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特等农业劳动模范苏殿选

2017-02-27于为民

时代报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互助组农民生产

于为民

苏殿选1898年出生在鲁山县马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鲁山县解放后,年近半百的苏殿选积极参加农民协会,在反霸、双减、土改、生产等运动中,广泛宣传“土地是农民的,该要回来”的道理和“劳动发家生产致富”的政策。

马楼村是鲁山县马楼乡的一个贫困村,1949年秋雨过多,庄稼歉收,苏殿选领导大家搞副业,把自己省下的600多斤小麦借给缺粮户,让大家度过1950年的春荒。上级号召多锄、多犁、多上粪,增产一成,苏殿选便发动大家挖黑泥,全乡共挖了5万担黑泥,每亩平均能上到20担粪。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自由组合的挖黑泥组,变成互助组。

后来,人民政府号召农民在自愿和两利原则下互助生产,苏殿选与本村农民王马、李富明、张万年等6户组成马楼乡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苏殿选任组长。互助组积极开展生产互助,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人多力量大,干活效率高,当年粮食亩产345斤,比单干户高出100多斤。苏殿选家有两头牲口、两个劳动力,农具是全套的,李福明把粮给他送到家里,他全不要。李福明说:“牲口吃你的草给大家干活,长了工,不长钱,大家全觉得你老吃亏,过意不去。”苏殿选说:“一人致富不中,大家致富才对得起毛主席,共产党员不能光想着为自己发财。”由于他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又善于组织生产,互助组搞得有声有色,推动了全乡的生产。不满一个月,全乡就相继成立了23个劳动互助组。

在1951年12月召开的鲁山县英模大会上,苏殿选被评为特等模范,县人民政府奖给他一头大黄牛。没人不赞成,没人不服气。群众反映:“哪里去找这样大公无私的人。”也有的说:“人家家里有事全家商量,有活儿抢着干,对外人抱吃亏态度,不占便宜,劳动得红,光景过得好,当模范谁不赞成。”苏殿选领导的互助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由解决困难到发展生产,由农业互助到农副业结合,实现了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三大原则。

爱国运动中,互助组发起了爱国生产竞赛运动,提高了政治觉悟,改进了技术,增加了生产,也初步改善了生活。苏殿选互助组还与当地合作社订立合同,由合作社供应互助组用的生产资料,收购互助组的土产品,给互助组扩大生产开辟了新路子。此外,互助组还宣传爱国生产,充实政治内容,苏殿选在小组会上经常把政治与生产结合起来教育组员,并进行远景教育,使组员都有生产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苏殿选成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以后,慕名来访的人络绎不绝,以苏殿选为代表的劳模,成为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爱国增产运动的带头人。1952年1月,在河南省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上,苏殿选等18人当选一等劳动模范。他看到报纸上登载的河北省郁乐善劳动模范好处很多,联想到经常有很多模范来找自己交流经验,但没有形成制度,便打算在自己家乡也成立这样一个组织。他把自己的意见写成信,分寄给孙庄、释寺、福林庄、虎营、郝堂、王庄、宋口、杨庄、胡泉店、薛寨等10个乡的模范们。21日这天,他所通知的劳动模范都来到马楼,西营、杜庄两乡没有接到信的劳动模范听别人说了,也跑来参加,共到会56名。苏殿选首先说明成立劳动模范网得以及时联系交流经验的好处。大家经过热烈讨论,一致推选苏殿选为劳动模范网负责人,12个乡又各自选出一个大组长,并规定了会议制度:一月由苏殿选召集一次大组长会,半月大组长召开全乡小组长会一次,小组长召开组员会是10天一次,12个乡的全体劳动模范会一年最多开二到三次。

马楼是个小集市,每隔一日,四乡的人都来赶集,到会的劳动模范都提出:来赶集时多找苏殿选“碰头”。同时还规定了会议内容:除交流生产互助经验、反映农民思想情况外,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督促,共同前进,防止自高自大,脫离群众。为了杜绝虚报成绩,根据需要会组织临时参观小组相互检查。以苏殿选为主的劳模网的活动,1952年全县98个农业社每亩平均单产比上年增加22.1%,.80个余粮社迅速掀起售粮高潮。大村小村都贴满了“爱国售粮支援国家建设、支援解放台湾、支援灾区同胞”大字标语;到处是“提高生产,出售余粮”的口号声;插着五彩红旗的送粮大车、小车满路皆是,男女老少都充满着高昂的爱国热情,起早赶晚,锣鼓喧天运送余粮入库。

1958年7月,由3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的马楼人民公社宣告成立,苏殿选当选为公社社长。公社迅速地成长壮大,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工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兴修澎河水库,开挖渠道,实现了水利化,改变了旱涝灾害频繁的状况,1959年在百日无透雨的大旱中获得了秋季大丰收。

在农业、水利大发展的同时,全社还建立了机械、水泥、炸药、化肥、酿酒等32个综合工厂(其中队办工厂22个),职工980人,还有一个1200人的基建大队。这些工厂都是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实行资金自筹、工具自备、技术自学、干部自己培养,以民房代厂房的“穷办法”和“土办法”建起来的。王庄酒厂,开始时只有两个干部和6名工人,一边生产,一边积累资金,后发展到48个职工,日产酒、油800余斤。白手起家的马楼机械厂发展到84个职工,有各种动力机器19部。1958年工业总产值达3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1959年工业总产值达95万元,占全年预工农业总产值15.6%,全社有12.2%的劳力转到工业战线。许多农民从原来不会开矿、不会做化学肥料、不会修理制造机器,变成工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苏殿选以热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公无私和忠诚为老百姓办事的精神,获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有一年春天社里打井,当井快打成的时候,井筒子忽然裂了缝,匠人找他要他找人下去收拾。苏殿选到井口一看,黑糊糊的三四丈深,人下井后,要是土倒塌下去,就会把人盖严。他想:这种危险的事情不能让别人干。于是他二话没说,用绳索勒住腰便下了井;副社长韩晓峰也照着苏殿选的样子跟着下去了。他们俩在井底把裂口处的土平复下来,井才打成了。

1961年,身为马楼公社社长的苏殿选从北京开会回鲁山,听说全县还有24万公斤粮食征购任务没完成。他在摸清情况、安排好群众生活的前提下,动员马楼公社的群众又多卖给国家3万公斤余粮。不久,全县农民除补上24万公斤粮食差额外,还超额完成全年征购任务。

河南日报1961年12月3日一版全文刊登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鲁山县马楼人民公社社长、共产党员苏殿选给中共许昌地委第一书记赵天锡的一封信。编者按说:“这封信充分体现了苏殿选同志、马楼公社干部和社员们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当全省秋粮征购任务接近完成的时候,凡是收成较好的公社和生产队,都能像马楼公社一样,和工业、城市、灾区人民心连心,在留够种子、口粮、饲料,迅速完成国家原定的粮食征购任务之后,在切实安排好社员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使国家掌握更多的粮食。支援城市、支援灾区、支援国家建设,是余粮地区农民的光荣任务。农民兄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支援城市,城市和工矿企业部门,也就应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多多生产农民兄弟需要的生产工具和日用工业品,千方百计地支援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我们希望,全省所有农村人民公社、大队和城市厂矿企业党支部,认真阅读一下苏殿选同志的这封信,并且能组织党员、团员、干部、职工、社员进行讨论,提高思想认识,用实际行动,加强城乡互助,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加速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

如今,苏殿选带领大家兴修的水利工程依然在发挥作用,汩汩清泉不仅浇灌着万顷良田,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互助组农民生产
耕牛和农民
柳青的创业史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农民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食品与水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