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生的失格

2017-03-01许燕滨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进校园

许燕滨

据道略演艺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2015年,我国传统戏曲演出票房为1.4亿元,同比下滑4.8%,已连续五年下滑,这与电影等现代娱乐文化样式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形成强烈反差。戏曲艺术在市场经济中似乎陷入了窘境。如何从现代多元娱乐文化的围追堵截中谋求突围,改善市场生存土壤,是摆在所有戏曲人面前的严酷命题。上下求索,左右寻源,于是乎,各种跨界各种实验。

面对整体疲软的戏曲票房,亦非万马齐喑。广东粤剧院与西山居跨界合作,根据知名网游《剑网3》改编而成的粤剧《决战天策府》在一众“剑三”粉丝追捧下,票房一路高奏凯歌,一举挺进戏曲票房十强榜单,甚而荣登榜首,堪称2015年中国戏曲票房最大黑马。《决战天策府》还创造了广东粤剧院单场演出最高票房纪录。

文化体制改革后,大量国有戏曲院团被推进残酷的市场浪潮中,却又无奈于萧条的戏曲市场环境,生存压力极大。在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的地区,改制对本就危机重重的地方戏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粤剧《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似乎为戏曲艺术突破票房困境凿开了一条康庄大道。细思,实则不然。该剧讲述的是“安史之乱”期间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军勇战叛军力保大唐江山的故事。在剧中,演员的角色形象,包括道具、化妆、服装、武功招式等都尽可能做到还原游戏。舞台表演方面,除Cosplay,还融入吊威亚、动画、流行音乐、网游特效、现代舞等诸多元素,极尽所能合一台新奇的演出,一台丢失粤剧本体意识的无魂之作。

无可否认,当代文化市场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戏曲艺术作为文化市场的弱势群体,绝不能固守陈旧,抱残守缺,唯有主动接纳现代意识,不断革新以适应当代文化审美与消费需求,方能老树焕新机。但这绝非喻示,戏曲艺术在市场化浪潮中谋求生存要以丢失本体意识为代价。一旦丢失,纵然卖座,万不能叫好。

《决战天策府》虽披着粤剧外衣,卖的却是“剑三”。其票房的成功过分依赖“剑三”粉絲,年轻观众埋单走进剧场是因“剑三”,而非粤剧。想要以此吸引、引导、培育戏曲年轻受众,无非一厢情愿罢了,况且这种引导极其危险。由于成长在戏曲艺术缺位的现实文化环境中,这些因“剑三”被吸引到剧场看《决战天策府》的粉丝大多是“戏盲”,对粤剧、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处于空白,一旦向他们传输的戏曲艺术感知或是形态出现问题、出现误导,那将在更深程度上制造他们与传统戏曲之间的隔阂。就此而言,《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与营销策略上确是成功,然在艺术传播推广上并不值得倡导。若将其作为戏曲艺术在票房市场突围的成功典范,后果堪忧。若为票房而无尺度媚俗成为一种现象,或是一种趋势,有良知、有情怀的有识之士都应大声疾呼:请等一等灵魂,别走得太快!

当然,不认可《决战天策府》绝非是要否认传统戏曲艺术的当代创新与探索。然,真正的创新是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新,这已成共识。当前,谈到戏曲的当代困境,许多人都将其归咎于两大方面:一是传统戏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欣赏情趣,严重脱离现实文化需求;二而是传统戏曲没有融入市场经济,没有将其当成一种产品、一种商品来经营。实际上,这种指责没有认识到传统戏曲的特殊价值,似有不公。

濮存昕对文化体制改革有过精辟论述:“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放市场的狼进来,让艺术的鹿跑起来。但狼放得多了不行,鹿能奔跑的空间圈得小了更不行。”他坚持认为,北京人艺必须得本本分分地做艺术,不能因为票房收入高了,就去搞什么商业化,而忘了传承与创新。无论是濮存昕,还是北京人艺,都具有极高的票房号召力,他们在面对众多诱惑时,尚保持这种清醒认识,作为票房冷门的戏曲艺术更不可迷失自我,甘当快餐文化消费的商品。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地方戏曲也是一地文化之标识,承载特定地域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审美,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戏曲在市场浪潮的当代传承,必须坚守本体意识,坚持以技惊人、以艺服人、以情感人,在此基础上探索市场经济下的生存之道,拓展票房市场。在此意义上,若要寻找票房与艺术传播推广共赢的典范,当推青春版《牡丹亭》。

众所周知,青春版《牡丹亭》已是中国戏曲票房十强榜单上的老面孔,对昆曲的当代传承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有人将其价值拔高到了昆曲拯救者的高度。确实,进入新时期以来,从来没有哪一部戏能够像青春版《牡丹亭》受到如此持续、如此广泛的关注与追捧,并成功地使昆曲艺术重回主流媒体视野,重育大批青年受众。它的成功虽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但最根本因素,应是所有主创人员对昆曲艺术的敬畏与坚守。

傅瑾在《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中指出:“从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白先勇就始终在努力恢复并重现昆曲传统的表演美学,强调要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昆曲和《牡丹亭》,在剧本处理上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面貌、只删不增;并且,鉴于昆曲表演传统在当代渐次失落,他特别聘请了汪世瑜、张继青等一流的昆曲表演前辈艺术家手把手、一招一式地训练和指导年轻演员。因此,与其说青春版《牡丹亭》是在创新,还不如说它恰是这个时代戏曲界少有的尊重与契合传统昆曲表演美学的范本。”若青春版《牡丹亭》没有秉持本体意识,并不遗余力走进高校,走进青年人推广昆曲艺术,那它的影响和贡献绝不会这么大。

越是困境,越不能迷失自我。只有自我认同、自我尊重、自我爱护,方能赢得认同、赢得尊重、赢得爱戴。当前戏曲面对市场和票房的最大困境是观众断层,当务之急是要用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去吸引培育新生代受众,而非片面地去改造自己去迎合部分观众的特定需求。当代年轻人普遍缺乏戏曲知识,戏曲对他们而言似乎是遥远的存在,要有效引导他们走进戏曲艺术七彩斑斓的世界,就需向他们有效普及戏曲知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戏曲艺术。

可惜,戏曲进校园已轰轰烈烈开展了许多年,却收效甚微。认真反思,归根结底,还是本体意识不强,常把戏曲进校园当成上级指派的任务,应付了事,而非用尽心思将戏曲的独特魅力传导到位。戏曲进校园不是为简单进校园而进校园,更要把青年人请进剧场,在剧场的独特空间里欣赏高水平的戏曲精品,体验戏曲之美,感悟传统之魅。浙江婺剧院是当今梨园里活跃的一支生力军,拥有无数票友及粉丝。可21世纪初,浙江婺剧院也同样遭遇观众凋零的生存困境。难能可贵的是,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我认同,一方面自我修炼自我提高,另一方面与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通力合作,在金华市发展了上百所婺剧进校园试点学校,且每个星期都将少年儿童请进专业剧场免费欣赏高品质演出,全市绝大多数学校组织观看过婺剧演出,接受婺剧艺术教育的学生达十多万。金华每年还会举行中小学婺剧大赛,以赛激发少年儿童学习、传承婺剧的热情,青少年观众数量不断增加,成果斐然。今天,我们再走进婺剧院的剧场,但见富有朝气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人头攒动,上座率极高,已形良性循环。

当《2015-2016年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显示戏曲票房已连续五年下滑时,传统戏曲的当代生境似乎日益艰辛。实则非也,近几年,我们的戏曲观众和演出场次都在不断创新高。这两种的矛盾与政府采购并鼓励戏曲艺术采取低票价惠民演出有莫大关联。纵然当下戏曲市场环境还不理想,但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得到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针对戏曲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文),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也多次就戏曲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并在《人民日报》刊发《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各省市亦积极推出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与弘扬戏曲艺术,这在戏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戏曲艺术今天在面对市场所出现的困境,或许更应将其理解为承前启后阶段的困惑,需坚信,只要戏曲艺术坚持主体意识,自我认同,自我尊重,不急功近利,努力将精髓普及给大众,将精品奉献给观众,粉丝会越来越多,受众面会越来越广,票房也会越来越好。至此,唯愿,我们的戏曲票房榜能少些《决战天策府》,多些《牡丹亭》。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进校园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我想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经典彩调进校园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