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构建研究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2017-03-01吕岚

职教通讯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文公众微信

吕岚

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构建研究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吕岚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达成了三个研究目的:微信公众平台是否能应用于大学英语移动教学;如何构建课程配套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体验如何。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调查,设计并构建了“交院小E”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运营实践,为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提供了实证案例。

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无线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正在从“计算机时代”迈向“移动互联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占比高达90.1%,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46.4%,学生群体对智能手机的拥有率远高于计算机。相较通过电脑端登录MOOC(MassiveOnlineOpenCourse)平台进行学习,无线移动设备显然更具便携性和广泛性,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也应运而生。各高校围绕移动学习相继展开了教学研究,但国内学者主要以理论型的应用研究为主,缺乏实践数据的支撑。笔者以“交院小E”为例,对该平台的构建过程进行了数据积累,以期为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提供实证案例。

一、理论构架

(一)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简写为M-Learning,由爱尔兰远程教育专家DesmondKeegan于2000年引入中国内。顾名思义,移动学习有别于传统学习,重点体现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环境、实现技术均是可移动的。学习者可以不按照课表时间待在指定教室,局限于电脑前才进行学习。Sariola等学者提出,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应符合可携带型(portability)、无线性(wireless)、移动性(mobility)。[1]智能手机以其庞大的拥有群体和卓越性能,成为移动学习当之无愧的首选设备。

2008年,国内学者陈维维首次提出了移动微型学习的概念,进一步探索按需学习的理念。移动微型学习强调移动学习内容的“微”和过程的“微”。微内容可以是一个词条、一个知识点、一则新闻。微过程则应体现短时间、小片段、智能化的特征。[2]例如,旅行者可沿途查询攻略获取翻译,上班族在公车上掏出手机就能看新闻,家庭主妇在灶台边就能搜索菜谱。

(二)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媒体或个人推出的一项定制服务。国内学者王萍从移动学习的支持角度,对QQ、微博、微信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微信应用于移动学习更具优势。[3]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低成本的便捷运营。任何人都能免费开通公众号。通过与私人微信绑定,管理员可在手机端运营。

2.丰富的推送内容。可通过外接第三方图文排版软件使阅读更有声有色。

3.便捷的分享功能。信息可被一键转发到朋友圈、QQ等,不仅仅是订阅者才能阅读平台消息。

二、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研究以“交院小E”为例,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其中,量化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和平台数据。问卷旨在了解微信公众号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和内容偏好。平台数据则从后台获取,旨在了解功能和资源构建过程的细节。定性研究则通过访谈获取用户体验。

(二)问卷与访谈

研究对象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课题组设计了“大学英语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问卷”,并随机抽查了2个班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1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99%。问卷调查结果就认知情况、使用情况和兴趣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认知情况。95%的学生了解并使用过微信公众平台,然而高达89%的学生从未关注英语类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普及率虽高,订阅英语类的大学生却微乎其微。这说明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大学英语移动学习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前景。

2.使用情况。超过半成学生只要空闲时就会翻阅,约20%的学生选择在起床时或睡觉前翻阅;95%的学生希望每周更新2次以上;此外,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平台能设置互动功能。因此,交院小E安排每周一和周五定期推送多图文消息,并不定期加推原创内容。后台管理者及时回复留言,满足学生交互需求。

3.兴趣内容。问卷就学生感兴趣的推送内容和内容形式进行调查,数据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大学生偏好的英语类推送内容%

表2 大学生偏好的推送内容形式%

由表1、表2可见,大部分学生偏好娱乐时尚类内容,且内容形式倾向于图文结合。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外语类公众号的定位主要是轻松的课外娱乐。因此,要遵循寓教于乐原则,避免教科书内容的搬抄,知识点宜小而精,呈现形式宜生动有趣。

访谈对象随机抽取6名学生使用者和2名学生创建者,课题组对其使用心得和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和记录。同时,也对3名任课老师进行采访,从师生双重角度考量该平台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

(三)内容设计

Herrington等人提出了11项将移动学习应用于高等教育学习环节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王萍又提出了适合微信特征的6条设计原则。[4]结合以上设计原则、平台特性和移动学习的特征,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几点要素如表3所示。

笔者根据以上设计要素,以本校的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作为移动学习的对象,创建了“交院小E”公众号。课题组对平台的板块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图1所示)。

表3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移动学习的设计要素

图1 “交院小E”移动学习的内容设计

三、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实践

(一)实践过程

1.前期阶段。登录官网,通过邮箱注册;选择平台类型,目前有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三种类型,其中订阅号最符合移动学习的需要;登记个人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公众号设置,上传logo后可生成二维码。

2.中期阶段。此阶段重点在于推送内容的编写,特别是和课程相关内容的素材积累。以职场英语课“请假条写作”为例,学生可输入“请假”字段检索消息。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从而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学生也可在写作过程中按需查阅。

3.后期阶段。此阶段新增学生运营团队。站在同龄人的视角,学生团队对于热点的捕捉、文案的组织、功能的发掘、活动的策划具备优势,使教师的角色逐渐向内容编写和审核转变,大大提高了推送质量。除了运营团队的重组,内容方面也进行创新尝试,如向出国访学的老师邀稿,开设“海外专栏”,实现互动原创内容。

(二)实践数据

1.用户分析。交院小E微信公众平台自2015年4月开放,积累至今共有订阅用户767人次,用户的累积人数趋势见图2。

平台的用户增长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时段是刚开放的2015年4月,关注用户人数上升至260人次左右,经过一个月的持续增长,与5月中旬稳定在400人次左右;另一个时段是新生开学季同年10月,关注人数突破750人次。这两个时间段的用户增长和老师的集中推广密切相关,通过分享二维码,现场扫码关注是最为有效的推广方式。趋势图还体现了几个小幅增长的节点,对照相应时间点的阅读量较高,可推断是由于文章热度促进订阅用户的增长。

2.图文分析。该公众平台自上线以来一共推送了146期多图文消息,约200篇文章。根据后台数据的截取范围(不能超过372天),现调取从2016年1月至今的相关数据,其中,图文分析见图3。

数据显示,平台2016年度的阅读总数为11059次,阅读人数4609人。大部分的用户通过会话方式点开阅读,占60%,约26%的用户通过朋友圈分享点开图文消息,还有8%左右的用户选择通过历史消息页面翻看消息。由此可知,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的点击率。此外,朋友圈作为文章重要的阅读途径,不可小觑其二次传播的影响力。有些用户未被标题吸引或未及时查看手机,却可以通过刷朋友圈,因为他人推荐而点开阅读。因此,除了拟好夺人眼目的标题之外,还需提供足够优质的内容,引发订阅者的共鸣从而自愿转发。

图2 “交院小E”累积关注人数趋势

图32016 年“交院小E”图文分析

(三)用户体验

受访的8位学生分别就使用情况谈了自己的感受,所有学生表示很乐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英语,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内容新颖。消息内容能把时下最新最热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比课本可读性更高,更贴近生活。且多媒体支持下的排版使阅读体验更佳。

2.自由支配。由于图文消息通常篇幅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没有完成功课的压力感。学生可以在课间、饭点等时段灵活安排时间。

3.互动便捷。学生可以自由留言,并随机地由后台管理员进行解答。这能免去学生在任课老师面前羞于发声的顾虑,鼓励畅所欲言。

4.按需学习。推送内容没有强制性阅读任务,学生可以按需学习。有意识地选择过程使学习者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特别是两位学生创建者感触最大,通过他们对自选主题进行语言素材的收集、梳理、注释,完成了传统学习中教师准备学习资料的过程,相比较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学习单,学习效果更为显著。然而也有认为,这种方式对于自觉性不够的学生缺乏约束力,效果欠佳。

通过采访他们的任课老师发现,能积极接受移动学习的学生,课堂表现往往更出色。但学习效果的显著是否和微信学习正相关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个别老师反映,关键字检索功能还不够智能。学生手机阅读工作单,能解决纸质单不易保存的问题。由于推送资料不一定适用于每个课堂,教师如需定制个性化的课堂资料,需参与到课题组编写当中,这一点有教师反映过程繁琐。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移动学习的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这一创新模式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为翻转实践提供可能,也为共享型教学资源做出尝试。此外,学生运营团队的建立,提供了英语能力提升的个性化路径。本文还为其他尝试创建课程配套的微信公众平台团队提供了真实案例,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五条新思路:(1)从定量的角度探究微信支持下移动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相关因子如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焦虑状况;(2)偏实证的翻转课堂应用型研究;(3)探究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可能和方式;(4)从个案研究的方式记录和跟踪;(5)学生运营者参与平台构建对于自身能力提升的影响,从而更立体地发掘微信移动学习的真实意义。

[1]Sariola J. What are the limits of academic teaching? Insearch of the opportunities of mobile learning[DB/OL].[2016-10-15].http:// ok. helsinki.fi/tekstit/article.rtf.

[2]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4]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责任编辑 蒋云柯]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交院小E’的大学英语泛在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015-33)

吕岚,女,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G712

A

1674-7747(2017)03-0066-04

猜你喜欢

图文公众微信
画与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微信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