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训练点,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2017-03-01黄小莉
黄小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由于受年龄和阅读水平的限制,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形象,因而语言文字与其描述的形象难以建立联系,这样就给学生自主感悟语言材料带来了困难。而通过借助画面、影视、实物等情境的创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赋予语言文字鲜活的生命,为学生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有一段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说这话时应该是什么语气?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顶上画了一株细小的松树,然后渲染:“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一看,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脚下,小松树心里会怎么想?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动作?请你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读读小松树的话。”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情境,自然而然就读出味道来了,而且评价的语言也丰富了:“小松树多么得意!”“小松树多么威风!”“小松树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此时,我再借机板书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联系课文品味,学生很快就记住并理解了。由此可见,学生对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想方设法去引导他们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才能使他们学有所得。
二、巧用插图,理解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插图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骑牛比赛》中“技艺高超”这个较抽象的词语时,除了让学生把“技艺高超的骑手”与“两三秒钟就摔下去的其他骑手”相对比外,我还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牛的样子。学生对图画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发言精彩极了:“牛的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气极了。”“牛的鼻孔里喷出一团团气,发脾气了。”“牛蹄子把地上的土都卷起来了,力气非常大!”“疯狂”“可怕!”……这时,再让其观察骑手的表现,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牢牢地骑在牛背上”。此时,我趁势总结:这就是“技艺高超”!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由此看来,插图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更能加深他们对语言的感悟。
三、唤醒生活,积累语言
语文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来品味语言,感悟文字。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领会课文。在教学“春风”一词时,我问学生:“冬天的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冬天的风是寒冷的,是呼呼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板书:冬天,寒风刺骨、狂风呼啸。我再问学生:“春天的风呢?”学生马上回答:是温暖的、轻轻的……我再板书“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么一说,春风在学生的脑海中一下子鲜活起来了,从中真正感受到了春风的独特和美好。除了课本上的词语之外,学生由此还轻松掌握了许多描写春风的好词佳句。
四、抓住留白,创作语言
老师可以抓住教材的留白和文章结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遐想思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追求无限的理想效果,使学生感悟的空间无限扩大。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结尾处就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课上我引导学生说说“还有谁来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朗读、讨论、交流,创作出许多生动的句子。有的说:“青蛙来了,在荷叶上唱歌。”有的说:“螃蟹、小虾来了,在荷叶下捉迷藏。”在相互探讨中,孩子们还深化了认识: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所以到最后作者才会发出“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感叹。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升华了课堂上自主感悟的成果。
五、利用争辩,升华语言
只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感悟、争辩,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学生争辩的时候,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段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您不是常常教育我们要节约用水吗?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泼掉了那么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显然出乎大家的预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立即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水到底是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学生明白了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足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他们是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所以才赋予了水更多的意义。在争辩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发言丰富多彩,想象独具匠心,思维创意勃发,语言灵动鲜活。学生的争辩过程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无疑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鲜活成果的过程。
六、擴展练习,运用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运用语言。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蝈蝈会怎样笑话蚂蚁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老兄,过来歇会吧!这么热的天,那么累干什么?”有的说:“真是一群笨蚂蚁,一点儿也不会享受!”还有的说:“躺在这儿好舒服呀,蚂蚁老兄,等秋天天气凉快了再干多好呀!”……孩子们不但想得好,而且表达的时候绘声绘色,把蝈蝈那种骄傲自大的样子表现得活灵活现。在一阵阵轻松的笑声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更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只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以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而又和谐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