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2017-02-27岳庆英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阐述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阻碍因素,提出培养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 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59-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变成科学技术密集型,用人单位在招聘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电子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时已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他们不仅要考察应聘者的理论知识水平,也要考察应聘者的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便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目的地改造事物的能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它体现的是大学生灵活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生产和研究服务,并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物化表现,也是大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和实现角色转换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电子类专业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并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而通过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强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体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自身生发展需要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它仍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它同样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于电子类专业而言,仅靠单纯的讲授是无法让学生掌握全部的专业知识的,它还必须依赖于实践教學,才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其他培养方式和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不再是高校人才培养手段的补充和点缀,而正逐步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手段的一种基本形式。
(三)实践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需要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乐于团队合作,且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尤其对于电子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仅难以顺利就业,而且毕业之后就很难胜任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二、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阻碍因素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缺乏充足的基础保障。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不足、设备不足、实验实训维持经费不足等三个方面。首先,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并没有同步增加,普通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大,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从而导致整体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其次,高校投入的实验设备不足,由于现代电子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学生做实验需要的实验设备本应紧跟科技更新的步伐,但这样做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来购买实验设备,很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实验设备长期使用,不作更新因而逐渐变得陈旧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实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电子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训课程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因此必须投入足够的经费才能维持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如果维持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也会受到限制,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会受限,从而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配套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各个高校逐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但同时又存在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模式不够科学、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内有些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而是由各系各学院自行组织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完善统一的检查和考评制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管理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缺乏健全的激励措施,很多高校仅对在学科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而对于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没能从多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训练的积极性。
(三)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不强。科技创新意识是电子类专业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但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科技创新意识,缺乏积极探索电子科技的主动性,他们主观上不够努力,总是被动地等待学校和教师安排实践任务,而不主动地进行实践活动练习,也不积极地进行科技探索,因而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三、培养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增加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健全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为实践教学做好充足的师资准备。其次,增加实验设备和实验、实训维持经费的投入,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配置高水平的实验设备,供应充足的实训、实验器件,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开设实践教学课程,不断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二)注重实验实训教学,优化实验室管理。实验和实训是电子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最为基础的实践训练,通过实验和实训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基础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都是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对于学生想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和实训则没有考虑。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开放相应的实验室,由实验室管理员做好登记和管理工作,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和实训。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开放能为学生提供实验的物质基础,实验室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实验内容的开放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合理有效地开放实验室可以让实验室得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利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拓宽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生产实习机会。生产实习能让大学生亲眼见识现代企业科技发展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到一些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和探索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基础。高校应积极拓宽实习基地,与电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学生进行的生产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亲身感受现代化企业的氛围,了解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基本过程,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动力。
(四)普及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探索的动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的过程,既是一个要求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相关知识,灵活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过程。电子类专业最重要的学科竞赛是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有电子类专业的高校对于这個比赛都很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比赛过程和赛前准备过程能很大程度地锻炼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比如各种行业协会、各个大公司、各省和院校举办的学科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比赛。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做足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过程。
(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以项目研究的方式体验科学研究的辛苦与乐趣,并从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难得的学习和训练机会,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和项目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工作的开展,让学生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建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革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由每一位专业教师从大一学生中挑选出6-9人进行重点培养,一直培养到学生毕业。在培养过程中,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外,还要接受专业导师的重点培养,不断接受和完成专业导师布置的其他学习任务,进行多方面的课程设计和工程项目训练,有条件的还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各种行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实践活动。经教改尝试表明,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
[2]刘德宇.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3]高云鹏,滕召胜,黎福海,等.开放实验室与学科竞赛平台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
[4]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5]李忠,康永刚,李翠婷,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JGY01)
【作者简介】岳庆英(1986—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师,实习研究员。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