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017-03-01杨晓兰
杨晓兰
不少学生反映,课上听得懂,就是自己不会做;即使把定理背的滚瓜烂熟,把公式默写的一字不差,也模仿例题做了不少练习,可课下一解题,经常出错,而遇到新题又束手无策。究其根源:教学!“教”:照本宣科,学生依样画葫芦;“学”:学习者不求甚解,不去深入的领悟所学知识,更不重视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只求知道个最终结论或最终套路。我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教学中留心多年,先将点滴体会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新课讲授准确、全面,并据前瞻性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二十四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单元时,若采用:通过板演圆与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五个等价命题之后,便开始例题教学,布置学生完成书后练习与习题,表面上看一帆风顺,实质由于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失去了一次深入理解,发展提高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我除了先幻灯演示,然后板演书上五种位置关系外,还让学生在我的提示下观察图①,发现:同在x轴上的两个半径分别为R.和r(R>r)的⊙A和⊙B,圆心A、B的坐标分别是(xA,0)和(xB,0),则圆心距d=│xA-xB│。外切时,圆心距d=│xA-xB│=R+r;内切时,圆心距d=│xA-xB│=R-r;内含时d=│xA-xB│ 还有,两个圆相交,除黑板上、书上所画的两个圆的圆心分别在公共弦两侧这种情况外,圆心还有别的情况吗?结果,学生通过思考,作图后发现,原来两圆相交,还有圆心在公共弦同一侧的情况。接着又进一步提出:这两种情况中圆心距、半径、弦心距三者关系有什么不同吗?对照观察图②、图③后,学生发现:当圆心在公共弦两侧时,两圆圆心距等于弦心距(这里指公共弦的弦心距)之和;而当两圆圆心在公共弦同一侧的时侯,圆心距则等于弦心距之差。如果讲完课,未做适当引申与拓展,一旦新题型出现,学生肯定:要么,束手无策;要么解错了。 图1 图2 图3 图4
通过以上分析与反思,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三、上好复习课,要合理设置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和练习题。例如,在组织学生复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我先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入手,配备例题,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例如: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k-1)-2x+6=0是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要紧扣一元二次方程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最高次项系数为2;二是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才能准确的解决。这样围绕知识结构,有目的的进行循序渐进的复习。接著,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展开复习,落实每一种解法的一般步骤,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生在复习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在学生的训练中教师抓住典型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对部分学困生给予帮助。最后,出现一些变式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降次"(直接开平方、因式分解)的数学方法和把"不会"变为"会"、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划归思想,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以后学习更具潜力。例如:通过以上拓展,一部分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就能联想到分式方程、双二次方程、甚至是简单的无理方程可通过去分母、换元、两边同时平方不就可以将不会的变成会的了吗?一节课下来使大部分学生巩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而学有余力的孩子有了思维、拓展和上升的无限空间。真可谓: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意浓;做题终,趣不尽!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再如,在学完反比例函数之后,我及时上了堂复习课,复习中除了对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典型体例做复习外,我还把它和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又做了对比,复习中既注意它们的区别,更加强了由易到难、分层次、阶梯式的综合训练,这样,我认为不单单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方法和习惯,既提高了学生智力,又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是我设计的一组题:
1.画出函数y=kx+b与y=,其中k≠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像的所有可能性。(巩固两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2.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p(-2,1)和Q(1,m)。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图像,并根据图像回答: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此题既巩固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问题的能力)。
3.为了与预防流感,某学校在休息天用药物消毒法对教室进行消毒。已知药物释放过程中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毫克)与时
间t(小时)成正比;药物释放完毕后,y与t的函数关系是为y=(a为常数),如图所示。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从药物释放开始,y与t的两个函数关系式及相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②据测定,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量降低到0.25毫克时,考生方可进入教室,那么从药物释放开始,至少需要多少小时后,考生才能进入教室?(既巩固了知识,提高解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进行了很好的训练)。
综上所述,教学中也只有通过比较、探索、讨论、反思,甚至是争论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弄懂,并从根本上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乐趣,不自觉的在每一次体验中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更长远一点说: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来良好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只求学生一时的懂,而要为教学生为求精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