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问题分析及控制
2017-03-01杨增群史传红
杨增群 史传红
邓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474150)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问题分析及控制
杨增群 史传红
邓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474150)
文章简要分析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结构强度、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结构构件尺寸、混凝土构件表面质量、结构裂缝、钢筋技术细化管理方面提出控制措施。
混凝土结构;质量;钢筋连接;控制
1 目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存在的问题
设计深度不够、结构构造不完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体结构强度、稳定性达不到标准规定时有发生,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露筋、孔洞、胀模以及浇筑、养护不到位。具体常见质量问题,可从结构强度、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结构构件尺寸偏差、表面的外形质量及混凝土裂缝来分别加以处理,另外钢筋技术细化管理也十分重要。
2 主体结构强度的全面控制
2.1 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的细化技术管理
混凝土强度是工程结构质量管理的重点,目前28 d标养试块强度重视多,但对试块的代表性和结构构件的实际强度重视不够。应该注意做到:28 d标养试块在入模前制作,提高其代表性;尽量做好同条件养护试块,进行验证;必要时采用钻芯法抽样验证。
2.2 混凝土结构钢筋质量的细化技术管理
应重视钢筋质量的细化技术管理;加强钢筋加工形状、尺寸的质量管理;研究落实柱梁、梁梁交叉节点钢筋的处理;研究处理端部钢筋的锚固及构件整体性;注重箍筋、钢筋骨架尺寸、形状的管理。
3 现浇结构外观质量缺陷的控制
GB 50204—2015规范第8.1.1条归纳了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9个方面的外观质量,并分为一般和严重二个层次。治理措施为:模板制作安装,保证强度和稳定性;模板清理,浇水湿润;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浇筑方法、振捣技术等多方采取措施。
4 现浇结构及构件尺寸偏差缺陷的治理
结构尺寸偏差缺陷主要是构件的水平面上的轴线、垂直位置的标高、构件断面尺寸、平面、立面的形状及表面平整等。这些问题的防治重点是从模板的强度、尺寸、安装预见量上给予控制。
5 混凝土构件表面质量缺陷的控制
混凝土构件表面质量缺棱掉角,棱角不直、不平,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对装饰清水墙、不抹灰的清水墙及抹灰的墙面都有影响,这些是由模板决定的,模板要有针对性的措施:
装饰性清水墙,应按设计要求,在模板制作及隔离剂使用上,模板表面要保证墙面的花式、花纹、色泽的完整及效果等;普通清水墙及刮腻子墙应保证墙面的坚硬、平整和适当光滑,阴阳角、楞角顺直等,模板要平而不光;抹灰及贴装材料的墙面应平整及适当的粗糙,能让抹灰贴紧,不产生空鼓裂缝等;混凝土构件的缺棱掉角等,与模板的安装、隔离剂抹涂不到位有关,也与模板拆除不按顺序、野蛮作业有关,应严格控制。
6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温度、收缩产生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温差导致的裂缝;施工方法不当、外部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结构设计不周引起裂缝。
6.1 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
保证在水泥凝结时间内完成浇筑,顺序推开,顺序渐进及分层浇筑,连续浇筑。对柱梁交叉接头、梁梁交叉接头、钢筋密集部位等,重点注意浇筑密实;对不同等级混凝土浇筑的分界部位,分层浇筑的分界,注意分界位设置及浇筑的衔接。选择合适的振捣工具及方法,振捣适度、合理布局、不漏振、不欠振、不过振、二次振捣,表面收浆抹压。
6.2 浇筑后的控制
养护方法有浇水、覆盖、涂层等养护方法。浇筑后在规定时间内开始进行养护,养护到位。养护过程注意温度控制,防止过早上人、上荷载及过早拆模等。
7 钢筋质量技术细化措施
7.1 原材料控制
抗震设防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斜构件力学性能:强屈比1.25,超强比1.3,均匀伸长率9%及带E钢筋。带E钢标志,热轧3E、4E、5E,细晶C3E、C4E、C5E,余热K4E;防止钢筋混淆、锈蚀、损伤等;发现脆断、焊接性能或力学性能异常,停止使用,并进行化学成分及专项检验。
进场检验、划批、抽样,检验参数:①划批:通常60 t为一批。认证产品及连续三次抽检合格,及GB 50300规定,可扩大一倍划批。②抽样:抽5个重量试件,试件500 mm长,先重量,再取4个做拉伸及弯曲。③检验参数:强度、伸长率、冷弯及质量偏差,必要时可做化学试验及专门试验。④钢筋离场调直后再次检验,强度、伸长率、重量。30 t为一批,3个试件重量检验,取2个时效处理后力学试验(没冷拉可不做)。
7.2 钢筋代换
同牌号等断面代换;等强度代换;考虑开裂、保护层、配筋率、匀质性及钢筋握裹力等;产业政策提倡用高强钢筋和“成型”钢筋。
7.3 钢筋加工
钢筋除锈调直,优先选用非伸长机械调直,冷拉时,4%、1%控制;弯折钩弧度。箍筋弯折尚不应小于纵向筋直径,钢筋搭接处还应调整弯折弧度。
弯钩弯折后平直段长度:①箍筋弯折90°平直长度5 d,有抗震要求135°,平直长度10 d和75 mm较大者。②单肢箍,拉结筋用135°弯钩,平直长度同上;拉筋用于剪刀墙、楼板等,可一端135°,一端90°,直长度5 d。③焊接箍筋的采用应符合有关规定,新的工艺有连续箍筋,可优先选用。钢筋机械锚固措施,符合JGJ 256的规定。
7.4 钢筋连接与安装
钢筋连接与安装连接有三种方式选择,机械连接、焊接连接、绑扎连接。
机械连接适用范围、工艺要求、套筒材料及质量要求应符合JGJ 107:①检查“型式检验报告”有效期4年。②工艺检验3个试验,可加倍取样。③现场检查划批、同等级、同规格、同型式,500个一批;检查内容包含抗拉强度、加工质量、安装质量。④现场螺纹连接、挤压接头取10%,扭矩拧紧检查,挤压接头压痕直径前检查、允许5%以下不合格。⑤取3个试件抗拉试验,1个不合格,加倍取6个,再有1个不合格为不合格。连续10批一次检验合格,可扩大一倍容量检验。
焊接连接应符合JGJ 18:①焊工要有焊工证,现场工艺试验三个试件,合格后开始施焊,钢筋牌号、直径应与实际使用的一致;钢筋牌号、直径发生变化,重做工艺试验。②细晶粒钢筋及大于28 mm普通热轧钢筋焊接参数应经试验确定,余热钢筋不宜焊接。③焊接的适用范围,工艺要求、焊条、焊剂的选择应符合JGJ 18的规定。④现场检查划批。同台班、同焊工、同牌号、同直径的接头300个为一批;闪光对焊、箍筋对焊600个为一批。可在一周内累计。检查内容:连接方式、力学性能和外观质量。⑤外观检查一般项目查10%,焊接骨架查5%。⑥外观小项允许10%以下不合格,当超过10%时,该批全数检查,剔除并修整后可二次检查。⑦力学性能每批抽3个接头做拉伸,应为延性破坏,不允许脆断。可加倍抽样。⑧闪光对焊、气压焊应做弯曲试验,试验方法按JGJ/T 27规定。
钢筋连接接头位置:①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应分批错开。②接头区的长度为35 d,且不小于500 mm,接头中点在该长度区内为同一区段,d为小直径钢筋。③纵向受力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受拉接头不宜大于50%,受压接头可不受限制;板、墙、柱中受拉机械连接接头,可按实际情况放宽,装配式接头可放宽,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机械连接时也不应大于50%。④绑扎接头长度L1符合25 mm规定。同一构件内搭接位置应错开,接头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小于25 mm。连接区段为1.3 L1,接头面积百分率,梁、板、墙类构件不宜超过25%,基础筏板不超过50%;柱类不超过50%;但须增大面积时,对梁类不宜大于50%,其他构件可具体放宽。梁、柱搭接长度范围内,按设计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较大直径的25%;受拉区间距不大于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大于100 mm。受压区间距不大于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大于200 mm。当柱中纵向筋直径大于25 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端外100 mm内各设二个箍筋,间距50 mm。
钢筋绑扎要求:搭接接头中心及两端用铁丝扎牢。墙、柱、梁骨架中各竖向面钢筋网交叉点应全部绑扎,板上部交叉点全部绑扎,底部除边缘部分可交叉绑扎。梁、柱箍筋的弯箍弯钩、焊箍焊点应沿受力筋方向错开设置,构造柱与承重结构同步绑扎。梁、柱箍筋、墙水平分布筋、板中筋距构件边缘起始距宜为50 mm。
7.5 钢筋安装
钢筋安装应先放线,按模板上的放线,固定钢筋位置,宜采用专用定位件,定位件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并方便固定。数量、距离和固定方式应能保证钢筋位置符合标准规定,框架粱、柱不宜采用金属定位件。
构件交接处的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应优先保证主要构件的钢筋位置,框架节点梁纵向筋宜放在柱纵向筋内侧。主次梁底标高相同时,次梁下部筋应放在主粱下部筋之上。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宜放在外侧,且端部弯折锚固。并注意交接部位的箍筋放置。
采用复合箍筋时,箍筋外围应封闭。梁类构件复合箍内部宜选封闭箍。柱类构件复合箍内部可部分采用单肢箍。需要焊接时,应符合JGJ 18的有关规定。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关系到人民财产与生命安全,抓好主体结构安全生产,分析质量通病,做好前期预防与控制,是每位工程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使命。
[1]GB 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
[2]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JGJ256-2011,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S].
[4]JGJ107-2016,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S].
[5]GB 50300-2013,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6]JGJ18-201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S].
[7]JGJ/T 27-2014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