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经典创新国乐

2017-02-27龙昱冰

艺术评鉴 2016年20期

龙昱冰

摘要:中央民族乐团策划、编排的《又见国乐》民族音乐演奏会选取十首经典曲目,从舞台、编曲、编排、表演等多角度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引用电影、话剧、舞台剧等多种演艺形式对民乐进行创新,开创民乐乐剧这一新表演形式;对民乐经典的再次创作,既为推广、普及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同时为开创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又见国乐》 民乐乐剧 民乐演奏会

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央民族乐团倾心筹划2年,联手著名导演王潮歌,联袂精心编排的民乐乐剧《又见国乐》,既是姊妹篇《映像国乐》在传承经典之上的延续,同时也是针对传统民乐发展之路的改革与探索。此次以民乐乐剧形式与听众见面的《又见国乐》,主题设定为致敬经典,选取曲目从古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到现代曲目《二泉映月》《春节序曲》《黄河》、民歌改编曲《鸿雁》,皆为耳熟能详的传唱经典;这十首民乐作品的巅峰之作,如何推陈出新,而“修旧如旧”,是民族音乐界所关注的焦点。

“您,是谁?是做什么的?您今天为什么到这里来?来听一场音乐会吗?在当今这个纷繁的时代,您可以……您真的需要听一场音乐会吗?”由乐团指挥刘沙真诚、深邃的发问开场,直抵观众内心:既是询问听众选择的初衷,也提出音乐家们的思考:民乐经典给过您什么?民乐经典还能给您什么?音乐家们选择“请允许我们再一次为您把山展开,把水展开,把岁月展开,把音乐展开”。

开场曲在《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组曲中拉开帷幕,舞台剧的形式摒弃传统音乐会“观众看指挥,乐者看谱子”的定式。首先传入耳畔的是古琴流水般清澈柔美的旋律,舞台笼罩在水墨丹青氛围的“高山”幕景中,分层灯光投影营造出雄伟巍峨的“高山”之上,古琴演奏家路宁扮演的“俞伯牙”峨冠博带、白袂飘飘、端坐高山之上素手翻飞,琴声抑扬顿挫、流转舒缓,“巍巍乎如高山,汤汤乎若流水”。豪迈悠长的琴声,引来“知音”——由笛子演奏家丁晓逵扮演的“钟子期”。他吟诵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赞颂这段感人至深的友谊,赞颂知音对于演奏者的可贵。让初入国乐意境的每一位听众,充分感受到民乐演奏家的尊重,对国乐、演奏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笛子演奏家丁晓逵分别使用埙、箫、低音大笛演奏《梅花三弄》,古琴合奏旋律紧凑,整个曲目节选自《梅花三弄》部分章节和高潮部分进行改编,琴箫合奏配合默契,分奏部分充分体现古琴、埙乐曲的声音特点,清新明丽,歌颂文人的高尚情怀,友情高洁真挚。加入变奏、合奏,衔接自然紧密,音乐的描述画面感栩栩如生。

意犹未尽之时,精彩纷呈暇接。舞台重起,藏青色的水墨山水变幻为金黄色的万道沙丘和沟壑。驼铃串串入耳,远方走来一对对骆驼,《阳关三叠+丝绸之路》的意境先声夺人。醉卧黄沙的“旅客”中阮演奏家冯满天飘然欲仙,脚步癫狂的漫步在黄沙漫天的千年古道。他抚动清越悠扬的中阮,唱起昆腔古曲。琴声幽远,歌声呜咽,“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吟诵令人感伤。转瞬间《丝绸之路》旋律响起,布景画风转变成暗红,中阮时而高唱吟哦,时而指尖飞舞,手中的中阮,似冬不拉,神秘多情,又似吉他,亲切美丽。乐队的加入使乐曲节奏明快活泼而富有西域风情,最后的合奏极尽华彩、璀璨缤纷,展现繁华的丝路旁多民族载歌载舞、商贾往来不息的盛景,听众唯有一次次的鼓掌感叹民乐器乐宏伟的表现力和丰富艺术内涵。

远离了黄沙、古道、驼铃,大幕重启,华灯初上,月影绰绰、青瓦小阁、暗香浮动,每一点情愫都那么浪漫,才子佳人一幕《春江花月夜》正上演。“才子”洞箫演奏家王次恒的箫声如泣如诉,婉转凄美,“佳人”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的演奏主旋律委婉质朴、清新脱俗,合奏部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较大创新。编曲姜莹恰到好处的保留原曲风味的基础上,加入箫为辅旋律,通过配器、节奏变换,让琵琶的比重稍弱,恰恰赋予思念更多凄美、爱情更多想象,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受。曲毕、人离、形单、影孤,空留一曲《春江花月夜》余音绕梁,聊以解思念之情,让台下的观众看得凄美、听得心醉。

接下来演奏曲《二泉映月》,是不能缺席民乐经典演奏会的不朽经典,同时也考验音乐家如何赋予经典新的生命?独具匠心的导演王潮歌给出了答案:和而不同。一首乐曲就是一个故事,导演加入了历史、人文、人性,在综合应用蒙太奇电影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实现对《二泉》的崭新诠释:二胡演奏家阿炳的原声回放与现代演奏家金玥的朗诵介绍,既是传承经典、致敬老一辈艺术家,同时展现国乐后继有人,精神世代相传。演奏家邵泓在舞台上第一次不是用二胡,而是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诠释阿炳这位民间艺术家的悲惨遭遇。他的传神表演仿佛阿炳附体,悲怆的情绪与《二泉》的感人旋律相得益彰。金玥的演奏炉火纯青,打弦、滑奏,每一个音符都宛若千钧,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穿越时空表演的金玥和邵泓,在乐队齐奏曲末尾旋律时,将乐剧的悲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正如剧中金玥台词所言“我以琴声向您致敬,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二泉映月》”,艺术家们的突破创新、投入表演和精彩演奏,让《二泉映月》这不朽的经典焕发出新光彩,让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油然而生一股无比自豪之感。

接下来的表演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堪称整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高潮之作,也堪称本场音乐会改编的代表之作:

演奏中鼓演奏家朱剑平和扮演项羽的铙钹演奏家于昕成为主角,也是旋律的两条主线,在器乐选择上另辟蹊径。演奏中大量铿锵有力的节奏型和音樂素材都取自传统戏曲锣鼓的精髓,但如何避免打击乐声乐存留时间短,表现力较差,变化较简单的问题,导演组为两位“英雄”设计了舞蹈、肢体动作,设计了乐器间的变换与映衬,让动作成为乐音的延伸、升华;朱剑平手中的鼓成为刘邦的千军万马,城墙壁垒;于昕手中的铙钹成为西楚霸王的刀枪剑戟,猎猎旌旗。擂鼓的“刘邦”和持铙钹的“项羽”宛若天神,使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更加凸显,让“英雄”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细腻。

舞台布置之妙:舞台布景采取多层多平台立体布景,悬在半空中的京剧戏台阁楼造型随着乐曲的缓急、快慢、强弱而开合变化,合则鬼蜮伎俩、惺惺相惜;分则天崩地裂、拼死搏杀,凸显琵琶演奏家于源春、赵聪的杀伐决断、运筹帷幄。

乐曲编排之妙:大量打击乐元素与琵琶的配合,复原古战场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体现战争的宏大与残酷;琵琶合奏,体现一个“争”,让每一位听众感受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体验;乐曲高潮部分,金声、鼓声、人吼、马嘶、剑击、刀鸣,让听众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的感觉,大呼过瘾。

思索回味之妙:曲毕,幕布色彩变幻残阳如血,宏伟中透出些许悲怆,“刘邦”作为胜利者感慨“尘归尘、土归土,苍天之下,众生都归零,曾经为了一个江山为了一场输赢以命相争,在今天人看来好悲壮啊,因为一切都没了。”让我们思索生活的本真、生命的意义。这种人性化的思考回归,是主流快餐文化的冷思考,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提炼是有益的。

接下来演奏的现代民乐曲目《春节序曲》透过音乐的烘托,展现的是一个个演奏者鲜活的生命,记录的是传统文化在现实撕扯中的挣扎与追求。乐曲的旋律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们也成为了《春节序曲》中的一个音符,随着乐曲激越、沉寂、高亢、低回。此时的乐曲超越了音乐本身,让每一位观众思绪万千:民乐到底是什么?对于她是生命,对于他是家园,对于他是追求,那对于你呢?意味着什么?

结束曲《黄河》《鸿雁》在乐队大合奏配男声合唱中达到高潮。全体演奏人员与观众零距离,每一个音符、每一把胡琴、每一张激动的脸都仿佛触手可及,还有曲终时音乐家谢幕时眼中激动的泪。这一刻音乐是多余的,这一刻音乐家需要表达的感情不需要任何技巧,眼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触只有两个字:感动。感动于他们对国乐的珍爱和信仰,感动于他们对于国乐的坚持与创新,这是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心声,是民族音乐感人至深的时代之声。

曲终人不散,久久不愿离去的听众,在等着自己喜爱的艺术家们签名售书,有一种久违的庄重在心间萦绕;乐止音绕梁,离开琴台大剧院,耳边回响的依然是那些不朽的旋律。心中一股骄傲、自豪之情在疯狂的生长,想大声告诉这个灯火阑珊的城市:我如此幸运,我又见国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定是中国的民族音乐”[1]。《又见国乐》的演奏家们突破传统民乐演奏会模式,担纲演奏者、演员,同时也是歌者、演讲者,让乐曲中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故事中的音乐感人至深;既是讲故事的人,自己也是故事的片段,诠释了艺术家对国乐的热爱,对民族艺术的追求。正如同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用音符诉说,也需要用语言诉说; 在音符与语言之间,寻找和世界一起前行的存在感!”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酒香亦怕巷子深,如何展现国乐的艺术魅力,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职责[2]。中央民族乐团通过《又见国乐》的成功上演,对民族音乐经典曲目进行了具有意义的创新与创作,开创民乐乐剧这一新表演形式,为新媒体时代下国乐的传承、发展、创新,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小煒.中国民乐发展道路的批评与反思——“新”民乐组合沉浮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5,(07).

[2]李西安 .我们将如何面对21世纪——民族管弦乐队的转型、解构及其他[J].人民音乐,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