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向”语境中的当代技术哲学:SPT会议议题20年研究

2017-03-01刘宝杰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转向

刘宝杰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2.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转向”语境中的当代技术哲学:SPT会议议题20年研究

刘宝杰1,2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2.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 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在“经验转向”“设计过程转向”“情境伦理学转向”和“建构主义的价值论转向”中演进和转换。 各国技术哲学家通过聚焦具体技术(工程)案例、 打开技术黑箱、 分析技术设计过程、 掌控技术使用情境、 建构技术-社会的价值论体系等举措来研究技术。 国际技术哲学发展的20年, 是以经验转向为研究范式, 以“情境技术”为“体”, 以“技术-人”“技术-社会/自然”为“翼”, 在“转向”中发展和建构自身。 关键词: 技术哲学学会; SPT会议; 转向

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ociet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以下简称SPT)是当前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织机构。 从1976年①国内外,包括杜尔宾、伊德等人的诸多文章中将SPT的成立时间定在1975年,但SPT官网登记时间是1976年。成立以来, 它已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过去的40年里, 技术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分支已得到学界的认可。 2015年对SPT而言是特别的一年, 第19届SPT会议在中国沈阳召开, 这是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举办。 本文试图分析1995年以来的SPT会议议题, 探析技术哲学的理论内核和发展脉络。 之所以选取1995年作为研究起点, 还因为SPT会刊Techné创刊于该年。

一、 技术哲学学会简介

技术哲学学会是鼓励、 支持、 促进技术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组织, 成立于1976年, 起初它与美国技术哲学学会密切相关。[1]SPT奉行“致力于技术的多元化探索”的宗旨, 主要由SPT会议和Techné会刊两部分组成, 其会员来自各专业领域的技术研究者。

从SPT出版物Techné的发展历程来看[2]1:Techné创刊于1995年秋, 起初名为《技术与哲学协会电子季刊》(SocietyforPhilosophyandTechnologyElectronicQuarterly), 2000年后更名为《技艺:技术与哲学协会杂志》(Techné:theJournaloftheSocietyforPhilosophyandTechnology), 一年刊出三期。 及至2003年又更名为《技艺:技术与哲学研究》(Techné:ResearchinPhilosophyandTechnology)。 尽管SPT会刊几经更名, 但是在2010年前Techné一直由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以电子期刊的形式发行。 为提升会刊的影响力, 自2010年后Techné已由哲学文献中心出版。

从目前SPT的领导成员看[1]:SPT现任主席瓦洛(S.Vallor), 来自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Techné主编为多恩(N.Doorn)、 米歇尔菲尔德(P. D. P.Michelfelder), 他们分别来自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美国的麦卡利斯特学院。

从SPT会议来看, 其举办始于学会创立之初。 早在1975、 1977年, 杜尔宾(P.Durbin)在美国东部的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举办过两届SPT会议, 随后停办。 及至1981年西德技术哲学家拉普(F.Rapp)在巴特洪堡(Bad Homburg)大学再次举办学会的国际会议, 这应该算是第一次正式会议。[3]随后, 两年一次会议成为惯例, 并且会议在西欧和美国轮流举办。 比如, 1985年在荷兰的特文特(Twente)大学召开。 1989年在法国波尔多(Bordeux)举办。 1991年在美国波多黎各(Puerto Rico)举办。 1993年在西班牙北部瓦伦西亚(Valencian)的佩妮斯科拉(Peniscola)举行第8届学会会议。[4]123会议的举办地从起初仅在美国到欧美轮流举办, 乃至当下中国参与举办, 历经从区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1995年以来的会议详见表1)。

二、 近20年SPT会议议题分析

表1呈现的是1995年以来, 近11届SPT会议举办时间、 地点和主题。 从表中展现的SPT会议举办地来看, 美国举办5次, 荷兰举办2次, 德国、 英国、 葡萄牙、 中国各1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上述国家技术哲学研究的活跃度。 以荷兰为例, 从1997年第10届SPT会议起,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者开始活跃于SPT会议、Techné会刊等国际技术哲学学会的相关组织。

表1 1995年至今的SPT会议

1995年6月, 第9届SPT会议在美国纽约霍夫斯特拉(Hofstra)大学召开, 会议议题为“技术革命的实用主义路径”(Pragmatic Paths to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希克曼(L.Hickman)、 皮特(J.Pitt)等学者商讨了技术哲学的何去何从问题。 希克曼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和分析哲学结合起来, 提出“实践哲学使技术哲学超越分析哲学达到实用路径的技术革命”[5]。 皮特从“哲学方法论、 技术和知识的转换”层面上分析了技术哲学的发展应当立足于现实问题。 从研究主题来看, 此次会议基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 从会议讨论的子议题来看, 此次会议是一次回顾性的大会, 1995年是SPT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当时主要的技术哲学家分别就技术哲学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回顾性的综述, 成果刊发于是年的Techné上。

1997年9月, 第10届SPT会议在德国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大学召开, 会议主题为“技术哲学的进展”(Advances i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会议从技术进展的概念阐释, 技术与科学、 工程的关系, 技术与伦理和技术与社会4个维度, 来分析技术哲学的新进展。*参见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Electronic Quarterly。 第4卷第1—4期。该卷对1997年SPT会议论文作了详细阐释。具体为:Fall 1998;Winter 1998;Spring 1999;Summer 1999。本次会议召开时间和德国哲学大会时间重合, 直接导致德国技术哲学代表性人物的缺席, 这让SPT创始人杜尔宾耿耿于怀, 他曾在多个文本中提及此事。[4]此次会议最大的亮点在于荷兰技术哲学的异军突起, 与会论文中有一半是由荷兰学者提交[6], 并且先后有10位荷兰学者做了大会发言。 缇吉姆斯(P.Tijmes)曾对这次荷兰技术哲学研究者的表现做出了评析, 并分别对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和特文特大学的技术哲学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评价。[6]在此次会议上, 工程实践哲学, 产品创造过程的方法论分析, 打开农业科技的黑箱, 可持续的哲学分析, 技术知识, 政治参与,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等新进展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 从此次会议与会者最多的国度来看, 荷兰已经成为国际技术哲学的研究重镇, 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已经形成。 从技术哲学近十五年的发展状况来看, 主要研究进路没有超脱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因此, 这是一次前瞻性的会议。

1999年夏, 第11届SPT会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召开, 会议主题为“技术空间”(Technological Spaces)。 会议从空间的社会组织和电子景观设计, 认知科学遭遇驱逐, 工程的空间与空间的工程, 便携式文明和城市突击车*用“urban assault vehicle”和“portable civilization”两个称谓,分析美国SUV车型普及带来的技术、个人身份和社会间的关系问题。等方面*参见Techné: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第5卷第2期。探析了各层面的技术空间问题。 一方面, 现代技术不断拓展城市空间, 增大城市规模, 成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另一方面, 现代技术人工物又不断“填充”有限空间, 成为制约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技术空间问题成为“技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重要议题。

2001年7月9—11日, 第12届SPT会议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召开, 会议主题为“自然与技术”, 与会者从技术与自然、 高技术伦理学、 技术哲学思想的分析[7]30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高新技术时代, 传统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成为技术哲学家关注的重要议题, 并由此引申出“人与技术”的伦理关系问题, 如生物技术、 基因技术、 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伦理问题。 另外, 在此次会议上, 美国学者皮特对“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的分析和荷兰学者克洛斯(P.Kroes)对“技术人工物功能理论”的分析也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分析“技术自身”之体, 探究“技术-自然”“技术-人”关系之翼的研究纲领已初步显现。

2003年7月7—9日, 在美国犹他州帕克市召开了第13届SPT会议, 会议议题为“技术与全球社会”, 与会者从技术政治学、 技术伦理学、 技术本体论、 技术认识论、 技术价值论等方面探讨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8]25技术的价值负载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技术哲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人的意向性、 技术设计哲学、 设计伦理等问题应运出场, 这些问题成为“技术-人”关系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2005年7月20—22日, 第14届SPT会议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召开。 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背景下, 设计哲学、 工程哲学开始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中心, 研究者开始更多从具体技术案例的研发设计向度进行技术研究。 与会者从设计本体论(设计本身的安全性、 可持续性等)、 设计认识论(反思设计过程)、 设计价值论(设计伦理、 人自身的设计等)及设计与社会、 政治的关系等维度探讨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 技术哲学研究转向设计过程哲学。[9]68全方位的技术设计问题开始成为技术哲学的研究重心, “经验转向”和“设计过程转向”的特质日益明确。

2007年7月8—11日, 第15届SPT会议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市召开。[10]104会议主题为全球化与技术。 全球化现象本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这场经济运动与技术密切相关。 与会者从全球化的哲学理解及批判, 技术的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伦理, 技术与社会公正、 信任、 福利等方面探讨了全球化与技术的关系。[10]102-106技术改变了世界格局, 世界正在被技术抹平, “技术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成为“技术-社会/自然”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2009年7月7—10日, 第16届SPT会议在荷兰特文特大学召开, “会聚技术, 改变世界”是此次会议的主题。 会议将问题聚焦于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纳米科学与技术和认知技术(NBIC)等新兴科技群, 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技术融合及其社会影响。[11]例如, 再生医学的发展依托纳米生物技术的融合, 人类增强和电子人(cyborg)技术, 环境(ambient)智能技术等。 简言之, 此次会议的兴趣点在于会聚技术的哲学、 社会和伦理方面的探索, 有显著的“情境伦理学转向”。

2011年5月26—29日, 第17届SPT会议, 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召开。[12]与会者从信息通信技术、 食品技术、 碳排放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 技术与美好生活、 媒体技术、 军事技术等10余个关涉“技术与安全”的相关主题进行了商讨。 除此之外, 关涉技术哲学未来、 工程哲学、 设计哲学、 技术史等常规问题也得到了探讨。 在此次会议上, 技术伦理问题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例如, 荷兰学者布瑞(P.Brey)提出“预期技术伦理学”(Anticipatory Technology Ethics), 试图事先规避新兴技术的潜在负效应。 另外, 在此次会上, 与会者认为技术安全问题必须与技术政策和实践管理结合在一起, 突显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价值论转向”。

2013年7月4—6日, 第18届SPT会议在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召开, “信息时代的技术”成为此次会议的主题。 会议主要探讨了信息与媒体技术的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和伦理意蕴。 数字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扩大人类科技活动和责任领域的同时, 也引发了关涉全球化影响的新问题, 拓展了公共文化领域中的信息经济。 技术哲学面临的挑战是:反思人类自身境遇的改变, 通过技术产生的困惑提出新的思考方式。[13]“经验转向”“情境伦理学转向”“建构主义的价值论转向”等成为信息与媒体技术研究的重要维度。

2015年7月3—5日, 第19届SPT会议在中国沈阳东北大学召开, “技术与创新”成为此次会议主题。 来自全世界的150余位从事技术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主要围绕“科学、 技术、 工程与创新”“技术、 创新与设计”“创新现象学”“技术、 制度与社会创新”“创新哲学与创新方法论”“技术、 创新与经济学”“创新、 安全与风险”等议题展开。[14]作为与会者,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 此次会议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中西技术哲学的比较, 尤其是比较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和美国、 荷兰等西方国家在技术哲学研究上的异同。

1995年前后, SPT主要成员杜尔宾、 拉普、 米切姆、 费雷(Ferre F.)、 皮特、 伊德(D.Ihde)等学者对1995年之前的技术哲学进行评述。 拉普分析了欧洲大陆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 他认为“技术哲学虽然仍旧是一门边缘学科, 但它已得到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的认可”[15]。 伊德认为, 与其他同期成立的学会组织相比, “SPT的发展相对较缓”, 从研究视野看, “SPT关注的范围狭窄”。[16]米切姆在其著作《通过技术思考》中历时性地回顾技术哲学的发展脉络, 厘定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17]费雷从“技术负载人的情感”出发, 分析了“技术对环境的冲击”等问题。[18]笔者认为, 1976—1995年可视为SPT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此阶段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心是美国、 德国, 技术哲学研究处于技术批判范式和技术社会建构的交替阶段, 没有明确的理论内核、 研究范式和指导纲领。 1995年至今, 可视为SPT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此阶段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心是美国、 荷兰, 技术哲学在这20年间, 拥有了自身的理论内核(技术设计和技术伦理)、 新的研究范式(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和指导纲领(情境“设计-伦理”分析)。 比较分析20年以来的SPT会议议题, 可以发现当前国际技术哲学围绕“技术分析”“技术设计”“技术伦理”“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等议题展开, 形成了以分析技术自身为主体, 以研究技术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和研究技术与人的关系为并行两翼的研究纲领。

三、 SPT会议对技术哲学发展的贡献

SPT的成立促进了技术哲学的转向和发展。 它促使技术哲学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学科化, 它是连接各国技术哲学研究交流的平台, 这为SPT会刊Techné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 皮特认为“SPT的成立对技术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使技术哲学的研究工作与以往大不相同”, SPT为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讲坛”。[19]

SPT会议的举办促使技术哲学的研究主旨和研究领域逐渐得以确立, 即技术哲学的理论内核和研究旨趣在学会会议讨论中建构完成。 比如, 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路径, 社会建构论意义上的技术哲学, 以“会聚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 工程设计哲学, 经验转向范式下的技术哲学和结构-功能语境下的设计哲学, 负责任创新的技术哲学等技术哲学的重要课题都是在SPT会议议程中探讨的。

SPT会议的举办有力地将各国技术哲学连接在一起。 比如, 在沈阳召开的第19届SPT会议上, 中国技术哲学工作者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现状(外扩至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概况)呈现于国际技术哲学同仁面前。 另外, 从荷兰、 西班牙等国举办的会议来看, 也显现出自身研究特色、 与他国互动交流的旨趣。

从早期Techné刊发的文章来看, 大都是SPT会议中的优秀论文。 比如, 1995年刊发的论文主要来自1993年在西班牙佩妮斯科拉举行的第8届SPT会议论文, 探讨了技术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理念。*参见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Electronic Quarterly第1卷第1期。从这种意义上讲, SPT会议还成为Techné刊发论文的重要来源, 这也将会议议题和问题探讨从时间、 空间上进一步延展。

四、 学科建设中的技术哲学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来看, 它大致经历了古代本体论哲学、 近代认识论哲学和以存在主义、 实证主义、 语言分析、 实用主义等为主体的现代哲学。 前面两阶段的哲学可大致划归本体论、 认识论。 而现代哲学由于其涉及问题繁多, 流派庞杂, 笔者试图用工具主义哲学标识现代哲学。 如果将现代哲学界定为工具主义哲学, 这个“工具”包含语言、 知识、 意志、 情感等因素。 那么为人类改造自然界服务的技术人工物, 也应成为哲学思考的重要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讲, 技术哲学拥有学科语境上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如果将“一体两翼”*此处借用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提出的“一体两翼”的提法。作为技术哲学的学科纲领, 那么所谓的“体”指的是“技术”本身, 而所谓的“翼”指的是“技术-人”和“技术-社会/自然”。 此处言及的“体”“翼”是经验转向下的“体”“翼”, 是“情境技术”之“体”, 是“情境技术-使用/设计群体”“情境技术-技术建构中的社会”之“翼”。

从1877年卡普(E.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问世至今, 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已有近一个半世纪, 但时至今日技术哲学仍不能严格地称为一门学科。 2006年杜尔宾在其著作中说, “从SPT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看, 技术哲学经历了脱胎于科学哲学, 研究域的拓展(分散)(The Field Refuses to Jell), 试图建立一门学科”[4]三个阶段。 杜尔宾认为包括米切姆、 米卡洛斯(A.Michalos)、 施雷德-弗莱切特(K.Shrader-Frechette)和沃托夫斯基(M.Wartofsky)在内的前四任SPT学会主席, 以及邦吉(M.Bunge)、 马格里斯(J.Margolison)、 阿加西(J.Agassi)、 伯恩(E.Byrne)等学者完成了第一步工作,[4]促使技术哲学从科学哲学中分离出来。 皮特、 伊德、 温纳(L.Winner)、 芬博格(A.Feenberg)、 希克曼、 费雷和杜尔宾等人完成了第二步工作[4], 拓展了技术哲学的问题域。 伯格曼(A.Borgmann)、 约翰逊(D.Johnson)、 莱特(A.Light)、 克里姆斯基(S.Krimsky)、 汤普森(P.Thompson)等学者以及整个荷兰学派共同完成着第三个阶段[4], 目前技术哲学尚且走在学科建设路上。 与此同时, 中国技术哲学在自然辩证法体系中明确呈现为学科分支, 始于1999年陈昌曙的《技术哲学引论》。 质言之,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技术哲学行走在学科建设的进程中。

20世纪70年代以降, 随着技术批判范式的消解, 技术哲学的研究进路历经多次转向。 首先, 现象学、 实用主义、 社会建构论等方法顺次引入技术哲学, 随后技术实践语境占据技术哲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纯粹形而上学的技术思考遭遇学界排斥(理论上也没有重要的突破), 理论与经验并行的二元方法成为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主流。 及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经验转向成为20年来技术哲学演进中最突出的特质。 就技术哲学的研究方式而言, 过去20年, 技术哲学由理论批判的静态分析转向技术社会学、 技术设计哲学、 技术伦理学、 建构主义的价值论等的动态过程研究。 就技术哲学的发展进路而言, 米切姆认为当前技术哲学正面临着三大转向:经验转向、 政策转向和交叉学科转向。[20]161就中国技术哲学的建制化而言, 国内学者陈凡将研究问题划归为五类:技术哲学思想史研究、 一般技术哲学研究、 具体技术哲学研究、 不同流派的技术哲学研究和不同国家的技术哲学研究。[20]167在SPT会议引领下, 各国研究者已经在比较中融通, 在比较中建构技术哲学的理论内核和研究纲领。

五、 结语

分析20年以来SPT会议议题的变迁, 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在“经验转向”“设计过程转向”“情境伦理学转向”和“建构主义的价值论转向”中演进和转换。 从美国、 荷兰、 德国等西方国家到日本、 澳大利亚等非西方国家, 各国技术哲学家纷纷通过聚焦具体技术(工程)案例、 打开技术黑箱、 分析技术设计过程、 掌控技术使用情境、 建构技术-社会的价值论体系等举措来研究技术。 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际技术哲学发展的20年, 是以经验转向为研究范式, 以“情境技术”为“体”, 以“技术-人”“技术-社会/自然”为“翼”, 在“转向”中发展和建构自身的。

2012年11月, 在北京召开的“f PET-2012哲学、 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21]和2015年7月在沈阳召开的第19届SPT会议, 表明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已引起国际技术哲学学会的重视。 这两次国际会议的举办, 对中国技术(工程)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这将是中国技术哲学全面与国际技术哲学对话的开始。

[1]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DB/OL]. [2015-03-12].http://www.spt.org/.

[2] Preface to the Anniversary Special Issue[J]. Techné, 2010, 14(Winter).

[3] IHDE 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or Technoscience?):1996-2010[J]. Techné, 2010, 14(Winter).

[4] DURBIN P.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Search of Discourse Synthesis[J]. Techné, 2006,10(Winter).

[5] HICKMAN L. Techne and Politeia Revisited: Pragmatic Paths to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J]. Techné, 1996, 1(Spring).

[6] TIJMES P. Preface: Dutch Chandeliers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 Techné,1997,3(Fall).

[7] 陈凡, 朱春艳, 胡振亚.技术与自然:国外技术哲学研究的新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10).

[8] 陈凡, 朱春艳, 邢怀滨.技术与全球社会[J].哲学动态, 2004(10).

[9] 陈凡, 朱春艳, 赵迎欢, 田鹏颖, 马会端.技术与设计:“经验转向”背景下的技术哲学研究[J].哲学动态, 2006(6).

[10] 马会端, 陈凡.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动向与进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6).

[11] SPT 2009: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Changing Societies[DB/OL]. [2015-03-6]. http://www.utwente.nl/bms/wijsb/archive/Archive%20activities/spt2009/.

[12] 朱勤.技术与安全:第17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8).

[13]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DB/OL]. [2015-03-10]. http://www.labcom.ubi.pt/sub/evento/487.

[14] 第19届国际技术哲学会议在东北大学召开[DB/OL]. [2015-07-7]. http://neunews.neu.edu.cn/campus/news/2015-07-06/37266.html.

[15] RAPP 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wenty Years, A German Perspective[J]. Techné, 1995, 1(Fall ).

[16] IHDE 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 Techné,1995,1(Fall).

[17] MITCHAM C.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8] FERRE F.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after Twenty Years[J]. Techné,1995,1(Fall).

[19] PITT J. O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Past and Future[J]. Techné,1995,1(Fall).

[20] 陈凡, 成素梅. 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走向[J].哲学分析, 2014(8).

[21] 何江波, 张海燕.哲学、 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f PET-2012)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3(4).

[责任编辑 尚东涛]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Shift”— Based on SPT Conference Research Topics in the Past 20 Years

LIU Bao-jie1,2

(1.SchoolofMarxism,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2.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alDevelopment,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Since the mid 1990’s, research topics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ave been evolving and transforming in “empirical shift”, “design process shift”, “situational ethics shift” and “value of constructivism shift”. Technical philosophers focus on specific technical (engineering) cases, opening the black box, analyzing design process, controlling usage scenarios and constructing technical — society system and other ways in studying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shift” research paradigm,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over the past 20 years have shifted to “situational technology” for the “body”, “technical-man” and “technical-society/nature” as “wings”, and then 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 discipline in the “shif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PT conference; shift

2016-07-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CZX01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82108);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J16YA05); 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BSQD20130132)

刘宝杰(1983—), 男, 山东沂水人, 讲师, 哲学博士, 博士后流动站在站, 主要从事技术哲学、 技术伦理研究。

N031

A

1009-4970(2017)01-0017-06

猜你喜欢

转向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辨”转向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试论哲学的功能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小语种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向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