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向学生提要求

2017-02-28沈丽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具箱试探废纸

沈丽新

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常常要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怎么提要求才能收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呢?

一、要求不能抽象,要具体

学校里有各种场合需要学生排队。比如:出操、去专用教室上课、去餐厅用餐以及放学。有的班级,每次整队都能够快速完成,并且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而有的班级,每次整队都很拖沓,尽管教师在一边大声地催促。

有时候我去教室,准备带孩子们用餐,看到每张课桌上全都是各种画具及工具箱(孩子们刚上完美术课)。我会简单宣布:“请小朋友们马上整理好工具箱,出来排队。我数到十,如果数完谁还没有把工具箱放入柜子,我就批评他,并且今天餐后不能玩。”然后我就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数数:“一、二、三……”一般数到“八”或者“九”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能够走出教室。偶有超过“十”还没有走出教室的孩子,就会受到惩罚:午后不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玩,只能站在老师身边看同学们玩。

而有的教师却可能说:“请小朋友们赶快收拾好工具箱,出来排队。”但事实上“赶快”这个词是非常抽象的。谁来决定“很快”或者“太慢”的标准呢?是教师还是学生?这个抽象的指令会让不同的学生做出各自的试探,很多孩子会一边聊天一边收拾,甚至先打闹一番。这对于先完成的学生很不公平,他们只能很无奈地在队伍中等待。至于教师,不是倚门等待——那就意味着孩子试探到“慢了也没关系”,就是发脾气——那就意味着在向孩子展示解决不了问题时的态度。

而且,教师如果一直持续发布这样抽象的指令,那么学生对教师指令的试探会一再重复。抽象的指令,往往会导致师生双方更多的试探和纠纷。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J·麦肯兹所说:“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信号由于不清楚和不够坚定,实际上鼓励了他们本想要制止的试探行为。”孩子试探得越多,教师采用无效的方法越多,双方陷入纠纷的次数就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会让教师感觉压力重重并且精疲力竭。

二、要求不能含糊,要清楚

清楚的信息取决于恰到好处的表达。有的时候,教师目睹学生的不合适行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生气、失态常会破坏信息的准确度,从而减少学生愿意跟教师合作的可能性。实际上,重要的不仅仅在于教师说了什么,更在于教师如何去说。对孩子来说,教师的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教室里,飞(化名)又往地上扔废纸了。他附近的地面经常脏得让人不忍直视。教师对他喊:“飞,你又破坏班级卫生!你就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讲卫生吗?要是我再看见你这样,我会非常生气的!”这段话里包含着教师的各种情绪,唯独没有听到“不要往地上扔废纸”这样清楚的指令。学生只听到教師对他很生气,但是他肯定已经习惯了教师对他的生气,他根本不在乎,他会继续往地上扔废纸的。

但是,如果教师平静地走过去,告诉他:“飞,我们应该把废纸扔到垃圾桶里。现在请你把废纸捡起来并扔到垃圾桶里。希望你能记住不要把废纸往地上扔,下次再这样你就放学后独自打扫教室。”教师的这段话里没有羞辱,没有责怪,只是把话说清楚,让孩子明确了随手丢垃圾是不对的,以及再次违规后需要承担的后果。

有时候,学生不跟教师合作是由于教师的语言表述不清而导致的。教师发布指令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清楚的信息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态度、感情或者孩子那样做的价值。

三、 让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教室里,没有教师在场,但是孩子们能够保持安静,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的教室里,明明教师在场,而且一遍遍地发布命令:“安静!安静!”可孩子们还是乱成一团。

为什么面对教师重复的要求学生不听?这必然是因为他们在经历过一次次的试探后,发现不安静下来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而教师每一次喊叫“安静”只是让学生确认:我们不安静下来也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教师每次发出一个指令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到班上那一部分喜爱试探教师底线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发布指令的同时,要明确指出不遵守指令的后果。无论学生以什么理由没有完成要求,教师都必须要求学生承担后果。

例如:我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结束是15点25分,轮到我们班放学是15点50分。这 25分钟时间我们两个老师常常用来打扫教室,而孩子们就在走廊里等待。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可以聊天,坐着、站着、躺着都可以,但别离开你在队伍里的位置。如果离开你在队伍里的位置,你就回教室里来。

一开始也有孩子兴奋地背着书包在走廊里乱跑或者在队伍里乱窜。每次发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心平气和地把他请进教室,告诉他:“你违反了规则,所以你不可以再和小朋友们一起等待放学。”破坏规则的孩子承担了提前告知的后果,也给其他旁观的孩子再次提了个醒。没过几天,孩子们对“等待放学时候别离开队伍里的位置”这个要求就完全能够遵守了。

四、 对学生少提道德层面的要求

如果感觉班上的某个孩子经常不配合自己的工作,教师就开始质疑:“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样想有将孩子的不良行为人格化的倾向。其实,不管学生表现得多么不听从教师的指令与要求,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恶意地跟教师对着干的。

我遇到过一个学生,多次不写英语家庭作业,理由都是晚上身体不好或者语文、数学作业写到太晚。如果我对他生气:“你为什么语文、数学作业有时间写,英语作业就没时间写?”并因此推断出孩子对我不够尊重,那就是把孩子的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了。

我每次都很平静地告诉他:“好的。你身体不好可以不写英语家庭作业,你语文、数学作业写到太晚也可以不写英语家庭作业,但是这都需要有你家长在作业本上的签字说明。”一般我会再接着问他:“昨天的家庭作业本上没有家长签字说明,所以我现在准备这样做:一、打电话跟你父母确认一下你昨天的情况;二、你补一遍家庭作业。你选哪一种?”十有八九他会说“我选二”,偶尔也会说“打我爸妈电话确认”——那就真的是身体不好或者语文、数学作业写到太晚了。

在他补写了好几次英语家庭作业后,这样的借口与不写英语家庭作业的情况渐渐消失。我并不以为他藐视我的权威,而是理解成孩子依然在试探——他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我的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

【结语】

在师生相处的时候,教师不免渴望学生能够听从自己的指令。但教师要注意,不管是发出指令、宣布规则还是告知惩罚,都应该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进行。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发泄情绪,而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指令、规则或者惩罚都有益于自己的成长。

在出现学生不肯听从指令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自省:我的要求是否具体?我的规则是否明确?要求与规则是否适度?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学生自然会越来越听得懂教师的话,并更好地与教师合作。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工具箱试探废纸
积分法求解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对其内外试探电荷电场力
卖废纸
运达废纸制浆技术与装备
会“叫”的工具箱和工具
西游新记9
镜前
废纸翻新机
爸爸的工具箱
环保常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