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先河

2017-03-01杨丹玫周钢牛景琳

新闻前哨 2017年2期
关键词:舆情研究教育

杨丹玫  周钢  牛景琳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编撰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于2016年10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内第一本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主体的年鉴,时间跨度大、研究范围广,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之先河,编者所具备的记录历史、引领未来的首创精神令人敬佩。

该书作为一本具有资料性、权威性、政策性、及时性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是应时而生的,其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希望它在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史上能够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1]。全书共126万字左右,由《总论篇》、《平台与人物篇》、《成果与政策篇》组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收集了国内众多新闻院校、研究机构、教育管理部门的一手资料,辅之以相关的政策成果、数据图表作支撑,确为当下研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座学术 “富矿”,在研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历史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笔者试从研究时间、研究领域、研究方法3个维度,作些介绍。

一、研究时间的维度

其一,该书凸显记史功能。如在《总论篇》中设置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简史》、《不同类别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综述》2章。从时间维度上看,上至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下至世纪跨越与新闻传播教育的万紫千红,为我们描绘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从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壮大成熟的发展轨迹。该书系统梳理了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各具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演进历程,涉及外语院校、民族院校、工科院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军事院校、兵团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在《师范院校》一节,收集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起源时间点,即1918年9月北京大学政治系开设的新闻选修课——徐宝璜主讲的“新闻学大意”;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系,开始了中国高等院校正规的新闻教育[2]。同时还附录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大事记(2015)》,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动态信息。

其二,該书还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功能。在《平台与人物篇》中,包括了《新闻传播教育界行业组织》、《新闻院系巡礼》、《研究生教育与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家研究系列》、《新闻传播学教授名录》等5章。以《新闻院系巡礼》一章为例,收集了国内目前最具影响力的15所新闻传播学院,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就其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在《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及发展》一节,从1924年邵力子倡设“新闻学讲座”、开始兴办新闻教育,到1926年9月招收一批专攻新闻学的本科生,到1929年9月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等等,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资料,具备很强的文献价值。

二、研究领域的维度

新闻传播源远流长,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于新闻实践,同时也指导新闻实践。该书收集了大量的新闻实务研究的热点案例。在《成果与政策》一篇,分《专业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建设》、《学生竞赛》、《专业与学科评估》、《科学研究与交流》4章,将学科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新闻传播教育本硕博专业评估、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内容一一呈现给读者,蔚为大观。

在服务于不同阶段的国家重大战略方面,该书总结归纳了部分新闻院校充分发挥学术智库作用,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众多典型案例。如西北师范大学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设立甘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3],为高校新闻学院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出了一条新路。又如华中科技大学于2013年10月成立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图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行业的互动联合,形成高校、院所、政界、业界与军方的互补优势[4],服务于国家文化与传播战略。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建,双方将共建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5]。再如浙江大学设立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对国家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及浙江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研究[6],服务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近年来,舆情监测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新闻院系与党政部门合作的重要领域,全国很多新闻院系先后成立了舆论研究与舆情监测的相关研究机构,积极为党政部门、社会各界打造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该书收集了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众多高校院系的案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大数据舆情分析基地、社会化媒体舆情监测基地、舆情议程设置研究基地等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建立湖南省社会舆情监测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引进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和WO(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南京师范大学建立舆情研究中心,自2013年以来连续出版《江苏政务舆情》,每月定期向省委省政府报送江苏政务舆情等[7],为高校新闻院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个案,也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对接交流提供了时代契机和目标要求,针对性强,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三、研究方法的维度

在第6章《教育家研究系列》,该书编者不仅对7位已故的新闻教育家,如陈望道、谢六逸、王中、罗列、安岗、顾执中、马星野的新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同时,还采用访谈法,对新闻传播教育界年龄偏大、思考深入、观点鲜明的前辈,采取专访的手段进行抢救性记录。如对中国人民大学何梓华、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兰州大学刘树田、暨南大学吴文虎、中国传媒大学曹璐、武汉大学吴高福、四川大学邱沛篁、复旦大学童兵、武汉大学罗以澄、复旦大学李良荣、华中科技大学程世寿等11位不在院长、主任岗位的老院长、主任做了口述史的研究。如此集中地对这些影响中国新闻史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的探索,在国内学界还是第一次[8],如对“记者之师”——著名新闻教育家陈望道的“好学力行”、中国现代新闻教育家谢六逸的“新闻为人生”、新中国理论新闻学奠基人王中的“报纸的两重性”、罗列的“提倡通识教育”、安岗的“新闻教育让思想长上翅膀”、顾执中的“新闻事业是专业职业”、马星野的“办好一份报纸需要有优秀的新闻记者”等观点,为做好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无穷的“宝藏”。

目前,在中国的媒介体制、市场环境和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界的发展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需摆脱窘境、突破瓶颈。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闻业界进行融合变革指明了方向。同时,这些变革也离不开来自新闻传播学界的理论指导和启迪。本书在媒介融合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当然,本书还可在该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我们希望看到能有更多的对业界媒介融合方面的理论指导,包括5G、H5、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运用、新闻采编流程再造、“中央厨房”建设、全媒体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界研究成果。

合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笔者不禁对该书编委会100多位成员、历时14个月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更期待《年鉴》的系列卷,今后能每年如期问世,让更多的学界和业界人士从中受益。

注释:

[1][8]张昆:《记录历史,引领未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辛欣、雷跃捷等:《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5][6][7]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舆情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