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教学测评不妨“活”一点

2017-03-01林睿

新教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段诗句古诗文

林睿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诗文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与重要标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潜在的育人功能,是值得终身学习与传承的文化资源。为此,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亦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但當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测评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你说我听”、死记硬背等现象依然存在,固定模式单调重复,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这一顺口溜折射出测评对教与学的影响。如何发挥教学测评的诊断、激励、调控功能,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评价的建议十分明确:“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可见,仅凭背诵、默写显然不足以担此任。在实施新课改十余年后的今天,古诗文教学测评应有其“活”的姿态。

一、时机“活”一点

测评的时机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教学前的测评便于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中的测评利于及时掌握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后的测评则多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目前,人们往往注重教后的测评,而忽视了教学前、教学中的测评。教学是动态进行的过程,把握时机,及时、灵活地进行测评能更好地引导、调动学生学习。

在古诗文教学之前,教师不妨先组织一次测评——指名朗读全诗,说对诗人、写作背景等的了解。学生进入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赠汪伦》之前就知道李白,并读过李白的诗;在学习《悯农》之前就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能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以学定教,教学将更具针对性。

深入古诗文学习过程中的相机测评则更有必要,尤其是在学生易混淆处,或是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处。以《学弈》为例,全文仅83字,“之”在文中出现6次,且意思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如,在“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作助词“的”,在“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作代词指天鹅,在“虽与之俱学”中作代词“他”指前一个人。若课文学完后再行检测,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检测,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因词解字,因句释词”的基本原则。

再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关于“走”的意思,教师可以提供若干解释条供学生选择。“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一小小的检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原来,此处的“走”字并非如今常用的“行走”之意。观其金文字形,逼真抽象出摆动两臂跑动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字的本义就是“跑”。明白了“走”的意思,对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情感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二、形式“活”一点

为考查学生记诵积累古诗文的情况,以及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多采用背诵、默写、填空的方式进行检测。但事实上,纯粹背诵、默写只是“积累”的一方面,并不能与“积累”画上等号。真正的“积累”,应建立在了解古诗文意思、领悟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并能将所读所背在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因而,为促进真实有效的积累,测评的形式须得“活”一点。

1. 诵一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文学习提出的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则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三者的共同点是——“诵读”。对小学生进行诵读古诗文的测评,考查其字音、节奏是否正确,以及对古诗文的领悟程度,意图促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并传承中华民族的吟诵传统。考查时,应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而追求理解基础上的吟诵表达,可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比如,考查诵读古诗《竹石》时,一学生以高亢的语调读得铿锵有力,另一学生则读得沉稳而不失坚定。教师分别问其原因。读得高亢的学生答:“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我要响亮地告诉它们:我不动摇!”另一位则说:“我在告诉自己,只有深深地往下扎根,我才能站得稳,站得牢!”二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却都将自己带入诗歌,读出了对竹石品质的理解,因而无对错之分,都应予以肯定。

2. 演一演。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将所学的古诗文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激发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且有助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验。以《秋思》一诗为例。诗人张籍借助寄家书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片段,细腻而真切地表达出浓郁的思乡之情。诗歌寓抒情于叙事,颇具场景性,适宜表演。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剧组”,以“演”代“讲”,以“演”代“测”,鼓励学生自己解读、自己感悟。为使团队取得好成绩,学生们积极投入学习中——“洛阳城里见秋风”如何呈现?“秋风”如何“见”?诗人“见秋风”会怎么想,怎么说?“行人临发又开封”,“开封”几次?每次“开封”后,诗人会如何做?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剧组”的思考、讨论,激活了全体成员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参与和自主学习,避免教师的琐碎解析,这是比“演得像不像”“演得好不好”更可贵的。

3. 用一用。

无论是纸笔检测,或是口头测评,都应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将古诗文中的经典句段、成语典故等进行运用,使之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积淀成文化基因。而恰当运用的基础,正是充分地理解、记忆。

用所学的古诗句谈阅读感受,是运用形式之一。如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让学生引用恰当的诗句赞美文中的扫路老人。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的引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老人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有的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老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样,既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巩固了对古诗文经典语句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想象画面说、写故事,也是一种运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学《杨氏之子》一文,就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加上人物的外貌、動作、语言描写,将文章补充得更生动。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古文与现代文比较,体会其中之妙。运用的方式很多,诸如“提供语言情境写诗句”类题目,既考查学生记忆古诗文的程度,还能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的情况。

三、警惕“活”的误区

让教学测评“活”一点,并非脱离课程标准,无视古诗文教学的主旨,罔顾学段特征,而应该“活”得适度,避免陷入误区。

1. 不为“积累”而积累。

曾见到这样的题目——

请写出三句带有“在”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含有“鸟”“语”“花”“香”的古诗句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题者的初衷或许是考查学生积累古诗文的程度,只有背诵的古诗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从中提取出题目所要求的诗句;也只有背得滚瓜烂熟,才能准确写出相应的诗句。但是,细细推敲,不免困惑:学习古诗文仅仅是为了记忆?能脱口而出带有“在”字的诗句有何意义?学习古诗文,不应为“积累”而积累。

2. 不为“应用”而应用。

这是一道提供语境填诗句题:这次竞选又失败了,我十分沮丧,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我什么时候才能?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呀!

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连起来读之——“我什么时候才能‘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呀!”甚觉生硬,语病明显。即便学生能勉强“套”上,并得到相应的分数,对其语感的培养亦无益处。专为“应用”而生造语境,可谓牵强。

3. 不为“活”而罔顾学情。

你知道以下诗句中加点的字词具体指的是哪个人吗?请写在横线上。

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

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的意图或许是考查学生对所学古诗的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学生必须快速地由诗句回忆出完整的古诗及其意思方能作答。不过,如此题目对于小学生显然难度太大。若说联系诗题可知“客”即“辛渐”,“故人”系“孟浩然”,但小学生怎能写得出杜甫的妻儿姓名?若只填“妻子、儿子”,显然与题目要求又不相符。可见,如此检测脱离学生的实际并不可取。

总之,加强和改进古诗文的教学测评,对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古诗文,丰富文化积淀,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应担之任。我们要努力走出古诗文教学测评的狭窄空间与各种误区,用灵活手段丰富测评形式,提高测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猜你喜欢

学段诗句古诗文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读诗句,写成语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