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2017-02-27李雅慧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病率产后产妇

李雅慧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李雅慧

产后抑郁症(PPD)是指产妇在产后6周内第一次出现,以易怒、恐惧、忧虑、沮丧或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等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状,并常会因此丧失自理能力及照料婴儿的能力,严重者还可出现幻觉或自杀等异常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精神障碍类型。由于产后抑郁症无论是对产妇本人、对孩子、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严重影响,也因此逐渐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其发病原因广受争议。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现对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干预进展综述如下。

1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

1.1 社会心理因素

1.1.1 心理因素 根据马琳等[1]临床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37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被调查人数的51%,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的发患者数仅为19%。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产妇会更深刻的认识到社会压力的巨大,会更加为抚养子女、子女的成长与未来而担忧,从而更易诱发产后抑郁症。而江洪[2]的研究显示,初产妇比经产妇更易患病。初产妇往往经验不足,初为人母,不知道该如何照顾子女,这也是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另一重要因素。

1.1.2 家庭因素 据陆玉凤[3]调查发现,产后抑郁症的患者中,独生子女要比非独生子女高。独生子女从出生到成长的各个阶段基本都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其他家庭成员都会用心呵护她们。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家庭的中心有所转移,产妇可能会因此产生失落感,继而诱发产后抑郁症。此外,家庭是否和睦、家庭成员是否关心产妇,也是诱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张欣[4]的调查就显示,如果一个家庭中,丈夫可以担当起照顾孩子的部分工作,就可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另外,一些家庭对于婴儿性别的关注,也极易诱发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症。李欣[5]的调查显示,分娩女婴的发病率为44.3%,而分娩男婴的发病率为23.21%。

1.1.3 环境因素 近年来研究表明,城市女性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而这一现象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生产对于城市女性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节奏,更严重的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工作或者升职机会。所以,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徐风森[6]的研究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观点。由专家提供的产后支持是最佳的社会支持方法。

1.1.4 妇产科因素 由于分娩过程中,产妇经历着不适与疼痛,这些都给产妇带来了巨大的无助与恐惧感,导致精神紧张,特别是出血及产程过长,更大程度上加重了产妇的压力,研究表明,难产患产后抑郁症的患者明显高于顺产的产妇[7]。主要是由于难产过程中产妇体力消耗过大,产妇紧张情绪加剧。此外,产妇刚经历过分娩的痛苦,身体正处于虚弱状态,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都不佳,若此时得知新生儿先天畸形或者患有其他疾患,在这种刺激下,产妇的抑郁情绪会加剧,从而加剧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1.2 生理因素

1.2.1 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的影响 靖虹[8]的调查及研究显示,从妊娠到分娩过程中,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含量会明显升高。此外,仇剑釜等[9]通过对临床38例产妇产前和产后72 h的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各类激素的血清含量对比以及各类追踪调查,也认为产后产妇体内各类激素含量变化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张迁[10]通过对233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液检查后,也认为产妇产后催乳素含量低、孕酮含量低可能是产后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1.2.2 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张允明等[11]选择了95例初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并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伴抑郁组及无抑郁组,经过血液检验后比较两组产妇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组患者血清中FT3和TSH的含量均低于无抑郁组,而FT4的含量则高于无抑郁组。由此可以得到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有关系。

1.2.3 其他因素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与产妇体内β-内啡肽及单胺类递质的含量变化有关。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在体内的含量变化,也会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12]。

1.3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精神疾病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而产后抑郁症正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国外的相关报道相比国内要多,Robertson E等[13]指出有精神疾病相关家族史特别是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产妇。这些研究都有力的证实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家族中有精神性疾病病史的孕妇,要更加重视对其患产后抑郁症发病的预防工作。

1.4 性格因素 李绍敏[14]研究认为性格内向的产妇比性格外向开朗的产妇更容易患产后抑郁症。由于性格内向的产妇不善于与人交流,其负面情绪得不到很好的排解,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在抑虑,导致抑郁情绪不断加重,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症。苏俊华[15]的研究报道也指出,心理因素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同时还指出,合理积极的护理干预是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病的有效措施。由此可见,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对于预防产后抑郁症非常重要。

2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

2.1 加强产前检查 嘱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检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并了解有无相关的疾病家族史,如若发现异常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孕妇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后抑郁症的相关诱发因素。期间,要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产妇对护理人员有信赖感,这样有利于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开展。

2.2 加强产后心理护理 加强对产妇产后的观察,特别是对其心理及情绪波动方面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给予舒缓音乐、健康的饮食等使其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16]。指导家属多与产妇进行沟通,多关心产妇的生活和心情,并且在其生产后丈夫应该主动分担对婴儿的照顾及家务等工作,从而分担产妇的压力,缓解其心理负担,以减轻产妇的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作。

2.3 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指导孕妇参加一些产科的专家讲座或咨询活动,使其了解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孕妇及其家人孕期及产褥期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对待生产过程,减轻其焦虑心情。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细心耐心的解答,使其可以从容正确的处理孕期出现的相关问题。此外,还应该对其进行一些社会问题的健康宣教,使其正确对待婴儿的性别问题,明确当今社会男孩女孩都一样,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妇的抑郁情绪。

2.4 建立完善的产后支持系统 产后产妇的生理及心理都有很大改变,此时,医护人员及其家人应为产妇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使其尽快恢复产前的状况。同时,教会其婴儿的照顾及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协助产妇进行角色的转换。指导产妇正确度过产褥期: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用凉水洗脸或刷牙,适时洗澡;特别要注意防止产后感染;加强对产妇产褥期饮食的指导,鼓励其产后尽早进行适当的锻炼,适当的产后恢复训练有利于产妇产后体形的恢复,并有效地缓解产妇产后的心理及生理问题。同时要加强对产妇心理的关注程度,尽早发现其异常表现,并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减少产妇的精神刺激,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难题。定期对产妇进行家庭随访或者电话访问,以给予产妇强大的心理及情感支持,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3 小 结

产后抑郁症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医护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产妇产后的观察及相关的各项检测,并对有潜在患病因素的产妇定期进行随访,加强心理护理,及时排除产妇的负面情绪,工作中要做到认真负责,真诚关心每一位产妇。同时,应在学校、社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专家讲座,加强对孕妇产前检查力度以及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门诊,解决女性产后出现的相关心理问题,以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1]马 琳,郭 丽.产后抑郁者的心理特征及社会支持情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8):49-52.

[2]江 洪.产后抑郁症病因与防护[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5):3133-3134.

[3]陆玉凤.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8):191-192.

[4]张 欣,席 微,苗汝娟.产后抑郁妇女抑郁状况的追踪[J].中华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376-378.

[5]李 欣.326例产后抑郁情况分析[J].中国乡村医师杂志,2000(9):30-31.

[6]徐风森.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2):724-726.

[7]刘晓光.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80.

[8]靖 虹.产后抑郁症[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529-530.

[9]仇剑崟,王祖承,梅丽萍,等.性激素、催乳素与产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6):326-327.

[10]张 迁.产后抑郁患者血清催乳素、孕酮水平的变化观察与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872-873.

[11]张允明,左彩凤,柴林强.产后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247.

[12]谢日华.产后抑郁与社会支持、神经递质及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3]Robertson E.Risk of puerperal and non-puerperal recurrence of illness following bipolar affective puerperal (post-partum) psychosis[J].Br J Psychiatry,2005,187(2):258-259.

[14]李绍敏.产后抑郁症患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79-180.

[15]苏俊华.产后抑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4):314.

[16]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

(本文编辑 崔兰英)

050082 石家庄市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

李雅慧:女,本科,护师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2.014

2016-09-20)

猜你喜欢

发病率产后产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