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机间断纯氧治疗在脑复苏中的临床研究

2017-02-28谢素红覃永壮汤展宏

医学信息 2017年1期

谢素红+覃永壮+汤展宏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给予间断纯氧治疗脑复苏中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病例采集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的分析方法,实验组为2014年6月~2016年6月因心肺复苏术后入住ICU昏迷患者100例,对照组为整理2012年~2014年因心肺复苏术后入住ICU患者100例。两组昏迷患者均为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呼吸机通气模式及设置参数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等病情进行设置,同时,配合给予常规的脑复苏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除给予以上的治疗措施外,间隔给予100%的纯氧,连续给氧的时间2 h/次,1次/6h。结果 患者意识恢复所需的时间及呼吸机通气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时间短,意识恢复例数及脱机例数比对照组多,GCS评分数值也高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呼吸机正压通气间断性纯氧对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可提高机体血氧水平,促进脑功能恢复。

关键词:正压通气;脑复苏;缺血缺氧

心肺复苏术(CPR)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博骤停的先进技术,心博骤停往往是突发性,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全身多脏器缺血缺氧损失[1]。CPR即为缺血再灌注的过程,再灌注损失可导致多器官障碍。其中,脑组织损失是最嚴重的心肺复苏术后损失,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抗炎、制酸、脱水降颅压、亚低温治疗、低浓度持续给氧、脑神经营养等。有研究指出,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治疗,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将更多的氧带到脑组织和器官中,促进器官的修复和病损组织的恢复[2],但长时间的纯氧吸入患者易出现氧中毒并发症,造成脑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预后。因此,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氧的及时供应和输送是脑复苏的关键。在探讨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给予间断纯氧治疗脑复苏中临床预后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采集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的分析方法,实验组为2014年6月~2016年6月因心肺复苏术后入住ICU昏迷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6.5岁。对照组为整理2012年~2014年因心肺复苏术后入住ICU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5.7岁,两组引发心跳骤停的原因包括:失血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心律失常、溺水、严重创伤、急性中毒、电击伤、胸外伤。两组患者均排除原发脑部疾病的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昏迷患者均为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呼吸机通气模式及设置参数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等病情进行设置,同时,配合给予常规的脑复苏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抗炎、制酸、脱水降颅压、亚低温治疗、低浓度持续给氧、脑神经营养等。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以上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除给予以上的治疗措施外,间隔给予100%的纯氧,连续给氧的时间2 h/次,1次/6h,24 h吸氧的时间不超过6 h,间断高浓度给氧直至患者意识恢复或死亡,若患者自主呼吸功能较强,则间隔时间(6 h)在高浓度给氧状态下脱离呼吸机。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中意识恢复所需时间及意识恢复患者例数,生存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值;观察患者并发器官功能衰竭的比例及病死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处理,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情况的比较 表1提示患者意识恢复所需的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时间短,意识恢复例数比对照组多,GCS评分数值也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心肺复苏术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患者脑复苏间隔给予100%纯氧治疗是有效的。

2.2两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情况的比较 表2提示呼吸机正压通气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时间短,脱机的例数比对照组多,说明实验组方法无氧中毒,减少通气时间,可促进肺功能的恢复。

2.3两组患者并发MODS及病死率情况的比较 表3提示对照组并发MODS例数和病死率较实验组高。

3 讨论

心肺复苏术是一项抢救心脏、呼吸复苏的技术,对于治疗各种原因引发的心博骤停起着重要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复苏后对患者脑复苏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耗氧量最高、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3]。一旦发生心博骤停,脑组织缺氧、血流灌注不足,心跳骤停后4~6 min脑缺血就足够引起能量代谢的异常,继而对全身各个脏器系统均造成损害,从而进一步的加重了脑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术后多采用高浓度吸氧,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血氧饱和度,减轻心输出量不足对机体造成的损伤[4]。

高血氧水平不仅可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张力,同时可以增加氧分子在组织中有效弥散距离,从而提高组织的含氧量及有氧代谢能力,促使因缺血缺氧而广泛受损的神经组织逆转恢复。关于提高脑血氧水平,有研究已充分证明高压氧治疗应用于脑复苏患者,对脑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5]。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搬动存在极大风险,高压氧治疗虽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有利,但需要特定的条件,不适于床旁进行。

目前,对通气障碍的患者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用最低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呼吸功能支持,可减轻脑组织缺氧,改善脑组织缺氧、减轻脑水肿,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6]。但当成人持续吸入高浓度氧或者纯氧>6h,即可产生严重的氧中毒。文献提示,短期高浓度吸氧不会导致氧中毒[7]。

本研究为心肺复苏后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患者进行间断纯氧治疗脑复苏,其结果显示:GCS评分值在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数值高,意识恢复所需的时间要缩短。提示呼吸机正压通气间断纯氧治疗代替高压氧,虽不能达到高压氧的大气压,可准确的机控纯氧供给,以提高血氧含量及组织氧含氧量,增加血氧弥散速度,以促进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预后。研究中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短,脱机例数实验组多于对照组,表面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明显改善,因此,采取呼吸机正压通气间断纯氧治疗可提高有效气体交换,提高通气血流比值,避免缺氧导致进一步脑损伤。

心肺复苏术后机体长时间的缺血会导致组织和器官严重损伤,再灌注所致的损伤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继而使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恶性循环,二者共同促进SIRS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8],即复苏后MODS。本研究发现心肺复苏后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患者进行间断纯氧治疗明显的减少了机体缺血缺氧状态,同时高血氧水平保护了其他被损害的靶器官(如心脏、肾脏),实验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降低MODS发生率及改善预后,进而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呼吸机辅助呼吸是目前纠正肺通气的主要手段,研究中呼吸机正压通气间断性纯氧治疗方式更明显的改善脑复苏后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保护了脑功能,提高血氧水平和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誉铁鸥,毛克江,周立新,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复苏效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9):20-21.

[2]吕伟超,郑红枫,许琴仙.出血性宫外孕腹腔镜手术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9):62.

[3]江基饶,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89-108.

[4]李水莉,王林文,侯翠霞,等.心肺复苏自主呼吸出现时两种通气模式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23-24.

[5]NIUKC LNMT CHANG CP. Hyperbaric oxygen improves survival in hea tstioke rats by reducingmultiorgan dysfunction and brain oxidative stress[J].Eur JPharmacol.2007.569(1-2):94-102.

[6]郁群,杜新建,沈俏梅.機械通气在颅脑外科临床应用研究[J].上海医药,1998,19(3):23-24.

[7]符岳,方向韶.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气道管理与通气支持[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1):79-80.

[8]OKajima K. SIRS and the coagulation of normality [J].Rinsho Byori,2000,48(6):510-515.

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