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标语的传播价值

2017-03-01◎朱江

新闻前哨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当山标语长征

◎朱江

[摘要]在整个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武当山麓的鄂西北十堰地区是一片重要红色热土,主力红军先后有红三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转战鄂西北!在浴血转战的间隙,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留下的大量标语口号,以通俗易懂、生动直观的宣传形式,成为了当时动员群众的洪钟、鼓舞红军斗志的号角、瓦解分化敌军的利器。在武当山地区,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老区墙壁上,至今仍可见到当年红军标语的历史见证。近一个世纪风雨沧桑,仍掩蔽不住它们的熠熠光彩。今天,我们学习研究红军标语口号,对创新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军标语 传播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可歌可泣的战略转移,更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之一。“1931年5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武当山创建了与井冈山遥相呼应的武当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如是记载。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红军从此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走到了抗日战场的前沿,而且还在于红军的革命主张得到了广泛传播,革命的理想信念得到了充分彰显和激扬。在这个过程中,红军的文化宣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望那血与火的历史,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如火炬般照亮我们前行之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段超越人类生存极限的跋涉,革命先辈书写了怎样的历史浩卷?从2016年10月1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十堰晚报》在历时两个多月的24篇行进式报道中,用文字与图片还原了这段气壮山河的红军故事,使那段烽火岁月得以生动再现,长征精神得以弘扬。其中,记者通过实地踏访,百般搜寻,于10月27日刊发的《武当山麓留下的珍贵红军标语》,钩沉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与史实。

言简意赅 高度凝练

“把我们的一切标语口号深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斗争”。这些明确指令与要求,既是红军长征重视并开展舆论宣传工作的方针策略,也是面向最广大群众进行宣传、鼓动的大众传播的措施与办法,契合大众传播的本质意义。因此,標语成为了彼时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

生动活泼的文化宣传,不仅激励了红军指战员战胜强敌的勇气和斗志,还使得更多民众对红军有了深入了解,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力。

八百里武当,历史浩荡。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太子坡,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当地一个叫“福”字照壁的墙上,如今依然清楚地写有:“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他们来到太子坡参观,不仅有神奇的九曲黄河墙,还有振奋人心的红军标语。

在武当山太子坡景区,长2米、高2.1米的“福”字照壁已被木栅栏紧紧围护,土墙上保存的珍贵红军标语虽经风雨侵蚀,但字迹清晰如昨,正面是“实行土地革命”;背面则是“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落款为“红军三军8师政治部”。标语白底黑字,正楷繁体,最大的字“革”高约0.5米、最小的字“师”高约0.1米。

红军标语,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和风雨霜雪的磨砺,真实地记录了我党革命斗争的一段历史和精神风貌,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贺龙离开武当山后,一代又一代的文物工作者悉心保护这批红军标语,已成为武当山珍贵的革命史迹。

古老的皇家建筑、赫赫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何会有醒目的红军标语?原来,1931年5月,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的主力,从洪湖苏区转移到鄂西北,开辟了方圆千余里的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房县和均县(今丹江口市)官山分别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建立起互为犄角的两块红色根据地。贺龙率领红三军7师、8师驻扎武当山时,曾约法三章,上武当山之后不得损坏武当山一草一木。随后,红三军8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奉命带8师驻扎太子坡,师部和政治部住在太子坡藏经楼右院。政治部人员在“福”字照壁上写下了这两幅革命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因红军标语口号言简意赅、高度凝练,宣传鼓动作用明显,成为长征文化内涵重要的构成要素和中国革命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些镌刻在石墙头上的史诗,作为跨越四海、穿透时空的历史见证,既是红军长征丰功伟业的生动记载,又是红军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通俗化 大众化 接地气

没有充裕时间,没有固定场所,红军只能因时因地就简,利用当时当地的条件进行便捷快速的宣传鼓动工作。

位于武当山脚下,距丹江口市区40公里的浪河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镇上的小店子老街,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之前,保存着汉江流域典型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是鄂西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红色政权(原均县苏维埃政府)及均县中心县委所在地,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足迹。

1931年5月24日,均县苏维埃政府在浪河店正式建立,机关设在浪河店福音堂。8月25日敌李柱中“围剿”后,于8月31日转移至吕家河,恢复县苏维埃工作。

“反对收地亩捐、收粮的县公署!”、“反对保卫团收月捐!”、“实行不还债,不完稞!”、“失业的农民,不要去当土匪,起来组织红色补充军,参加工农革命!”“反对收地亩捐的反动军队!”、“反对保卫团催款,藉故罚金!”——小店子老街墙上,曾保留着6条醒目的红三军7师政治部写下的标语。岁月蹉跎,风雨沧桑。在斑驳的墙壁上,这些标语大多已然褪色,但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记载着它值得骄傲的醒目一页。

红军留下的标语口号,是传播革命真理的重要渠道。“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留给后人永恒的财富和沉思。红军转战全国,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宣传标语、口号和文告。”汉江师范学院思政课部中共党史专家孟宪杰副教授指出,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店子老街留存的6条言简意赅的红军标语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显示红军能够从鄂西北地区的实际出发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土地革命,它犹如凝固的战争、思想的化石、大写的理想,成为彪炳青史的不朽精神路标。

与经典作品不同,通俗文本之所以平易、简单,是因为它要满足大众的创造。回顾红军的宣传工作,我们认为,要使得革命宣传工作接地气,发挥更大效力,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使其通俗化、大众化,即将文化宣传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红军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红军采用简明扼要的标语口号这种特殊的宣传形式,阐述红军的革命主张,把革命真理的火种播撒在长征经过的山山水水,宣传我党我军的奋斗目标和革命宗旨。

现实性 针对性 活教材

红军石刻标语,是红军精神和红军文化完美结合的珍品,是我们进行革命的鲜活教材。对外,是一种对敌斗争的强大武器;对内,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战斗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的形式。

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武当口村,穿过一片茶园,沿着一条蜿蜒的小道而下,直通房县万峪河。这个位于武当口村西坡长短沟的岩壁,人迹罕至。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赫然在目为:“分田地”、“取消苛捐杂税”、“红三军司令部”。这些标语内容直接,语言直白,让人看了印象深刻,也易为劳苦大众理解和接受。

石刻标语自身的大众化,构建了一个识字受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农民不脱离生产,一抬头,一转眼,都可以识字受教育,随时都可能通过石刻标语而学到几个新字,直至学到一个新道理。

作为革命老区,盐池河镇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1931年5月23日,红三军解放均县城,随即抽调一批干部分赴县域部分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农武装革命,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同年6月20日,盐池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区政府下辖侯家沟、黄草坡、水竹园等10个乡苏维埃政府。

谁曾想,内容丰富、6形式各异的标语,都是红军在当年物质条件极为困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书写而成。当时用笋壳或者棕壳作笔,书写的材料有石灰、墨汁、燕麦、土红粉。这些标语,有的写在墙上,有的写在门板上。“在岩壁上书写红军标语,在鄂西北地区甚为罕见。穿越历史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砺,这些红军标语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同人民群众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感。”十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桂柏松认为,留存在武当山麓的红军标语是红军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其内容既宣示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又结合了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有明显的地方特点;既有强烈的政治性,又有质朴的艺术美,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红军队伍里,战士把革命宣传看作是一项基本的革命工作和重要的战斗任务,有的放矢,尖銳泼辣,处处显示出掌握了自己历史命运。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一面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一面宣传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书写錾刻宣传标语。石刻标语内容有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特点,所提口号都是针对革命斗争的现实基本问题,诸如穷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受剥削压迫问题、土地问题等,其性质现实性强,针对性强,把话说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窝里,引起普遍关注。

生动性 直观性 易接受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红军石刻标语,是我党我军文宣工作的伟大创举。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采取镌刻石质革命标语和文献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群众,打击消灭敌人。

现在,深蕴“红色传播”价值的红军标语,已然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不仅是研究红军长征历史重要的实物资料,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资料显示,许多红军领导人都起草过文献和宣传资料,也书写过标语口号。无论是石牌坊还是石匾,甚至在房基石、门柱、磨盘、石缸上,都刻有石质文献、标语和对联。虽经过风雨侵蚀与人为损毁,至新中国成立,仍有石质标语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依然熠熠生辉。

中国工农红军无惧敌人重兵包围,无惧艰难险阻,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长征奇迹。在浴血转战的间隙,指战员留下的大量标语口号,以通俗易懂、生动直观的宣传形式,成为了当时动员群众的洪钟、鼓舞红军斗志的号角、瓦解分化敌军的利器。如今在武当山地区,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老区墙壁上,至今仍可见到当年红军标语的历史见证。

品牌传播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口号,既能征服舆论,又对自己有利。在被誉为“武当后花园”之称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留存着一幅罕见的石刻红军标语。近一个世纪风雨沧桑,仍掩蔽不住它们的辉煌与光彩。1931年5月,贺龙和柳直荀率红三军在鄂西北开辟革命根据地时,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建立地方人民政府。自5月24日起,先后建立了苏维埃县、区、乡三级政府,为传播革命火种,打土豪,分田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均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官山镇吕家河村一组的泰山庙,始建于清道光九年,是一处既保存有革命历史文物,又有传统建筑风貌的庙观建筑。在前殿青石门框上还保留有一幅时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的柳直荀手书,由当地石匠雕刻的双线阴刻“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对联。

红色传播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天中国和平崛起、开创中国传播的强大思想宝库。

一切传播工作的最终目标,不外乎让对方接受自己传达的信息,争取更多理解与支持。传播媒介既是载体,也是传播内容产生传播效果的视觉具象。大众传播,必然要以大众最常见、最便于接受的传播形式走出第一步。红军长征标语,适合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最广大群众的常见形式、便于接受的视觉感受。吕家河泰山庙的红军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是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岁月沧桑,不老的武当。土地革命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石刻虽已成文物,但红军播下的红色基因依然血脉相连,红色文化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焕彩流辉。

不断凝聚传播力,在最基本的层面展示传播者的目的,又在最深的层次满足受众的价值需求,把宣传与传播有机融合,推动并开创红军长征标语宣传的大众传播别样格局——“红色传播”。红色传播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天中国和平崛起、开创中国传播的强大思想宝库。

今天,我们学习研究红军长征标语口号,对创新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标语宣传要善于向传统回归,要更多地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有机融合,更要与快捷环保活跃的新媒体有机融合,增强信息的传播实效与覆盖效果;着眼于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要求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2]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3]李彬:《大众传播学通俗讲座》,《军事记者》2002年第1期

[4]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十堰日报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武当山标语长征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武当山·紫霄大殿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登上武当山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