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88.1%,比上届提高了12.5%,为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社区工作者在城市管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文明创建、民主自治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实行“全科受理”服务模式,全市每个社区配备2-3名全科社工,将通过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或接待式“全科社工”工作前台,逐步取代“一站式”服务大厅,全科社工负责接待群众办事,并完成“一口式”受理的事务,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四个转变”,即:从原来的“一专多能”提高到“全科全能”;由“专职型”向“全能型”转变;由“坐等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同时,还积极推行“全科社工留下来,网格社工走出去”的工作模式,压缩社区政务类工作,高效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实现社区“去行政化”,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从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做起,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一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专管一格”“兼管多格”的原则,在每个网格设置“一长四员四组织”(“一长”即网格长;“四员”即网格管理服务员、网格居民自管员、网格单位协作员、网格管理督导员;“四组织”即党员先锋组、管理服务组、居民自管组、单位协作组),有的区县(市)还为每位网格长配发了专用终端,用于连接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可随时打开系统办公,真正做到把工作岗位设在院落、楼道和家庭,让居民知道网格人员就在身边,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目前,全市共建成3866个社会管理网格,真正实现“琐事不出网格”。二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按照“走进家庭、融入群众、精准定位、跟踪服务”的理念,将居民需求和社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品牌特色、优势亮点融入社区服务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根据党员的特殊技能和居民群众的兴趣爱好等,将党组织建立在协会上、融合到文化中、体现在服务上,建立了“亢秉铨劳模党支部”等有影响力的“特设党组织”,为普通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崭新的舞台。积极开展党员服务群众“微心愿”活动,鼓励号召党员根据自身能力,认领社区困难群体在社区心愿树、心愿墙上提出的“微心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小困难”。通过打造“民情台账”工程,建立起集收集、解决、反馈于一体的“五四三”立体党建工作模式(搭建民情反映、走访收集、定期征集、电话受理、窗口受理等“五个平台”;实行及时办理、限时办理、应急办理、协调办理等“四种办法”;采取集中反馈、专项反馈、上门反馈等“三种方式”),形成了关注民生、解决民难、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百姓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的目标。三是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始终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社区群众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不断深化党员居民志愿服务,通过向居民群众提供社会救助、优抚助残、治安巡逻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按照“进得去、服务好、常态化”的要求,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四进四建”活动(进社区,建立双向联动机制;进支部,建立双向管理机制;进楼院,建立双向监督机制;进责任区,建立双向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在职党员管理机制,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各级组织参与、机关党员奉献、居民群众满意、党建工作提升”的总体目标。同时,深入开展“共产党员社区奉献日”、在职党员义务服务周等集中性载体活动,组织和动员在职党员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尽义务、作奉献、树形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其中,“共产党员社区奉献日”活动已坚持了17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400余万人次,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
城市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展“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立足本职、积极探索,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转变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一是组织架构日趋完善。构建了以党建工作指导站和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为主体,党员为示范,各方共同参与的“1+X”型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推行社区“大党委制”,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从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多元主体协商共谋、群团组织和党政部门共同参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等机制,使党的领导扎根到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社区,党组织成为社区的领导核心。目前,全市共组建68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建立900余个“特设党组织”,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1200余个、社区志愿者服务队2000余支,实现了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全覆盖,进一步健全了城市治理的组织架构。二是共驻共建成效明显。社区工作者积极发挥作用,搭建载体平台吸引群众参与,从百姓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让群众有意愿、有平台、有途径参与共同缔造;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器,培育一批社会组织,使其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骨干力量;成立同驻共建理事会、社企共建理事会等平台,着力解决资源分散问题,形成共治合力;建立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事务协调会和社区民主监督评议委员会制度,构建“志工+社工+义工”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形成规范有效的共驻共建机制。三是协商民主作用凸显。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制度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凝聚民意、民力、民智和民心。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展载体活动,发动居民群众,通过社区美好环境、生态文化、特色文化等建设,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热爱之情,培育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通过群众参与,积极培育“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城市文化,锤炼社区公共精神;通过共同缔造,推动群众和政府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