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其成长环境

2017-02-27蒋晓虹

成才之路 2017年5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

蒋晓虹

摘 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人的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校园氛围应从树立大学教育理念、创建包容性强的组织文化、营造宽松环境着眼;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机制应从重视个性发展、集约核心课程、推陈教学过程、出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评制度入手。

关键词:创新人才;素质特征;成长氛围;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01-02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三大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体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灵魂。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一、我国人才目前的问题

我国传统型教育是传习式、授受式的。从学校教育精神、文化的缺失到教学管理、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规范化、一体化扼杀了许多学生个性特长与才能,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毕加索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艺术家,问题是如何让他在成年后仍然保持艺术家的思维。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培养硬思维上做得相当不错,而在发展软思维方面则很欠缺。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以剔除软思维为方向的。我们有关智能的许多正统观念都建立在逻辑与分析基础上。当你寻找和琢磨各种想法的时候,过多的逻辑思维则会使创造过程短路,含糊不清、不相协调和彼此矛盾是人类存在的特征,人类智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套上“那不合逻辑”的思维枷锁,其后果是丢失了大脑最细腻、最珍贵的一项创造:本能的预感。

专业化的自我限定使我们很少把从一个领域获得的知识用于另一个领域。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种策略,专业化必不可少,它使我们少吸收无关的、琐碎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必须缩小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们就面临事物发展越复杂,专业之间的壁垒也就越高的问题。原因之二就是当问题出现时,就归于“那不是我的专业”,而现在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领域问题,这样就不可能以开阔的视野来界定问题,将问题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妨碍我们从其他领域寻找思路。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1. 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精神活动中的兴奋性”。一方面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拥有广阔的知识,这些知识一定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想法,另一方面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尝试不同的方法,用违背常理的想法做跳板,在常规范围之外寻找灵感,期待意想不到的事情作为引发新想法的跳板,把问题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界定,从多个角度看待某一事物……赋予自身面对世界的灵活性。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打开思维的枷锁,能够跳出常规模式和固有的观念,看到注意力之外的事情,去接受不同的观点。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拥有软思维和硬思维。软思维在想象阶段,头脑产生比喻的、幻想的、省略的、模糊不清的想法,使新想法萌芽以应对问题;在实践阶段中,评估各种想法的优劣、缩小选择范围、进行风险分析、将想法付诸实施、培育和收获它们,硬思维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2. 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属于非智力因素,也称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主要包括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个性鲜明,对于自己能力、才智、力量充分自信;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创造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真知执着追求,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对创新者的内在要求;对事物现状的不满意、对新异刺激敏感、对未知问题和现象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成为发现潜在问题和成就的动机;能够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不迷信、不盲从、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立足现实但又不拘泥成见,尊重客观存在但又不自缚手脚,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式,大胆质疑和探究。

敢于冒失败的风险是创新型人才特征之一。在提出新的思想后,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开拓,历经反复,甚至失败,但始终能够百折不挠,甚至将自己的生命、自尊、金钱、名誉置于危机中,从而使自己拥有获得成功的动力。能够从错误中聪明地汲取,引导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完善构想,使之深思熟虑,直到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3. 具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组合,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知、性、意的统一。

具有探险家的理念,有强烈的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使自己发现新思想宝藏的机会大大增加;要能够通过比喻,把两种意义范畴完全不同的事物通过二者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联系起来,或把一个事物、一种想法放入不同的环境中,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不受真实和现存事物的局限,能夠从不经意的想法中捕捉灵感,探寻事物深藏的意义,产生跟以往经验无关的想法和预测;善于逆向思维,捕捉看似矛盾的说法,挂上思维的倒档,为进而先退,以进入思维的高速路,同时又能接受两种不同的并且是矛盾的观点的能力;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能够打破任何主流思维定式和提议,重新审视设想,跳出惯常思维模式,重新构建对问题的看法;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实施某种活动,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使想法成为现实。

三、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

1. 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校园氛围

创新性人格的形成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陶冶与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是创新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人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工作比在普通的环境中工作更富有创造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树立大学教育理念。首先,大学教育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而核心是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以培养具有独立心灵的自治的个人为目的,坚持个人的真实性和自我导向,着眼点在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对于教育改革的理念诉求,就是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其次,大学教育改革在价值层面,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学术风气。大学教育的转型动力在于真正树立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由此才能开启新的教育理念,开发新的教育模式。

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建包容性强的组织文化。即创新求异、宽容失败、竞合适当的组织文化。要把创新思维逐渐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重视灵感、猜测、直觉、顿悟、想象、潜意识等思维方式,将逻辑与非逻辑、意识与潜意识、推理与直觉、感性和理性辩证统一,以促进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要为有想象力的人脱颖而出营造宽松氛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思维驰骋的天地。这样的环境才会让人的心智自由驰骋,创造才能如源头活水。在这里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应该让最好的老师讲课,因为最好的老师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决定学生一生的事业追求。

2. 建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机制

重视个性发展,保障学生更多的独立和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以重视和保障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路径选择上,确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质量观,应将‘激活思想,张扬个性作为基本原则。”要创设各种条件,促进学生个体信念、志趣、爱好、情操、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形成,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张扬,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天性。

集约核心课程,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自主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和空间,放手激发学生的活力与创新能力。要完善真正的学分制,扩大以文理交叉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设立“创新学分”,开设辅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去学习,给他们不断尝试的机会并拓宽知识面,打下创新思维与能力迁徙和发展的基础。推陈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更多的兴趣和能力。第一,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方法。第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问题导向进行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也为今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拓宽学生学习认知活动空间,由课堂扩展到课外的科研和活动,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发挥学科优势,引入项目资源,通过团队配合,进行科学实验、科技发明、社会调查、技能培训和参加以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使他们活跃的思维、鲜活的创意能够得到施展。第四,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实行培养目标的统一性与具体规格要求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更多的胆识和进取。教学方法力求开启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要积极采取解决问题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建立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改变由单向信息输出转为信息输出与信息反馈双向交流、由灌输知识转为导学授法、由单纯教学转为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作为知识传播者的高校,部分课程设置脱离学科前沿和市场及社会需求,教材陈旧落后,学生缺少知识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教育,缺少实训课目,因此必须更新教育教学内容。首先要搜寻和筛选市场需求,这是建立教育教学创新体制的首要目标。其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和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这是建立教育教学创新体制的根本目标。

改革考评制度,赋予师生更多的动力和活力。健全完善竞争、激励、鼓励脱颖而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政策,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要改革对教师的考评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以真实准确地衡量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建立有效的公平竞争机制和严格的淘汰制度,治庸治惰;修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试方法,摆脱仅仅以考试为依据的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全面的水平和能力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赋予创新教育足够的动力和活力。

四、结束语

培養创新型人才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运作系统,只有将人才成长机制与我国现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造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交往能力、承袭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富有正义,追求真理,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些科学家,贡献一批思想家,造就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家、政治家……“以创新学术贡献国家”需要人才破茧而出,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工作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杰·冯·欧克.打开思维枷锁,提高创造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李海涛.高校应重视人才个性化培养[N].光明日报,2008-07-23.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创新人才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