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7-03-01黄菊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有效策略

黄菊宁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跨国交流互动的日益频繁,对英语实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立足教学实际,优选有效策略,提高跨文化阅读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笔者分析了影响学生大学生英语阅读的文化障碍,并探讨了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学有效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阅读 文化障碍 有效策略

一、影响学生大学生英语阅读的文化障碍

1.词汇的文化障碍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是造成大学生英语阅读文化障碍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置、思维方式、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英汉词汇的包容性、灵活性、联想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词义严谨,涵义精确,词义独立性较强。英语词义灵活,涵义宽广,词义的确定往往需要依赖上下文,以“John”一词为例,它在英语中常指人名“约翰”,然而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含义。如:A wild-eyed boy rushed in…and volunteered to direct the johns to the body(一个怒气冲冲的男孩闯进来……,自愿把这些警察带到那具尸体那里).联系上下文可知“the johns”一词不能直接将译其翻译为“约翰”,而应译为“警察”。再如,“白色(white)”一词,在英汉语中均有“清白”和“纯洁”之意,然而在汉语中某些带有“白”字的词语中,在英语中却不能用“white”与之对应。如,白手起家(build up from nothing)、白开水(boiled water)。在汉语中,白色还有肃穆、哀悼的象征,如我们称丧事为“白事”。在英语中“white”一词,还有纯洁和幸运之意,如,“a white lie”特指善意的谎言,“a white day”吉祥之日。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学生若不能理解这些词汇文化差异,将会导致阅读理解错误。

2.句子的文化障碍

英语阅读理解文化障碍除了存在词汇上外,还存于习语中。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存在着大量的习语,包括谚语、俚语、成语以及典故等,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学生若无法理解和把握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文化障碍的出现,从而造成误解。以英语谚语为例,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障碍之一。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含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而在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谚语却有贬义意味,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好狗不挡道”等。再如,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典故:In his home town,he was a big frog in a small pond,but after he moved to a large city,he was just one person among many millions.在他的家乡,他是个大人物,然而搬到大城市后,他只是众人中的一员。这里的“a big frog in a small pond”特指小地方的大人物。若学生以母语为参照去理解英语,未能把握句子的文化差异,则会产生理解偏差。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阅读中词汇文化内涵的有效渗透

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往往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说话能力。词汇包括了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前者指词汇的本义,后者是概念意义的补充和延伸,即暗示意义。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词汇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含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若我们不能了解和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比如,“dragon”一詞,译为龙,在西方文化中,它是“怪物”、“邪恶”、“罪孽”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中,它象征着权力、财富与至尊,故汉语中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成语。再如,“山羊”和“绵羊”在汉语无文化意义上的区别,然而在英语中“goat”和“sheep”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坏人和好人。前者因性情好斗,含有“残暴”的意味,后者温驯和蔼,象征着善良。此外,词汇还有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感情色彩。例如,“peasant”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人眼里,peasant泛指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无任何贬义,而在西方人眼里,peasant特指那些贫困的、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带着 “乡巴佬”的贬义色彩。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重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和意义的分析,从而深化词汇理解,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突破跨文化阅读理解障碍。

2.加强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语篇结构方面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解决英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问题,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语篇结构方面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吸取西方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行文习惯,提高跨文化阅读教学水平。

英汉句法结构差异较大,英语重形合,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往往通过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而汉语重意合,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可以直接通过词语的含义进行表达。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若英语句子缺乏代词,那么句子结构将为变得不完整,句意表述则会不清晰明确。而在汉语句子中,不使用代词仍可以使句意明确,因而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代词常常可以被省略不计。此外,英汉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在英语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排列要符合逻辑,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显性的,往往通过一些特定的连接词语反映出来。而汉语中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常常是隐性的,无特定关系词。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这是英汉转换中语篇衔接的一个差异,在汉语原文中,“燕子”、“杨柳”、“桃花”等词语前隐含了“如果”,而翻译成英语,则需要根据英语句法结构的显性特征将隐含的词语增补出来,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

3.注重对西方人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介绍

不同文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譬如,中国人见面习惯于询问“你吃了吗”、“你这是去哪里?”这是因为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国家,“民以食为天”思想影响深刻,而西方人见面习惯于以谈论天气打招呼,两种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再如,中国人“拉家常”喜欢谈论收入、年龄、家庭、婚姻等问题,而西方人他们认为这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往往避谈这些话题。西方人对身体词汇较为敏感,交谈时绝不能涉及到个人身体等私人问题。对于别人的赞美,中国人常常会说“哪里哪里”、“过奖了,不敢当”表示谦虚,那西方人一律以“thank you”予以接受。对于别人送的礼物,西方人常会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而中国人常常会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不会当面打开。在大学跨文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取某个文化的特定方面进行交流讨论,或结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悉心选取有代表性的、针对性的英语阅读材料,开展优秀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或通过观看英文影视作品,播放优秀文化纪录片,进一步加强对西方人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介绍,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跨文化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在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有效渗透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观念,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突破阅读障碍,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有效策略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