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青春呵护人生最后一程

2017-02-27孟海鹰

党员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晚晴白求恩旭东

孟海鹰

6年前成立的吉林大学白求恩晚晴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现有注册大学生志愿者681人,流动大学生志愿者346人,400多位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加入到晚晴志愿活动中,其中不乏受到过帮助的病人或家属。至今,晚晴志愿者帮助过的病患中,1900余名已经平静离世。

一边是如夏花般绚烂的90后大学生,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一边是走近人生终点的病患,生命即将落幕。当他们牵起手时,便若暖阳撒满冬日,枯萎的生命又多安享了一抹阳光……

刘奶奶说:

“我这心里痛快多了”

初冬,吉林大学1994年出生的男生孙晓放和1995年出生的女生李玥蓉、张亿萍,一起来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安慰病房,探望他们一路上念叨的刘爷爷。

“刘爷爷,我们又来看您啦!外面阳光很好,但是挺冷哒……”李玥蓉俯下身,轻柔地说。老人的目光从天花板上拉回,慢慢掠过三个孩子,已不能动的他竟努力着动了一下右脚,两行眼泪淌了下来。张亿萍为老人轻轻拭去泪水,孙晓放坐在床前给老人慢慢揉起肿胀的手。

老人仰面而卧,打着吊针,被子与床铺贴合得如此紧,让人一望便知这被子下的身躯有多瘦弱。“以前体重一百七八十斤呢!”老伴刘奶奶深深叹了口气说。

李玥蓉跟刘爷爷絮絮地说话,老人侧耳细听,眼中有了一丝光亮。

“这帮孩子来了一起说说唠唠,我这心里痛快多了。”刘奶奶说。

这三名学生都是吉大晚晴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这桩事儿还要从多年前说起。

“1993年,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青年志愿者组织‘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吉大团委书记代磊回顾,2003年,非典来袭,志愿者们加入到一线医护人员队伍中。

有一次,他们偶然走进肿瘤科病房,见到了许多癌症晚期病人,插着输液管无助地躺在床上,家人也无法总是陪伴左右,许多病人只能默默地望着窗外流泪。志愿者们回来便讨论,能做些什么,让他们走得平静而有尊严。随后,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成立了临终关怀小组。起初,小组只有几个人。

2008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成立,临终关怀小组成了宁养院的第一批志愿者。2010年5月4日,脱胎于临终关怀小组的吉林大学白求恩晚晴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员扩大到近70人。

迄今,晚晴志愿者已走访了长春市17个社区,在5家医院提供服务,并举办了近30场生命教育讲座。同时,还深入大中专学校组织了百余场生命教育课堂。

“喜欢跟他们聊天,感觉生活有希望!”51岁的刘玉凤十年前得知患上乳腺癌时,整个人都崩溃了。这些年,几届晚晴大学生志愿者接力陪伴她温暖她。2016年8月18日,是刘玉凤生日,也是她十年前手术的日子,晚晴志愿者张罗着为她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烛光中她流泪感慨:赚到了,当年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多久,这辈子头一次过这么隆重的生日。

“時间长了不见你们就想啊”

“砰”的一声摔上房门,齐大爷板着脸扭身进了里屋,向身后扔出一句:“小孩子嘛!”不满的嘟囔,砸向了微笑得已经有些尴尬的舒艳(化名)和孙旭东。

舒艳是吉大哲学社会学院研究生,孙旭东是吉大药学院2013级本科生。齐大爷是两人的第一个服务对象,两人愣是没想到,之前的培训和一遍遍打过的腹稿全无用武之地,上来就吃了个闭门羹。

碰了钉子,两人没气馁。“我们就和齐大娘聊天,知道了齐大爷年轻时干过基建,喜欢听老歌。第二次去,我们就提前下载好这些歌曲。”舒艳说。

听到熟悉的旋律,齐大爷终于从房间走了出来。

“我们没指望马上就和齐大爷熟悉,但坚持每周去,帮助取药送药、家居清洁、代买生活用品,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儿,有机会就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舒艳回忆,“一段时间过去,齐大爷有变化了,眉头不再紧锁,身体状况好点时会和我们一起唱歌、聊天,天气好时还会主动要求去户外活动活动。当他讲起在工地搞基建的往事时,眼睛发亮。”

孙旭东说,再后来,齐大爷总会打来电话,说“时间长了不见你们就想啊”,说给我们留了很多好吃的。

多年来,志愿者们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写就了长长的爱:陪同临终病人进行检查,一起散步、聊天;冒着寒风为病患刘爷爷送去新衣,庆祝他和刘奶奶结婚50周年;临近春节,为病患王奶奶擦玻璃扫房梁,把小屋子收拾得亮亮堂堂;在吉大一院小礼堂,为不能回家过节的临终病人及家属举办“中秋情·志愿爱”小型晚会,为他们表演节目……

“当我们有一天也需要面对,会更加理性”

完成第一次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后,大学生回校后基本上都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聊聊天,关心问候一下。

“我们的父辈大都比较开明,知道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去的不是传染病病房后,基本不反对,看到我们的改变更加支持了。”李玥蓉说。

通过学生在临终关怀中的表现,晚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吉大商学院教授张金山对90后的看法大为改观:“以前感觉他们像襁褓中的孩子,但现在看来,可以独当一面。他们严谨、创新,有使命感、责任感。”

“我开始做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时,有一位老师是不赞成的,说你一个女孩子,生啊死啊的,心理冲击太大。事实上并没有,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人的生命中有比财富地位更重要的东西,有改变也有触动,更加热爱生活了。”舒艳说,这段经历也对她考社会系研究生面试起了大作用。

2016年10月22日,长春迎来第一场雪。披着雪花,孙旭东欣慰地从吉大一院宁养院返校。“上午参加新一届义工培训,是四年来人最多的一次,几百人挤满了教室”。

更让孙旭东欣慰的是:“平日里,常会有学弟学妹问我临终关怀应该怎么做,我总是回答他们:用真心相待,自然有回馈。还有的同学虽然不是注册义工,但只要有时间,会主动要求跟着去做些事情,他们都感觉这是好事。”

生命走到最后,许多患者不仅要和病痛抗争,更要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应该怎么离去?

志愿者薛志坤的妈妈弥留之际,医院曾建议进重症监护室、插管,薛志坤没有接受。“病已至此,拼死拼活的抢救已没有意义,我们就希望能让她安详地走。”那一夜,女儿拉着妈妈的手,轻轻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就像小时候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妈妈安详地走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更加注重临终阶段人的意愿和尊严。”吉大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认为,晚晴志愿服务很有意义,一定要坚持下去。

(秦丁丁荐自2016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晚晴白求恩旭东
纪念白求恩
藏石赏石怡晚晴
给春天开门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我为抗疫献晚晴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蜡笔画
看图说话,揭开幂函数的庐山真面目
晚晴生活馆
晚晴生辉:忆田沾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