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2017-03-01叶一舵

新教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王老师不合理

叶一舵

走进清晨的校园,王老师轻叹一口气,心里嘀咕:“又要重复一天无聊的工作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此刻在她听起来简直比噪音还难受。她快步来到办公室,匆匆关上门,整个世界似乎清静了一会儿。她搓了搓皱得发酸的眉头,拿出教案,上面最新的笔记停留在一年以前,她随意翻了翻,圈圈点点,便夹起材料走向教室。王老师几乎一字不落地“宣读”了教材内容,期间还狠狠地数落了一个平时乖巧聪明的学生,原因是他对教案内容提出了疑问而打断了课堂教学。就这样,王老师持续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到家里,她重重地坐在沙发上,心想,一天终于结束了。她盯着天花板发呆,几年前,自己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谨记“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任重而道远”的箴言,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但是仅仅过去几年,自己的热情怎么就荡然无存了?她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家人、朋友、同事都觉得她越来越难以相处,孩子们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天天缠着她。她懊恼地抱着头,感觉自己像被下了魔咒一样,心里甚至闪过“一走了之”的念头。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王老师似乎正经历着一种“可怕”的职业瓶颈——职业倦怠。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时也称为职业枯竭,最早由弗洛德伯格于1974年提出,指的是由于工作上长期经受情绪压力,人际应激源,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客观现实不符等原因而引发的一种情感心理枯竭的状态,体验到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克丽丝汀·马斯勒将遭受职业倦怠症折磨的工作者们称为“睡人”,他们往往长期从事着某种工作内容较为固定、重复、机械的职业,或者从事着对心理能量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比如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在长期工作后,他们往往体会到一种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逃离感和失望感、精神上的无助感和疲惫感、认知上的激烈冲突感等。更有甚者,有些优秀的工作人员因为无法支撑下去,选择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工作岗位。

那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呢?一般说来,心理学把职业倦怠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1. 情感衰竭。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指的是感觉自己的情感处于极度枯竭的状态,丧失了工作热情、生活热情、与人交往的热情,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没有活力。就像上文中的王老师,对工作敷衍了事,对交往有回避的趋势,并且似乎已经影响到她的人际关系了。2. 去人格化。所谓去人格化是指刻意与工作的对象、工作的环境保持距离,甚至采取冷漠、忽视、敷衍的态度,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似乎不再关心等。上文中的王老师对学生似乎失去了热情和耐心,总是设法逃避工作环境和对象,迫不及待地想结束工作,对教案的更新还停留在一年以前,甚至萌生要弃讲台而去的想法。3. 低成就感。开始消极地评价自己,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成绩,怀疑是否能发挥自身才能,对工作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枯燥无味等。王老师对自己理想的怀疑、对工作的抱怨都深深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

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工作匹配理论,产生职业倦怠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即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也可以称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师也不例外。

关于外在环境因素(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期望,家长把希望全部交托给了学校,学校承载的这些压力最后又落到孩子与他们的教师身上。压力是孩子的也是教师的,但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因为大家都认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教师的天职。第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高低反差。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教师用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来备课、批改作业、设计教学等,问题是教师的投入并不一定带来高的产出,如学生成绩的提高等。第三,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和难以实现的个人价值。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但是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等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这就构成了不完善的评价系统,对教师的评价有时就简化为一个简单的分数。同时,教师队伍人数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很少,教师的个人价值很难实现,这也打击了教师的信心。

关于内在心理因素(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不合理的认知观念。这是一个大的主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师对自身教育投入的看法。教师可能付出了很多,但在学生身上却看不到什么效果。教师就认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你们一定要有很大收获才对!这明显是个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用心理学专家韦斯勒的话来说叫“绝对化的要求”。简单说,就是认为事情“应该”“必须”“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设定来发展,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他们适应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认知是: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确实是很好的,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有很多变数。第二,不合理的个人评价。严格地说,这也是属于不合理认知的一部分。教师很容易受到传统职业观念如“蜡烛”“春蚕”精神的影响。因此,他们要求自己无限地付出,不能喊累,一切以一种牺牲的姿态,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学生考不好了,教师就认为,肯定是自己做得不够,教得不好,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一个教师。这是韦斯勒提出的另外一种不合理信念,即“过分概括化”。简单说就是,一件事情不好意味着什么都不好!而合理的認知应该是:教师也是人,有权利休息,学生考不好不一定就是教师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而且考查学生是否进步,应该从许多方面来看。第三,自身的不良性格也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教师如果整天忙于工作,不去充实自己的朋友圈,课外生活很少,或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等,就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症的高危人群。

三、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正如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着,而是被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我们改变不了客观环境,但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并适应环境。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除了要时刻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不合理观念并加以调整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 全身心投入工作。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里不断强调,很多人都误解让我们倦怠的是不停的工作,其实让我们倦怠的不是工作,而是“抽离”,也就是不够投入。一个人如果不对他所做的事情有所卷入,他就会得过且过,他就不会去思考、不会去想象,他将不是他自己的主人。现代生活把我们的生命变成资产,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变回我们的生命,要做的就是“集中”,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投入,积极思考。一个教师如果能卷入自己的工作,他就将开始思考和创新。如果我们觉得“集中”很难做到,也许可以试一试弗洛姆教给我们的静坐法。很简单,每天起床后,抽出二十分钟时间,找一个地方,背部挺直地坐着(注意,不要懒散,也不要太过紧张),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努力使眼前呈现一片空白,不去想其他事情,如上班会不会迟到,早餐吃什么,哪个学生怎么样等。你要做的就是注意你的呼吸,训练你的集中。

2. “逃离”生活。看到这个字眼,很多人也许想到的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可以考虑。我要讲的是更省钱的方法。所谓“逃离”生活,不过是提醒你在下班后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找一个没有什么人的河边跑步做操等。运动能促进快乐激素多巴胺分泌这个事实众所周知,然而,众所不知的是为什么要找个没有什么人的河边。心理学家贝里尼的最佳唤醒水平告诉我们,这是给你一个“偷懒”的机会。所谓最佳唤醒水平,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在环境刺激较多的环境中呆久了,会倾向于寻找安静的环境。反之亦然。如教师每天在嘈杂的学校中呆久了,自然不想回到家里后还听到家人的唠叨,听到电视电脑里各种的声音。否则时间久了,可能发生争执。所以,找一个地方,暂时“逃离”一下生活吧。

3. 寻找团体支持。教师中存在职业倦怠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有能力的教师不妨考虑组织团体沙龙。把压力交给团体,享受团体的无限支持,大家共同成长,共同期待。就像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所说的,在团体中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教师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职业倦怠,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各种症状,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帮助,以便及早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黄常棋)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王老师不合理
奇妙的旅行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有趣的动物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我们班有多少人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