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国际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7-02-27任福兵
任福兵
〔摘要〕智库国际化是世界一流智库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在阐述智库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智库发展实践,提出了智库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包括思路国际化、项目国际化、组织国际化、资源国际化、研究管理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为我国智库国际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库;国际化;实践;路径选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3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13-07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ink-tank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worlds top think-tank,and an important path of improving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discursive power.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ink-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hink-tank,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think-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includ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inking,project,organization,resource,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to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hinese think-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think-tank;internationalization;practice;path
智庫是从事信息分析、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等工作的研究机构[1]。世界一流智库是一个国家全球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象征,国际化是世界一流智库的重要特征。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外交等问题急剧增长,这些问题涉及到双边、多边、区域或全球因素,导致国际决策咨询项目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球智库国际化进程[2]。
1智库国际化概述
智库是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的创造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者、政策研究人员的培养者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3],国际化要求智库加强全球发展战略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可见,智库国际化是以全球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决策供给为目标、以战略性思维为基础、以国际治理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立体化全媒体传播为手段,提供国际性决策咨询服务。智库国际化要求决策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性和前瞻性,突出决策研究的开放、共享、协同等理念,体现多元文化的互动共生,主要包括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团队、智库管理和传播方式的国际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决策力、竞争力、治理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依赖国际化智库的智力支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目前智库数量与美国差距很大,尤其是顶级智库数量,国际化水平与中国自身的国际地位、经济水平和社会规模不相称。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加强智库国际化建设,提升智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拓展智库发展的新空间;通过研究议题的国际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品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决策研究开放合作的新格局;通过建设顶级智库,形成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促进区域与全球发展,为决策服务国际化提供新动力[4]。
2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实践
近年来,国内智库迅速发展,智库数量、规模和研究实力都有了较大提高,涌现一批新型智库,如盘古智库、零点咨询等。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表明,中国极少数智库积累了国际化经验,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初现国际化特征。
第一,研究议题开始国际化。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因为决策资源丰富、问题意识敏感、专业基础厚实和全球合作机会,初步具备了国际化智库的条件。第二,经费国际化和独立性增强。智库经费接受国外资助,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就是依靠福特基金会筹建;智库管理参照外国经验,包括学术评价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智库独立性也有所增强,尽管麦甘教授认为中国智库自主性不足。第三,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有所提升。随着议题和经费的国际化,以及与国外智库的合作,中国智库的决策研究成果逐渐受到海外关注。
尽管如此,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智库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绝大多数中国智库尚未开启国际化进程。《全球思想库报告(2015年)》表明,中国智库数量达435家,位列世界第二,但排名前20的智库中除日本、巴西各有1家外,均为欧美国家智库机构,没有1家中国智库。美国《外交政策》季刊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七大区域13个地区政策话语中心中,亚洲及大洋洲智库话语中心城市中没有中国城市[5]。
严格意义上讲,目前中国尚无真正的国际化智库。多数智库不被外界知晓,研究能力和国际地位并未获得国际认可。这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中国智库缺乏国际项目;许多智库研究人员从未出国考察;没有参加过国际会议,很少向国外会议或期刊投稿;几乎不出版外文著作,也没有定期出版物,更没有自己的出版社,甚至连官方网站也没有建立。
在国际化转型中,智库存在思路、项目、资源、组织、传播等发展瓶颈,表现为地位独立性较差、议题国际性不足、经费国际筹集能力较弱、人才全球化背景缺失、国际化传播意识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智库视野狭隘、闭门造车、研究水准低下,直接导致智库全球治理思想乏力、决策咨询力低下、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缺失,全球品牌难以形成,也难以满足国际化决策需求[6]。
3中国智库国际化的路径
世界一流智库都经历了国际化阶段。基于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智库国际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智库国际化经验,建设路径主要包括发展思路、研究项目、组织建设、研究资源、管理方式和成果传播等六方面的国际化。
3.1发展思路国际化
思路国际化是智库国际化的思想基础。面对全球化加速带来国际决策需求激增,国内智库首先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厘清国际化思路,包括理念、思维、视角的国际化(见表1)。
3.1.1理念塑造国际化
智库国际化首先是发展理念的国际化,所以中国智库国际化首先需要强化理念塑造,包括发展理念、服务理念、竞争理念、管理理念的国际化。
1)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国际化是智库国际化的前提和指导。国际化智库是开放型智库,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项目、智力、管理和传播的国际化,汲取发展资源,为智库研究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2)服务理念。面对决策国际化需求,智库要转变传统服务理念。突破国家和地区局限,扩大决策研究服务范围;向国际决策研究进行政策倾斜,提升国际决策研究比重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以国际水准的决策产品满足国外机构的决策。
3)竞争理念。智库数量迅速增加,决策市场不断开放,智库间竞争日益国际化。这就要求智库将竞争目标、竞争范围和竞争对象上升到国际层面,通过对标竞争对手、开拓国际市场、推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扩大智库的生存发展空间。
4)管理理念。国际化智库直接表现为资源的国际化,来自全球智力、财力、物力资源需要进行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智库管理理念国际化,以降低资源整合的内耗和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1.2思维方式国际化
1)主体思维向融合思维转型。“主体思维—客体思维—主客体融合思维”是智库思维国际化的三阶段。本土智库以服务本土决策咨询为目标,思维方式以主体思维为主导,在本土范围内具有有效性;在国际化实践中,这种思维需要向客体思维、主体—客体思维、客体—客体思维转型,以提升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和认同度,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型。
2)单维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型。单维思维是统一性思维,要求人们按照既定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多维思维是个体思维处于自由状态,思维方式发散开阔。本土型智库按照一个既定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多为内向线性思维;智库国际化必然要求这种思维向外向多维思维转型,进行双向思维、嫁接思维、发散思维等,实现思维方向的转型。
3)传统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传统思维是分层结构化思维,其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是垂直式整体化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开放平等、协同共享、虚实融合、时空互通的社会思维[7],以丰裕资源替代稀缺资源、以互动传播替代单向传播、以平台传播替代管道传播。国内本土智库受传统思维影响比较大;智库国际化需要互联网思维,并将这一思维贯穿于决策研究,实现思维结构的转型。
4)孤岛思维向共享思维转型。孤岛思维是一种个体化内向思维,受个人的背景、知识、经验的禁锢,较少受他人影响;共享思维则是协同合作思维,将外部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进行分析、整合、利用与分享。本土智库常受到区域性、部门性、个体性的孤岛思维阻隔,影响研究水准,降低决策质量;国际化智库在价值普适、资源利用、质量要求等方面都需要依赖共享思维从全球层面进行思考,实现思维联系的转型。
5)个体思维向社会思维转型。个体思维是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思维,社会思维是开放的关系思维。本土智库长期以本土问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惯性思维,其国际化需要将个体惯性思维上升为社会思维,各思维主体在交互中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相互补充。通过交互性和开放性思维,实现思维关系的转型。
3.1.3研究视角国际化
研究视角国际化是智库国际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大国际交流投入力度,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的全球意识,关注国际重大问题,形成前瞻性研究成果,掌握国际话语权。
1)知识视角。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根源。全球化加深推动了全球知识流动,包括知识的转移、溢出、扩散和创新[8]。在国际化进程中,智库需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结成知识联盟,吸收先进的知识、技术、方法,并进行内部传导、共享、应用和创新,推动内外部的知识流动与整合,提升智库知识资源的存量、质量和流动,提升智库的知识能力和研究绩效。
2)方法视角。国内智库多依赖传统研究方法,如调查问卷法和各类统计数据,较少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跨学科方法融合的研究方法、大数据研究方法等进行决策研究,专题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开发严重不足[9],这些都制约了国内智库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决策研究的方法升级和信息支持,注重定量化、系统化研究,创新研究方法。
3)价值视角。服务范围开放性是智库国际化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智库研究的价值视角需要从本位视角转向他位视角、多位视角和普世视角等。在决策研究中,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即时转换价值视角。只有实现价值视角变换,国际化智库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开展决策研究。
3.2研究项目国际化
智库国际化直接表现为决策研究项目的国际化,根据国际化深度的差异,研究项目沿着“要素涉外化→项目涉外化→项目区域化→项目全球化”路径(见表2),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3.2.1研究要素涉外化
研究要素涉外属于智库浅层国际化,包括经验借鉴涉外、研究因素涉外和影响传导涉外。
1)经验借鉴涉外。发达国家的智库国际化程度通常较高,国内智库需要多角度梳理国外智库国际化的经验,总结国外智库的经验或做法,比较国外内环境,深入分析国外智库的国际化经验对国内智库国际化在方法、资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借鑒。
2)研究因素涉外。在智库国际化开始阶段,涉及国外的决策研究通常探讨国际化环境下中国某一问题的对策,为政府或其他机构提供决策咨询,即在全球视野下研究中国问题,探究国际因素对中国问题影响,研究方法通常涉及到SWO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分析法等。
3)影响传导涉外。随着智库涉外研究的深入,涉外项目开始从历史性经验、教训和规律分析转向国外政策实施及其结果对中国的影响传导和应对策略。从时间维度看,这一转变已经从历史视角转向现实视角。对于智库决策研究来说,国际化再次向前迈进。
3.2.2研究项目涉外化
随着研究能力的提升,智库国际化开启了项目涉外阶段。研究项目涉外通常包括自主项目、联合项目、委托项目、竞争项目,涵盖双边项目和多边项目。
1)自主涉外项目。此类项目是智库自行设立的涉外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发展,智库需要拓展决策研究范围,争取外部决策研究资源,扩大专业领域影响力。
2)联合涉外项目。此类项目通常由国内外机构联合设立,联合各方为开展某一领域合作而设立研究项目,委托有实力的国内智库参与联合研究,合作智库包括境外相关智库等。
3)委托涉外项目。此类项目来自于国外政府或机构,出于对国内智库特定研究领域能力的信任,国外机构委托国内智库研究,委托方的目的明确、针对性更强,质量要求也比较高。
4)竞争涉外项目。此类项目多为招标类决策研究项目,项目招标方来自境外,研究涉及境外国家和地区。国内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智库,主动参与此类决策项目竞争。
3.2.3研究项目区域化
随着国际决策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智库以地区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了决策咨询区域化研究。
1)议题区域化。项目区域化是指智库研究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包括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现实性或前沿性议题,如中国南海问题。通过此类议题研究,智库为政府和有关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方案,推动了这些机构的决策能力和决策科学性提升。此时的议题研究需要借助更多境外资源和境外合作。
2)价值区域化。在区域化项目研究中,智库需要不断关注区域性问题,挖掘相关决策需求,扩大决策研究范围[10]。在此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同一议题的观点、态度和立场可能差异较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值观念分歧。因此,在决策研究中,智库强调本我价值的同时,重视超我的他国价值或区域价值,提升决策研究科学性。
3)影响区域化。决策研究区域化涉及较多相关主体,研究成果具有区域化特点,容易引发多方关注,在较大范围内传播,以至产生国际影响。同时,影响区域化还表现为区域内多主体对于研究成果多角度解读和成果质量的多元化评价,这些都会延伸为对智库的评价,提升智库的影响力。
3.2.4研究项目全球化
项目全球化是智库国际化的最高阶段和重要表现,它体现在研究议题、价值基础、成果影响等方面。
1)议题全球化。项目全球化意味着智库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研究项目与科研经费,这就要求智库持续关注全球重大议题和产生全球影响的议题,通过议题研究引发全球对特定问题、思想和观点的关注,不断提升智库的议题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2)价值全球化。项目全球化以全球治理为目标,需要以全球多元价值为指导。通过关注全球重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智库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提出建设性观点、发出导向性声音、提出引领性思想,这是智库服务人类社会的具体价值体现。
3)影响全球化。无论是全球重大议题,还是全球治理决策参与,智库研究成果都会产生全球性影响。为发挥研究成果的引领作用,智库需要通过立体化全媒体来传播研究成果,向全球展示研究成果、思想和观点,获取并强化该领域的话语权。
3.3组织建设国际化
研究项目国际化要求智库加快组织国际化[11],组织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见表3),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3.3.1外向理念组织
这是学习国际经验阶段的智库组织形态,即在国际化准备阶段和发展初期,智库具备了一定决策研究能力,开始学习世界一流智库的国际化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创新适合中国智库的相关经验,尝试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国内智库重视学习国外智库的国际化经验,但经验研究还比较肤浅,专项研究有待深入。
3.3.2外向转型组织
这是智库决策产品出口阶段的组织形态。通过学习国际经验,智库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在国际决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智库通过国内联合或作为独立主体投标和承接国际性决策研究项目,包括国外机构对中国的专题调研和决策咨询,或涉及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决策咨询课题。此时,智库国际化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明显。
3.3.3国际研究联盟
这是智库提升竞争力阶段的组织形态。为了提升竞争力,在与国内同行竞合的基础上,智库开展与海外智库结盟,承接境外决策咨询课题。这种联盟包括联合投标、联合研究、联合传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智库间人员、信息、管理和研究的互动,学习国际智库先进方法和管理理念,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3.4跨国组织网络
这是智库国际化高级阶段的组织形态。随着对国际决策市场认识加深、研究业务不断拓展,智库提升决策研究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需要建立海外分支机构。许多世界一流智库通过分支机构积累一手资料、吸收所在国优秀学者,近距离影响该国媒体和公众,提升对该国的研究质量及影响力。斯坦福研究所除了国内研究机构外,在欧洲、日本、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构建国际化组织网络,跨入国际化智库行列。
随着决策研究市场沿着“国内市场→区域市场→全球市场”路线逐步国际化,渐进发展也成为我国智库组織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3.4研究资源国际化
资源国际化是智库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其中智力资源、经费资源和信息资源构成了智库国际化的研究主体(加工者)、研究客体(加工对象)和保障要素(见表4)。
3.4.1智力资源国际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智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呈现国际化趋势,这为智库智力资源国际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智库智力资源国际化包括智库成员的学术背景、研究阅历、文化背景、工作经历等国际化,研究视野、研究能力全球化,管理方式多元化,以及人才开发管理社会化[12]。
1)借智:智慧集聚国际化。智库通过开展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活动,或建立国际化的专家网络平台,或通过网络国际社区的议题研讨等方式,挖掘和整合多源相关的碎片信息、零散数据、知识累积,形成群体智慧聚集效应[13]。
2)引智:人才引进国际化。在借智的同时,加快人才引进国际化。通过旋转门机制,吸纳海外专家、海归人才、驻外使节、国外政府退休官员等高水平研究和管理人才,利用其丰富的学识能力、政治经验、人际网络、管理才能,提升智库成员的整体国际化程度。
3)培智:人才培养国际化。在引智的同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加大智力资本投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各类国际高端智库定期、不定期派遣研究人员,学习国外智库先进的研究方法、管理方法,提升研究能力;鼓励学者赴境外实地考察、学习、调研,强化跨文化人才培养,开拓研究视野;推荐智库专家到国际组织任职,提升智库影响力。
3.4.2经费资源国际化
智库研究课题包括委托课题和自选课题。委托课题来自政府、基金会、企业和个人,融资模式可分为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市场收益、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等[14],资金来源可分为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智库国际化需加大国外资金的筹集力度。
1)无偿:捐赠资金国际化。从世界一流智库看,基金会捐赠占较大比重,《全球智库报告(2014年)》显示,布鲁金斯学会和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基金會捐赠分别占28%和30%;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捐赠资金分别占14.06%和0.89%[14]。因此,在国际化进程中,国内智库需要加大与国际重要捐赠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接触力度和频次,争取更多捐赠款项,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的基金会资助,促进研究资金的国际化[15]。
2)有偿:项目资金国际化。项目研究是智库的主业,项目资金是智库的重要经费来源,如布鲁金斯学会PPP经费和委托项目经费分别为9%和47%,兰德公司则分别是72.5%和23.6%,足见项目经费的重要性。国际化智库的许多项目来自外国政府和企业,但中国智库获得外国项目经费非常有限,多数智库尚无此记录。提升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对于国内智库获取国外项目资金非常重要。
3)补偿:成果资金国际化。自选课题是智库通过对前瞻性议题进行研究、取得研究成果而获得的国外资助经费,属于投入回报型资金。智库通常通过将出版的著作、研究报告、权威刊物等研究成果销售给相关机构,或通过培训形式将研究成果传达给需求者,或研究成果获得利益集团资助。国内智库需要加强对前瞻性选题的跟踪研究,以获取某一领域话语权,取得核心竞争力,获得研究成本的补偿,实现研究成果资金的国际化。
3.4.3信息资源国际化
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源获取是智库生存发展的关键。国际化智库需要通过绝对占有特定研究领域权威性信息资源,确保其研究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智库信息资源建设多为“小而全”、“大而全”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国际化信息渠道有待拓展。
1)整合:机构信息国际化。机构信息国际化是智库国际化的基本保证,主要方式包括通过海外分支机构收集信息、智库间信息共享、外交机构收集信息等。为及时获取可靠信息,满足决策研究需求,国际化智库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如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搜集信息和情报。同时,智库间信息资源协同也成为资源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如布鲁金斯学会与美国企业研究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分享。
2)采集:个体信息国际化。个体信息国际化与组织信息国际化存在并行互补关系。研究人员通过新旧媒体,收看收听国外节目、与异地学者网络交流、基于网络(如电子杂志、博客等)采集研究课题的国际信息;通过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进行信息分享互换[16]。个体信息采集国际化弥补研究信息的不足。
3)传播:成果信息国际化。国际化智库每年产生大量研究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累积和传播。如建立特色数据库、研究成果库、机构知识库,在国际范围内提供数据服务;借助国际性权威期刊,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观察》、兰德公司的《兰德评论》等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建立智库自有媒体,以引发公众关注,形成舆论力量,影响公共决策。2001年,布鲁金斯学会就建立了内部电视演播厅。
3.5管理方式国际化
管理方式国际化是指智库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运用规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智库进行国际化管理[17],包括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团队管理、研究管理、产品管理等(见表5),保证智库研究目标的实现。
3.5.1战略管理国际化
战略管理是国际化智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满足国际化运作要求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国际战略,规划研究经费国际获取、实施步进式国际化市场战略,推进海外合作、海外并购、建立全球分支机构,推动战略管理国际化进程。
3.5.2信息管理国际化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共建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建立国际化的信息平台,整合智库国内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信息和基础信息,实现多语种的网络管理;其次,融合内外部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研究信息系统。通过兼容、分享、协调、高效的国际化信息管理,提升智库国际化的管理效率。
3.5.3团队管理国际化
智库国际化通常建立跨国研究团队,团队管理需要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建立国际化、网络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包括多层次的民主决策管理、平等统一的用人管理、公正合理的沟通管理、理解包容的文化融合管理,推动跨国团队有效整合,提升团队管理效率。
3.5.4研究管理国际化
决策研究是国际智库的核心业务,研究管理可依据合作方式,包括浅层合作研究(邀请他国智库研究人员参与)、中度合作研究(智库间跨国合作研究)、深度合作研究(智库跨国联合申请和研究)、自主集群研究(智库跨国分支机构合作研究)等,进行个性化的国际化管理,以提高决策研究效率。
3.5.5产品管理国际化
国际化智库的产品研究通常涉及多个智库或多个分支机构间合作,产品管理需要从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入手。在生产管理方面,产品流程国际化和阶段成果分散化,需要建立国际通行的产品管理方法,便于产品的组合和衔接;在产品质量方面,建立完善的国际思想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3.6成果传播国际化
全球著名智库发展经验证明,强力的政策推销机制和多元的推销渠道是推广研究成果和提升智库影响力的重要条件[18]。当前,智库正经历从“政府合约型”向“政策推销型”转型,传播能力被认为与研究能力、影响能力并列为智库三大能力,传播国际化成为智库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见表6)。麦甘教授在评价智库时认为,国际智库需要注重全球传播能力建设。
3.6.1传播媒体国际化
1)出版物国际化。国际化智库依赖新旧媒体传播研究成果。首先,创办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和出版社是智库传播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华盛顿季刊》极有影响力,其重要文章常被引用,并引导社会思潮;其次,创新成果出版方式,加快研究成果数字化和多语种化,实现在线发布,提升传播速度;第三,开展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将智库的研究观点推荐给主流媒体,或推荐研究人员作为意见领袖和访谈嘉宾出现在国际性节目上,就热点问题发表见解,引领国际舆论[19]。
2)官方網站国际化。中外智库网站建设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链接数和总网页数等方面[20]。因此,国内智库在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传播的同时,需要加强官方网站建设,提升网站国际化程度:第一,整合自身特色资源,建设自有品牌网站,将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吸引全球读者阅读研究报告和评论文章;第二,建设多语种网站,打破全球受众的语言障碍,根据目标国公众的关注焦点,精心选择传播内容。布鲁金斯学会的多语种网站引领智库同行。第三,优化网站功能,包括信息推送功能、自助功能、添加社交媒体功能等,跟踪与分析受众的阅读倾向,提供点对点定制信息,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3.6.2传播平台国际化
网络化时代,实体传播平台需要和虚拟传播平台整合,构建全媒体立体化传播平台,建立强大的传播渠道,主动发出声音,推销智库政策方案,影响公众舆论[21]。
1)实体传播平台。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了解中国,借助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占比分别为68%、22%[22]。可见,中国智库需要树立全球意识,建立高效的国际传播平台。首先,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举办高层论坛、专题访谈、研讨会、短期培训等,传播智库研究成果,培育国际化的思想输出能力;其次,关注全球热点,设置全球议题,在相关领域制定规则,掌握议题话语权,主动影响国际舆论;第三,积极与国外智库开展对话交流,就焦点问题传播中国声音,在全球范围共享智慧和应对策略。
2)虚拟传播平台。除了官方网站传播,智库应拓展网络传播渠道,如在社会化媒体如Twitter、Facebook上开设账号,传播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开设微博和博客,就热点问题发表观点,快速引导和影响社会舆情。统计显示,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Facebook账号的国际粉丝达94%,85%为35岁以下粉丝。通过虚拟传播平台,提升智库的信息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23]。
3.6.3传播受众国际化
受众本位是智库话语传播的基本原则和智库话语能力的主要考察点。传播媒体和平台的国际化都是以受众国际化为中心。针对决策产品传播目标不同,传播策略可分为精准传播、高端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1)精准传播。受众接触信息时,多关注个性化需求,这就导致了传播碎片化[24]。国际化智库在传播研究成果、观点建议时,尤其需要通过大数据多维度细分国际受众的阅读倾向,通过合适传播渠道将合适信息即时投送给相关国际受众,实现传播精准化。
2)高端传播。国际化智库通常聚焦重大问题或焦点问题,出版的图书和刊物等资料丰富、思想独到、观点精辟,直接面向全球政界、商界、学界的精英阶层。虽然受众数量少、发行范围窄,但精英阶层对公共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打造面向精英阶层的高端智库品牌是智库传播国际化的重要目标。
3)大众传播。公众是智库传播的重要受众,公众的关注与评价对公共决策具有直接显性影响。因此,引导公众舆论是智库传播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化智库需要走出象牙塔,实现传播的“大众转向”:在议题选择上,跟进国际社会或当地社会热点;在传播策略上,力求通俗新颖,符合不同国家的公众偏好;在媒介选择上,运用国际主流新旧媒体,通过频繁亮相大众媒体,进驻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拓展表达空间,用个性化语言表达立场与传播思想。布鲁金斯学会自建演播室就是为了方便学者接受网媒访问。
4结论
智库国际化是世界一流智库建设的必经阶段,中国智库国际化需要从思路、项目、组织、资源、管理和传播等6个方面进行国际化,其中思路国际化是主导,项目国际化是载体,组织国际化是支撑,资源国际化是保障,管理国际化是手段,传播国际化是策略。这6个方面相互支持,推动智库国际化进程。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各类智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或单兵突进、或有序推进、或齐头并进,增强智库的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徐晓虎,陈圻.智库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2,(7):63-68.
[2]王辉耀.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4,(5):20-24.
[3]王辉耀.如何推动中国智库国际化?[J].社会观察,2015,(2):12-14.
[4]叶林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若干建议[J].情报杂志,2016,(3):32-35.
[5]James G.McGann.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R].http:∥repository.upenn.edu/thinktanks/10/,2016-10-16.
[6]朱旭峰,礼若竹.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101-108.
[7]陈开敏.中国智库国际化转型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国际关系,2014,(3):30-38.
[8]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9]陈永广,韩伯棠,李燕.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跨國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国外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156-160.
[10]张军,周磊,慕慧鸽.国际权威智库定量研究方法进展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7):132-139,146.
[11]曹升生.美国智库的非洲研究项目及其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6):37-40,53.
[12]荣婷婷.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点思考[J].全球化,2014,(4):56-64,133-134.
[13]田伯平.南京市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11):120-123.
[14]张志强,苏娜.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9-23.
[15]熊励,陆悦.中国智库融资模式的研究——来自国际知名智库的启示[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62-74.
[16]熊永航.美国智库发展正在跨国化经常得到国际机构捐赠[EB].http:∥mil.sohu.com/20130220/n366568632.shtml.
[17]付纯.兰德公司的国际化[D].广州:暨南大学,2012.
[18]袁琳,王莹.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职能、特点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4):13-18.
[19]汤珊红,秦利,王朝飞,等.兰德做法对发展为一流智库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9):30-34.
[20]程启厚,朱蔚,张静.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14,(3):217-221.
[21]黄开木,樊振佳,卢胜军,等.基于链接分析法的中美智库网站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1):129-133.
[22]肖飞,李习文.智库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浅析[J].新闻爱好者,2014,(1):22-25.
[23]孟威.改进对外传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J].新闻战线,2014,(7):82-85.
[24]蒋玉鼐.从近期央媒推特高层出访报道看主流媒体如何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声[J].中国记者,2015,(6):27-29.
[25]刘佳琼.社会“碎片化”趋势下的中国传统电视广告传播精准化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