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虚晃的一枪
2017-03-01潘旭慧
潘旭慧
一、“虚晃一枪”——当前阅读课自主提问现状
近年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调研听课和外出观摩听课近几百节,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现象逐渐增多,但情形如出一辙,都有“虚晃一枪”之嫌,现撷取几个环节实录如下:
例一:《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揭示课题后,
师: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呢?
生2:葬礼一般是给人举行的,为什么这次是给大瀑布举行的呢?
生3:大瀑布为什么会像人一样死掉呢?(师提示学生把“死掉”改为“消失”)。
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如果要请你给这篇文章配上三幅插图的话,你觉得可以配上哪三幅图?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交流给课文配上的三幅图:(1)昔日瀑布(2)如今瀑布 (3)特殊葬礼。教师根据三个部分逐个进行教学,直至教学结束再没有提及学生提出的问题。)
例二:《七律·长征》一课
引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诗,哪个词语理解起来有难度?
生1:闲。
师:这是一个字,词是什么?
生1:只等闲。
师:应该是“等闲”,“等闲”这个词确实是难理解。(师板书“等闲”)。
师:它在词典中有这样三个意思,你觉得课中应该选择哪一种?
(屏幕出示“等闲”的三种意思)
生2:选第①种。
师:对了,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刚才这位同学(指着生1)也说了,该怎么理解呢?
生3:只是平平常常的。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一斑窥豹”——自主提问现状剖析
学生自主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求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行为,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实施情况如何呢?从以上实录的“虚晃一枪”中,我们可以“以一斑窥全豹”:
1.学生自主提问并不自主
如例一中,学生只能针对课题进行提问;例二中,学生只能针对教师指定的诗句提问,这些所谓的学生自主提问都好比是教师指着一个“目标”说“攻下它”,然后,学生纷纷聚拢过来,遵照老师的指示行动。这种情形下的自主提问包含着多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在难以判定。尤其是例一,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这些所谓“看到课题,你最想提什么问题?”的环节,其实是一个违背真实问题情境的环节,因为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自己的明确答案,并不存在所谓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这个环节上“涛声依旧”地进行着“激发阅读期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黄金时间,殊为可惜。一般来说,针对课题质疑,应该是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进行,才是有效的。以上所谓的自主提问,其实只是老师“应景”的一个环节,老师不“恩准”,学生绝不敢提问。可见,自主提问并不自主。
2.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脱节
如例一中,当学生提问后,教师虽然用了这样的过渡语“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但接下去的教学安排却又回到自己预设的环节中,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最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但教师却没有根据学生当时的需求进行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的问题被搁置一边,甚至到了课堂结束,也不见有回应,好像“问”只是为了“问”,而不是为了接下去解决问题。可见,“问”只是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特设的一个“看起来很潮”的环节而已。至于学生真正关心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并不是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备课时也并没有真正预设,所以,也就不会以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了。
3.学生提问遭遇不同待遇
学生提的问题刚好符合教师预设的得到了积极回应,如例一中,“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正好是教师要教学的内容,所以,最终得到了解决。反之,如“葬礼一般是给人举行的,为什么这次是给大瀑布举行的呢?”等问题,因为不在教师预设内便没有再被提及,自然得不到解决。又如例二中,教师的预设是“质疑问难关键词语,解疑定格等闲”,于是,当学生提问“闲”“只等闲”的意思时,都遭到了教师否定,直到教师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理解了自己预设的“等闲”后,“只等闲”才得以解决,而关于“闲”的疑问就被淘汰了。可见,自主提问必须符合教师的预设才能得到回应和解答。否则,即使学生的问题再精彩,再有质量,也只有被“打入冷宫”。因为,谁让你的问题,“不按我的套路出牌”呢?
三、“对症下药”——厘清阅读的本质,探求自主提问路径
上述所有的问题都还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閱读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