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关注的影视文化现象
2017-03-01
近年来,根据IP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大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凶猛势头。据统计,2014年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其中90部拍成电视剧,24部拍成电影),有人就此将2014年称作“IP改编元年”;2015和2016年则可称为影视IP改编的“井喷期”(光2016年就有96部IP电视剧和42部IP电影);而从前不久的招商预测看,2017年仍为IP大年,影视的IP改编剧将占据市场的大半江山。聚焦当下影视创作,从内容来源到开发方式,从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抢占IP资源已形成一种“病毒式”扩散的趋势。
对于这一属于话题级的影视现象,我们当然不能不予以一定的关注。
首先应当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的突飞猛进,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精神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影视创作需要有更多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内容和题材。网络IP由此兴起,顺应了网络时代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期待,也推动了大众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变量发展,丰富了人类影像认知和影像艺术生产的生态与形貌。正像黑格尔曾经说过的:“凡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发生和需求总是互为因果的,在社会和文化大变革的时期,文化自变量和因变量总是表现出更为紧密的关联。当自变量(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消费方式)改变了,因变量必然随之而改变,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之存在的逻辑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在这里只是就事物的表象真实作了说明,他的思想逻辑和行为哲学远为深邃与博大:当因和果倒置、质与量错乱,合理与不合理岂不都失去了意义?因此,他进而郑重指出:一种简单关系要在研究问题中起决定作用,这种简单关系必须得到一个充分发展的和有久远历史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有满足对研究范围内所有问题的抽象,而又要有最具发展内容的具体规定。问题的症結正在这里,眼下一些网络IP受到热捧,并持续发酵,横扫银幕和荧幕,甚至还未完成版权就被卖了出去(如新近的《择天记》),看似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实际却是脱离市场正常轨迹的非正常现象。IP的泛滥,不但挤占了原创力的生存空间,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浮躁情绪;而且难免导致影像文化艺术属性的缺失,使新兴的大众艺术有演变成为空心的文化黑洞之可能。更进一步说,虚假繁荣刺激泡沫生长,对网络IP的成长成熟并非好事,一哄而上,钱欲横流,放纵资本的赤裸狂奔,必然使IP改编最终走向它的反面。凡艺术创意,都需要认真细致地打磨,持续不断地深化,由此真正取得黑格尔所谓的“最具发展内容的具体规定”。唯有如此,创意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有久远历史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光辉是经久不衰的。每个IP的价值大小与文本本身对现实的关照程度其实是呈正相关的,只有摆脱欲望世界和超越艺术成规,注重对人类生命中娱乐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新的确认,互联网时代的创作才可能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永远保持青春的气质而不凋谢枯败。
由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分辨生态与病态的区别,厘清创造创意与媚俗效尤的界限,对于IP改编的未来走向是具有标识意义的。本专题的讨论用意正在于此。混沌止于洗心,真理越辩越明。周斌教授的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断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既有对IP改编正面作用的阐发,也有对“提倡经典正说,努力保留和传递文学经典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希冀,还有对IP延续性多次开发,“不仅有效地扩大文学经典的影响力,而且也延长其美学生命力”的具体计策,读后使人深受启发。王舒老师的文章着重分析了当下影视IP改编中存在的问题,真心诚意,实话实说,条分缕析中既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也不加掩饰地揭示了IP泛滥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读后使人为之警醒并获益良多。李白璐的文章结合好莱坞影视IP改编的一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既阐述了题材开拓的重要性,也申明了思想沉淀的必要性,认为对中国当下影视IP改编来说,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文章视野开阔,兼收并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以下三篇文章,作者来自不同地域,年龄相异,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对促进我国影视创作发展进步的拳拳之心如出一辙。正如上世纪法国著名批评家蒂博代所说:争论是批评的灵魂,“没有批评的批评,批评本身就会死亡”。相信他们的倾心表达和诉求,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