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ERCP与经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效果比较
2017-02-27张建溪熊共鹏
张建溪 熊共鹏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阻塞性黄疸(MOJ)应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7例MOJ患者,依据金属支架置入方式不同分为ERCP组81例、PTCD组66例。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5 d时黄疸缓解率、术后并发症。结果:ERCP组低位梗阻手术成功率為96.7%,明显高于PTCD组的82.4%(P<0.05),但PTCD组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ERCP组的85.0%(P<0.01);两组总体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时,ERCP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5.1%,较PTCD组的76.5%相比,明显更高(P<0.05);但PTCD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3.9%,明显高于ERCP组的75.0%(P<0.05);两组总体黄疸缓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低位梗阻及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2%,均明显低于PTCD组的29.4%、18.2%(P<0.05)。结论:MOJ应用经ERCP与经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高位梗阻采取经PTCD途径和低位梗阻采用经ERCP方式则优势更为突出,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 恶性阻塞性黄疸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027-02
恶性阻塞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见于肝胆胰恶性肿瘤引起肝胆管梗阻,属临床常见病。目前治疗方案以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为主,且支架置入的手段主要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tic drainage,PTCD)两种,但对于两者的置入效果尚存在争议[1-2]。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MOJ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MOJ应用经ERCP与经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7例MOJ患者,入选标准:(1)阻塞性黄疸典型临床表现,并经增强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胆胰恶性肿瘤;(2)均为首次接受胆道内支架置入术;(3)年龄30~75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住院期间死亡者;(2)阻塞性黄疸由胆管周围良性病变,如胆系结石引起者;(3)多次行ERCP或PTCD治疗者。依据金属支架置入方式不同分为ERCP组81例、PTCD组66例。其中ERCP组女24例,男57例;年龄(64.3±8.7)岁;梗阻部位:高位20例,低位61例。PTCD组女25例,男41例;年龄(63.1±8.9)岁;梗阻部位:高位49例,低位17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ERCP组:行经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具体为:(1)材料为COOK金属胆道支架,仪器选用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Olympus,型号JF-260V)及其附件;(2)常规术前准备后,行经乳头胆管插管对胆管进行造影,了解其狭窄部位、长度及扩张程度;(3)将导丝越过狭窄段,并引入至引流范围最广、扩张显著的胆管内;(4)对于高位梗阻者:二级胆管也已被累及时,可采取放置双支架;低位梗阻者:支架下端最佳位置以出乳头0.5 cm;(5)支架完成放置后,关于其扩张情况与引流部位,需再次行X线片检查确定。
PTCD组:行经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具体包括:(1)整套经皮导入器购自美国COOK公司;(2)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行PTCD,以便确定胆管梗阻位置与范围;(3)使导丝越过胆管狭窄处,而后引入鞘管;(4)参照阻塞范围,选取规格适合的金属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5)针对高位梗阻累及二级胆管者,可左右肝同时行PTCD穿刺,经导丝呈“T”或“Y”形放置2根金属支架;低位梗阻者不宜超出乳头过长。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5 d时黄疸缓解率,术后并发症。黄疸缓解标准:术后5 d时黄疸症状改善,与术前相比,血清胆红素指标下降幅度>1/3[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
ERCP组低位梗阻手术成功率为96.7%,明显高于PTCD组的82.4%(P<0.05),但PTCD组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ERCP组的85.0%(P<0.01);两组总体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黄疸缓解率
术后5 d时,ERCP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5.1%,较PTCD组的76.5%相比,明显更高(P<0.05);但PTCD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3.9%,明显高于ERCP组的75.0%(P<0.05);两组总体黄疸缓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并发症
ERCP组低位梗阻及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2%,均明显低于PTCD组的29.4%、18.2%(P<0.05)。
3 讨论
MOJ是由恶性肿瘤直接压迫或侵及肝外胆道妨碍胆汁排出而引起,该病隐匿性较强,多数患者发现时已进展为晚期,失去了实施外科根治性手术的理想时机,且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将大幅缩短患者生存期。
现阶段,MOJ治疗方案以胆道支架置入术的姑息性介入治疗为主。其经PTCD置入的优势在于可根据病情需要置入多个支架,引流范围广,操作相对简便。但其弊端包括:(1)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本研究PT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8.2%(12/66),其中1例肝脓肿,4例引流不畅,3例穿刺道出血,4例胆道感染;与范恒伟等[4]报道相似;(2)对术后护理要求高;(3)外引流时易引发电解质紊乱与胆汁丢失,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4)可导致肿瘤播散等。经ERCP是金属支架置入的另一种重要途径,与经PTCD比较,其亮点在于:(1)创伤小、并发症少,本研究ERCP组术后仅有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2%,其中2例胆系感染,3例急性胰腺炎,这与杨璐等[5]研究结果一致;(2)术后护理要求一般;(3)将胆汁直接引入至十二指肠,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相符;(4)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本研究显示,ERCP组总体手术成功率达93.8%,5例失败,究其原因为3例因胆管肿瘤致术中导丝无法通过狭窄段,1例因十二指肠乳头处肿瘤较大致术中无法插管,1例因行胰腺肿瘤引起肠腔狭窄,十二指肠镜无法通过狭窄段进入十二指肠降部;而PTCD组总体手术成功率达95.5%,只有3例失败,分析原因为2例因肿瘤致导丝无法通过狭窄段,1例因穿刺部位与胆管夹角过小,导丝过胆管下段狭窄段后仍无法顺利释放金属支架;两组总体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ERCP组低位梗阻手术成功率为96.7%,明显高于PTCD组的82.4%,PTCD組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ERCP组的85.0%;这与陈保银等[6]报道相似;表明胆道金属支架置入采取经ERCP与经PTCD的总体成功率相当,且在高位梗阻上采用经PTCD的优势更大,低位梗阻时选用经ERCP更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在术后5 d时,ERCP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5.1%,较PTCD组的76.5%相比,明显更高;PTCD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为93.9%,明显高于ERCP组的75.0%;但两组总体黄疸缓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宇[7]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两种途径在改善黄疸方面效果相似,但高位梗阻采取经PTCD的方式与低位梗阻选择经ERCP的手段更有利于改善黄疸症状。
综上所述,MOJ应用经ERCP与经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高位梗阻采取经PTCD途径和低位梗阻采用经ERCP方式则优势更为突出,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卫星,黄乾雄,何林方,等.经ERCP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28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5):1004-1005.
[2]陈小勇.PTCD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利弊探讨[J].浙江医学,2016,38(6):437-440.
[3]陈建军,王西墨,李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因素对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6):405-410.
[4]范恒伟,刘会春,李宗狂,等.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37例临床疗效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3,21(2):94-97.
[5]杨璐,聂占国,雷婷,等.内镜下放置不同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的疗效比较[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12):778-781.
[6]陈保银,庞林元.ERCP和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8):967-971.
[7]刘宇.不同手术入路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88-90.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