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视导工作体会
2017-02-27刘烨
刘烨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和国家级文明单位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一贯以来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基本建设,而质量监控机制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视导工作岗位以来,作者一直被聘为该校电子信息学院教学视导员。
关键词:教学;视导; 特点;反馈;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20-01
1 前言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促进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院教学质量的监控,学院成立了教学视导工作组,本人被聘为首批教学视导员。
2 工作开展情况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认真听课,课后真诚与课任教师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课任教师在被视导过程中,谦虚谨慎,表现出端正的教学态度和热忱的教学期望,都认为教学视导对于课任教师来说是受益方。
视导员的工作职责是督教、督学、督管。主要工作是听课,工作八年来视导了600人次,听取了1000余节课。也总在问自己,听课到底听什么?我主要关注六个看点:看教学内容的翔实性、看教师在讲台上是否自如、看教学是否体现技能性和操作性、看是否管教管导、看是否布置作业、看是否有教学载体和情境设计。本人基本上就是利用這六个看点来审视一堂课,然后根据教学成效同课任教师来进行课后交流的。
3 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的教学特点
电子信息学院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态度端正,课前准备充分,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环节和要素齐全,教案和板书科学合理,管教管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主人翁精神。有部分教师别出心裁设计教学情境,也有几位教师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教师完全掌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现,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好的系统架构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通过自学院成立以来的锤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情境设计、管教管导等方面都呈现出良性的局面。基础课教师前些年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还有所欠缺,但通过近几年自身学习锻炼、教学环境的鞭策和老教师的帮传带,整体水平提高很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业务运用自如、管教有力到位,师生良性互动,办公软件高新考试通过率普通越来越高。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改革,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教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丰富了内涵建设。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的成长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4 教师意见反馈
(1)改善午休环境
建议简单装修我院教师午休套间,或给每个专业团队配备一至二张躺椅,保证教师下午上课时有充沛的精力。
(2)建议对导师实行“问责制”
本学期实施“导师制”以来,一般教师平均只与受导学生进行过两次到三次不深不浅、不咸不淡的交流,基本上是为了填写导师工作手册。没有起到“学业引导、思想开导、作业辅导”作用。“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有些能力强的导师只负责四、五个学生,而有些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行事的导师却负责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如果导师制必须实施,建议实行“问责制”,即把受导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因思想问题产生的事变对导师问责。让敢于承担责任、有较强处事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师担当导师。
5 对电子信息学院全体教师想说的心理话
一直以来,我总想就视导工作向我们电子信息学院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作一个汇报或者是一个说明。教学工作是全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视导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鲜明特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来,我去教室听每一位教师的课,有欢迎的、有内心排斥的。欢迎我的,在这里表示感谢;内心排斥的请你理解,因为纵然不是我来听你的课,也会有另外一位视导员来听你的课。我作为教学视导,在行使职责的过程中担当五个责任:对学生负责、对质量管理处负责、对电子信息学院的院长书记负责、对被视导的教师负责、对自己的视导过程及给课任教师评价和交流的言行负责。我认为,通过视导,一方面端正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我们电信学院,公共课教师的提高最为显著。另一方面,彰显了我们黄冈职院对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当然,我也是这项工作的受益方,因为既聆听到了各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又学习到了各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本领,所以在这里要表达真诚的谢意!
今后只要电信学院领导的需要,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视导工作,请各位教师敞开你的襟怀,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请开放你的课堂,接受督导和视导。我们作为大学教师,给学生上的每一堂课要经受得住检验。我也邀请我们电信学院的领导和各位教师在工作上对我进行监督、在业务上对我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委员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2013年4月.
[2]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