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繁殖障碍的病因分析
2017-02-28谢红波
谢红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畜牧兽医局 150100)
公牛繁殖障碍的病因分析
谢红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畜牧兽医局 150100)
公牛繁殖障碍是指公牛生殖机能紊乱和生殖器官畸形以及生殖活动异常的表现。引起公牛繁殖障碍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性、免疫性、机能性和疾病性等。遗传性繁殖障碍主要是隐睾和睾丸发育不全;免疫性繁殖障碍主要是自身免疫造成的精液常规检查异常和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精子相互凝集而阻碍受精;机能性繁殖障碍主要指性欲缺乏、交配困难、精液品质不良;疾病性繁殖障碍常因人工授精、接产、胎衣不下以及全身性疾病继发生殖器官感染引起。
1 遗传性繁殖障碍
1.1 隐睾
隐睾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隐睾症在牛群中的发病率可达0.7%左右。解剖腹腔内睾丸发现,虽然间质细胞数量增加,但精细管上皮只有一层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隐睾的公牛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睾丸发育受阻,体积小、内分泌机能和生精机能均受到影响,甚至不产生精子。单侧隐睾公牛的精液里可见到精子,有生精能力,但精子密度低;双侧隐睾牛的精液中无精子,没有生精能力。牛隐睾的发生不普遍,一般为左侧隐睾,要控制隐睾症的隐性基因在牛群中传播,若发现有隐睾公牛,须将该公牛及与之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全部淘汰掉。
1.2 睾丸发育不全
这种病多发生于胚胎发育障碍,并与隐性基因遗传有关。发病原因有遗传、生殖内分泌失调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其中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疾病是主要因素。睾丸发育不全的发病率较高,所有家畜均可发生,在一些牛群中可高达20%。睾丸发育不全的牛大多数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小于正常牛,但病牛幼龄时从外观或靠触诊不易判断,往往到性成熟后才被发现。单侧睾丸发育不全的公牛,精液量一般不受影响,但精子密度下降。两侧睾丸发育不全的公牛,精液量虽不减少,但精子数量很少甚至无精,且精子无活力。对睾丸发育不全的牛必须淘汰。
2 免疫性繁殖障碍
广义的免疫性繁殖障碍包括:①机体对睾丸及其生长细胞等产生的自身免疫造成的雄性精液常规检查异常,如精子减少症或精子无力症。②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精子相互凝集而阻碍受精。这种免疫性繁殖障碍通常是由睾丸或附睾损伤、炎症、输精管堵塞等引起。
3 机能性繁殖障碍
机能性繁殖障碍是指公牛生殖器官发育健全,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只是表现性欲减退、性行为困难或精液质量不良等引起的繁殖障碍。
3.1 性欲缺乏
性欲缺乏也称阳痿,指公牛在交配时性欲不强,主要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或不愿与母牛接触。公牛缺乏性欲可能是遗传、精神因素、内分泌机能或环境因素等所造成。精液性状正常但性欲不足仍可影响公牛繁殖能力。从临床观察分析,有原发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的性欲缺乏,原发性性欲缺乏可能是遗传的或者是精神性失常的。在生产实践中,对性欲缺乏的种公牛,可诱导发情或者用雄激素治疗。疾病性性欲缺乏指过去性欲正常,但后来缺乏发情表现,少爬跨,主要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蹄、关节疼痛,阴茎受伤等疼痛在心理、生理上产生的抑制性欲的作用。
3.2 交配困难
交配困难是指公牛爬跨、插入和射精等异常,无法完成交配。公牛肢蹄、后躯或脊柱伤痛都会造成爬跨无力,阴茎插入困难;公牛调教不当,会引起射精困难;假阴道压力不够、温度过高或过低、采精时操作错误都会引起交配困难。阴茎从包皮鞘伸出不足或阴茎下垂,都不能正常交配或采精。由先天生、外伤性和传染性引起的“包茎”或包皮口狭窄,以及由于阴茎海绵体破裂而形成的血肿等,均可妨碍阴茎的正常伸出,从而影响交配。
3.3 精液品质不良
精液品质不良主要包括射精量少,死精子多,活少精子,甚至无精子,精子活力不强,精子畸形,精液中带有脓汁、血液和尿液等。导致精液品质不良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气候恶劣、日常搭配不合理、日常管理不善、遗传病变以及精液采集、稀释、保存操作失误等。例如,气温过高、过量饲喂含硫代葡萄糖苷毒素或棉酚等对精子有毒害作用的饲料(菜籽饼和棉籽饼)、采精频率过高等都会引起精液品质不良。通常,公牛在高温季节精子密度和活力降低,畸形精子比例增高。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精液品质不良的公牛,一般应淘汰;由于外源性因素引起的精液不良状况,应针对引起的因素进行治疗或矫正。
4 疾病性繁殖障碍
公牛常因生殖器官感染病原菌或病毒,引起生殖器官病变造成公牛繁殖障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布鲁氏菌、化脓性链球菌、结核菌、牛放线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等。
5 小结
繁殖障碍,有些是可逆的,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或治疗即可恢复繁殖机能;有些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失去繁殖能力,繁殖机能不可恢复,终身不育。轻度繁殖障碍可使公牛繁殖力降低,重度繁殖障碍可使公牛繁殖机能丧失,导致不育。
S858.23
B
1005-2739(2017)01-0032-03
2016-10-16
谢红波(1979-),女,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本科,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