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7-03-01胡晓莲
胡晓莲
摘 要: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优美的音色、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构成美的形象,创设意境的和谐,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去感知、体验、参与,从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对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把现实生活音乐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能力 注重培养
对任何艺术来说,物质媒介是十分重要的。任何艺术特征,都是由它的物质媒介的性质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它诉说人的听觉。因此,音乐的欣赏活动是凭借声音媒介,通过人的听觉,使欣赏者激起美感,情操得到陶冶。
音乐欣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音乐课堂。实际上,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某些音乐的商品化倾向,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么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
音乐不具有绘画、文学那样直接描绘现实对象的能力,他所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即作曲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映和心理体验。即使在有歌词的音乐作品中,音乐的作用也主要是对歌词内容进行感情概括,感情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
音乐表现情感有自己的特点,它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及声音运动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来表现相应感情的。所以,欣赏音乐中所直接感知到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的概念。而是音乐音响以及与其相伴随的某种情感情绪。这种情感情绪的体验在音乐欣赏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构成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音乐的这种注重情感的审美特征,要求音乐欣赏都必带着情感去欣赏,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欣赏者通过用感情去欣赏会想到一个画面:“大弦嘈嘈如急鱼,小弦切切如丝鱼。雨声,珠落玉盘声,鹰歌水响,瓶破水流,刀枪碰撞”,仿佛也听到了琵琶女演奏似的,获得了极大的美感。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广泛运动于课堂教学,音乐学科也是如此,在教学设计中,在首先发展听觉感受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发展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和肢体语言感受,以帮助听觉感受,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先创设音乐情景,通过播放大屏幕,教师进行对乐曲的讲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音乐,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学生熟悉乐曲后,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如语音表达、肢体表达、文字表达等。整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欣赏乐曲又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欢乐,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养。
审美需要良好的心境,体验的前提是注意力的集中。教师同学生在一起聆听音乐不仅有益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也有益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倾听与了解,更重要的事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调整了师生的关系,和谐了教学的氛围。审美是离不开这些因素。更加立体、全面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修养。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和谐和发展。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优美的音色、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构成美的形象,创设意境的和谐,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去感知、体验、参与,从而感受到美的熏陶,对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现代的教育特征是充分展示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新的音乐教材着眼于人的发展,即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参与音乐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进行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分辨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把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了一种音乐文化学习。审美需要良好的心境,体验的前提是注意力集中。
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把现实生活音樂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