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习题,提高练习课教学质量
2017-03-01杨马燕
杨马燕
一、研读习题功能,领会编排意图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在习题编排上做了精心安排,在注重原有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的基础上,既注重习题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又强调习题的整体设计。因此,教师在练习课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教材习题,在领会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课堂练习,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教学功能,实现习题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1. 有的习题是例题的补充。
由于教材的编排受到版面空间的限制,有些知识点用一个例题还很难让学生准确地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并建立数学模型。这时,教材在练习里就安排了一些相当于例题教学功能的练习题。例如,苏教版二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七第8题,“651+39+436”与“278+476+337”,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将“一个竖式计算两个两、三位数加法计算”的方法类推到三个数连加上,同时还要解决“如果同一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几”这一计算法则。
2. 有的习题是新知的孕伏。
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新知结构,做到了提前孕伏与渗透,使所学知识在衔接上更加自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理解。例如,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练习八第9题,“12×34+12×26”与“12×(34+26)”,“45×23+25×23”与“(45+25)×23”,计算不是本单元教学的内容,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题目呢?这道题其实孕伏了后一单元教学内容中乘法分配律的新知结构。因此在处理这道练习时,笔者不只是让学生进行单纯的计算,而是让他们先确定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在独立完成计算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两题的得数和算式的特点,提问:想一想有什么发现?目的是为后一单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做事前渗透。
二、巧用教材习题,提高课堂效益
在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编者安排每一道习题在该课时,整个单元,甚至在全册教材中的功能与作用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练习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1.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整合习题。
教师们应明确,练习课中的练习功能不能完全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练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到综合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课时或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去精心筛选和整合,然后再串成一条知识链,为本节课的主题教学服务。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线段图和示意图的方法描述问题,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直观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共安排3个课时,其中例1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例2教学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第3课时进行综合练习,即完成练习八第9至16题。在这节综合练习课里,教材所选择的实际问题在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等方面都具有较多的变化,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用画图的策略都比较容易分析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逐题解答这些题目,就很难达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目的。笔者在教学时,将习题加以精心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10、11题的基础上,将练习与例1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较为轻松地分析数量关系。第二层次: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13、15题的基础上将练习与例2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与长(正)方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比较容易分析数量关系。第三层次: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16题,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结构特征,解题时可以在头脑里想象出线段图而不必画出来,实在有困难时,再画线段图。通过第16题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沟通两类问题结构和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画图策略印象深刻,避免解题时机械地套用解题方法而产生对解题策略的片面理解,有利学生逐渐内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用错例。
在练习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是照本宣科讲完书中的习题,然后根据经验找些重点题、难度较高的题给学生解决。在批改作业时,则常听到教师嘀咕:“这题型都做许多遍了还是错。”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深入学生中了解到,虽然教师讲了许多遍,但真正能听明白的学生却不多。学生需要的是“这样解答为什么错,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师的讲解必须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解题,教师不能被动地、机械地采取“错题—订正”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应对。笔者平时指导学生把自己作业中的错例抄到纠错本中,然后在练习课上让学生把错例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让他们以探究者的身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采用同桌、小组或全班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宝贵学习资源。把“订正错例”的任务交还给学生自己,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照顾到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3.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巧用思考题。
课堂不能是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被动接受,小学数学的新授课如此,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更是如此。面对练习课中的思考题,如果只是由教师一人讲评,虽然学生都能通过模仿正确解答,但是他们各自的解题思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也就达不到教学预期的训练目标。对思考题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争辩,甚至动手操作。苏教版六上第22页的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笔者采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画图、拼搭小正方体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活动中,明白“比原来增加的面积”就是“长方体四面增高部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原长方体的长和宽,找到解决此题的方法。通过此题的解题训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它四周的四个侧面面积是相等的。巧用思考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达成共识,会使练习课成为闪现智慧火花的课堂。
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练习课,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解读学生,才能做到实效与趣味兼顾,既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