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2017-02-27张杰
张杰
【摘要】全纳教育探索满足一切儿童基本学习的多种策略,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和需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结合“全纳教育”的最新理念,提出在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随班就读中SEN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特点,采取分层设标、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其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评价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随班就读 SEN学生 有效参与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1-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全纳教育思想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随班就读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方式。实践证明:随班就读这一安置模式,符合为残疾儿童提供最少受限制环境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和教育训练方式,造成随班就读中SEN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压力大,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改革措施促使他们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实践。
二、教学改革措施
1.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如果教师独立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依据目标去学习,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形成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依据统一与分层相结合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使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上得到最佳发展。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拓展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技巧性较强,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中等学生层,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追赶同学;对于学習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有了对学生综合情况的深入了解,制定出适当的分层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兼而包容,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受益,又要灵活多样,满足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要。如《田忌赛马》一课,可设计演示法、比较法,用不同颜色、不同数字的扑克牌代替田忌和齐威王不同场次、不同等级的马,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形象、巧妙地再现了两次赛马过程的不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孙膑的智慧,进而获得情感的体验、人文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
4.分层设计的教学过程
(1)预习的分层
以语文课预习为例,低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会查字典。中层学生能按照导读、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高层学生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这三种预习法,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重视每一层次学生的有效参与,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2)施教的分层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我们将教学过程的分层确定以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入手的分层。在教学中,发现他们优势的学习通道和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选择,提供展示舞台,激发潜在智能,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让每个孩子最大限度体验成功,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们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同,有画游览图的,有从书中找到游览的词语,有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分工合作学习的,有谈感受的,有表情朗读的。学生自主性较强,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以SEN学生的需求入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促使他们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目标。
(3)作业的分层
传统的教学,布置作业往往“一刀切”,教师出的题往往使低层学生“吃不消”,中高层学生“吃不饱”,这使存在学习差异的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就能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三、研究的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学中,采用分层设标、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分层评价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使其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SEN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元型.中国特殊教育,2003,2:1~3
[2]陈云英.残疾儿童教育诊断.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19
[3]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指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22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39
[5]叶立言、钱丽霞、韩萍、蔡雯、杨继英,满足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有效参与.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