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衰的效果及对TIMP—1、MMP—3的影响

2017-02-28何志红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31期
关键词:心衰心功能注射液

何志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消除病因、强心利尿、扩张血管、吸氧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治疗前后TIMP-1、MMP-3水平。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SBP、DB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MMP-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急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减少MMP3表达,促进TIMP-1表达,延缓心肌重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衰;参附注射液;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基质金属蛋白酶-3

急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病情危重,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急性心衰的常规处理方式一般为强心、利尿、扩血管等,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参附注射液源于古参附方,是纯中药提取剂,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必备急救中药”。实验证实参附注射液具有明确的抗心衰、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临床可用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休克、心律失常等的治疗[1-2]。马玉静等[3]研究显示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充血性左心衰可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陈丽娟等[4]研究参附注射液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心率、血压、心功能,认为参附注射液在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中的救治作用明显,可作为心血管急症抢救的重要辅助药物。对急性心衰而言,目前临床研究多集中于参附注射液对患者症状体征或功能指标的改善作用,关于其机制及远期作用了解不足。本研究对急性心衰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辅助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并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变化探索其对心室重构的作用及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衰患者。纳入标准:患者诊断均符合心血管病诊疗指南中急性心衰的诊断标准[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对治疗选择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脏瓣膜病、腫瘤或肾病终末期、过敏体质、精神异常无法沟通或配合治疗者。

共纳入90例急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0岁,平均(61.8±5.5)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4例,Ⅳ级16例。研究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0~70岁,平均(63.1±6.7)岁;心功能分级:Ⅲ级30例,Ⅳ级20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急性心衰常规处理,包括端坐、镇静、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生产,国药准字:Z51020664;批号:140325)。首先参附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然后将40 mL参附注射液加入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7 d后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Ⅲ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疗效判定标准如下:心功能较之前改善2级及以上或心功能恢复为Ⅰ级为显效。心功能较之前改善1级但未达到Ⅰ级为有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或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心衰症状加重或死亡为恶化[4]。总有效=显效+有效。

1.3.2 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监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采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心脏超声仪器测定LVEF。治疗前后均抽血采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情况。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有限公司,操作均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 <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SBP、DBP、LVEF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治疗后SBP、DB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IMP-1、MMP-3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TIMP-1、MM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TIMP-1均较治疗前升高,MMP-3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组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MP-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急性心衰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急性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心室负荷加重而使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瘀血。急性心衰可突然发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发病前大部分患者多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出现舒张性或收缩性心衰;另外,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也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如急性舒张性左心衰竭、心包压塞、主动脉夹层、重度二尖瓣狭窄或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危象等也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西医理论认为心衰的发生发展是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6-7],其中心肌重塑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是近年来公认的心衰病理生理变化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心衰的治疗已经从改善短期症状转变为长期修复性策略,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更重要的是防止或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尽可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8]。

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急性心衰的效果并不甚理想,近年来中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多,在心衰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心衰属于“心悸”“胸痹”范畴,主要为水饮内停、气血淤滞,辨证属于心阳虚衰、水气凌心等,主要治疗原则为益气利水温阳[9-11]。参附注射液源于参附汤,是由人参、附片等中药提取而成的中成药注射剂,参附注射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必备急救中药”,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巨大作用。

參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附子、人参,附子可助阳补火,回阳救逆,而人参可益智安神、大补元气,可显著提高心功能、促使心肌耗氧量下降,恢复血管功能。参附注射液由黑附片、红参提取物混合,有效成分含有乌头类及人参皂苷[12],其中人参皂苷可促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减慢心率,心脏后负荷下降,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有研究显示参附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症状,具有保护心肌、改善血流的作用[13-16]。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参附注射液中的人参皂苷可以抑制Na+-K+-ATP酶,提高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可以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心肌;还能通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抑制再灌注期钙内流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7-20]。此外,附子中还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显著强心作用[21-23]。可见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多个方面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果显示短期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研究组血压降低更明显,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研究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2-4,12-14]。

MMPs在心衰患者心室重构中有重要作用,如心肌组织中MMPs增多,导致心肌胶原降解,心腔变形、扩大,引发心室重构[24]。MMP-3为MMPs的一种,在各种细胞及组织内广泛存在,其水平上升可与其他种类的MMPs激活导致级联反应,过度降解心肌胶原,破坏胶原结构,促进心室重构,加速心衰进展[25-26]。而TIMP-1为抑制MMPs活性的蛋白群,可对MMPs结合底物进行阻断,可见TIMP-1是延缓心室重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P-3、TIMP-1水平时发现,加用参附注射液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MP-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参附注射液可能会影响TIMP-1、MMP-3的表达,进而抑制或延缓心室重构过程,这对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是有益的,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来证实。

综上所述,急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减少MMP3表达,促进TIMP-1表达,延缓心肌重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景利,何明丰,李旷怡,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339-1341.

[2] 王涛.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衰患者BNP及心功能影响的疗效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5,30(11):10-11.

[3] 马玉静,崔琳,张延蕊,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充血性左心衰竭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6(4):676-677.

[4] 陈丽娟,蒋文钧,程胜军.参附注射液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23):3524-3526.

[5]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146.

[6] 冯慧远.心力衰竭的机制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0,7(9):47-49.

[7] 容建清.心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9,7(5):3-4,8.

[8] 卢国良.难治性心衰临床治疗新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0,6(9):159-160.

[9] 韩红.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中医证型特点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2):206-207.

[10] 吴志景.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温阳利水法治疗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5,17(12):12.

[11] 毕殿红.探讨中医温阳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4):67-69.

[12] 孙艺昭,吴纶栋.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功能不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4(9):1566.

[13] 潘爱珍,陈克芳,侯祥平,等.参附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心肾阳虚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347-349.

[14] 陶江,富蓉.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左心衰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7-8.

[15] 李慧,刘乡.参附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4):271-272.

[16] 杨芳炬,王正荣.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犬血流动力学和动物血压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59-261.

[17] 陳银春,李玉峰,郝锦红,等.心力衰竭合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1):49-51,54.

[18] 陈华,吕妍琨,杜荣品,等.Rh o激酶抑制剂与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4,9(6):808-809,812.

[19] 王萌,邓悦,刘美含,等.益气养心饮对实验性心力衰竭大鼠TRL4通路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5,8(2):158-161.

[20] 勾艳丽,杨菲,田领,等.参芪益肾强心方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J].环球中医药,2016, 9(1):94-96.

[21] 何杰,盛国安.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45-47,51.

[22] 李巧,张尚鹏,斯红萍,等.养心复脉饮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115-117,120.

[23] 张亚洲,田伟盟,周明鸣,等.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7):41-42.

[24] 胡川海,李琳,吴涛,等.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温阳利水法治疗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8):28-29.

[25] 葛熙,陶国华,谢建培.MMP-2,9及TIMP-1与心力衰竭关系的实验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4):29-31.

[26] 杜昌立,刘银侠,李文彩.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左心室重构的机制探讨[J].西南军医,2006,8(3):10-12.

(收稿日期:2016-07-19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心衰心功能注射液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碘帕醇注射液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