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贴敷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2017-02-27王中华

河北中医 2017年3期
关键词:伏贴芥子哮喘

王中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天津 300193)

综 述

中药贴敷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王中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天津 300193)

中药贴敷剂为中药的特色技术应用,制备加工方法独特,治疗效果明确。其利用中药的特殊药理药性,外用贴敷对皮肤黏膜可产生局部的刺激,亦可致皮肤表面泛红或起疱。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施治于特定穴位上,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深入脏腑,调和气血,内病外治,因时而治,共增治病防病之功效。中药贴敷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种病证,亦可根据不同的病证特点,有多种中药组方和经络腧穴上的组合,近年来在作用机制、工艺研究、临证组方、疗效评价、临床护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中药外敷;穴位贴敷法;综述

中药贴敷剂是指利用中药的特殊药性,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达到内病外治,祛邪散寒,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以治病防病为目标的一种中药特色技术方法。历史上关于中药贴敷剂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清时期又有新的进展,多用来防治肺系疾病,尤其清·张璐《张氏医通》中的冷哮方最为经典,一直沿用至今,之后在其基础上又有诸多变化和发展,疗效显著。目前临床上根据不同病证,不同时令季节,有多种组方和经络腧穴上的变化,反映了中医药因时治宜的治疗特点,临床上将其命名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或“三伏贴”。近年来对于中药贴敷剂的临床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对其作用机制、工艺研究、临证组方、疗效评价、临床护理等主要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如下。

1 作用机制与工艺研究

1.1 作用机制 目前在中药贴敷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多采用药物和生物指标性成分评价方法。如研究白芥子涂方在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采用现代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郭秀彩等[1]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刘霞等[2]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药物的分布情况。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和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6.8倍;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4.5~6.1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药物的滞留量穴位明显高于非穴位;皮肤切片显示各层的药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从而证明穴位皮肤对药物是有储存性的,这与经皮给药中皮肤的贮库效应是一致的,其药效经穴位进入淋巴液和血液内,可长时间保持全身性的治疗作用。徐月红等[3]以中药贴敷剂中芥子的有效抗哮喘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微透析采样技术,结合反相HPLC法,证明中药贴敷剂中芥子的药效能快速渗透皮肤,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释放。王晓燕等[4]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及黏膜腺体的生物功能是由环核苷酸的浓度来调节的,其在哮喘病理状态的进展过程中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通过中药穴位贴敷可以改变环核苷酸的浓度,通过这种改变可修复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机体网络系统,进而改善微循环障碍,从而构建新的机体平衡。袁乃荣等[5]以白细胞介素6(IL-6)为检查指标,观察中药贴敷剂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IL-6的影响,结果证明中药贴敷剂对哮喘患者的IL-6调节作用明显,为揭示哮喘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1.2 工艺研究 目前对于中药贴敷剂的工艺研究,已引入现代的提取制备工艺和方法。杜丽娜等[6]优化了白芥子涂法巴布剂处方和工艺,采用醇提法提取芥子、延胡索、甘遂的有效成分,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细辛中的挥发油,并对白芥子涂法巴布剂的交联剂类型、涂布厚度、聚丙烯酸钠用量、甘羟铝用量、粘合剂类型进行单因素的考察,以柠檬酸、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为影响因素,以剥离强度、初粘力、人体感官为评价指标,并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优处方含药量的质量比为11%。并通过建立的哮喘大鼠模型,以大鼠挠鼻次数为量化指标,证明高剂量组的17%白芥子涂法巴布剂对哮喘模型大鼠的挠鼻时间有显著抑制作用。刘敏等[7]以细辛酯素和延胡索乙素作为中药贴敷剂中的指标成分,采用特征化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结合控释透皮分析技术,考察三伏贴巴布剂的体外透皮性能。结果:三伏贴巴布剂在减小皮肤刺激性、提高有效成分含量的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并且贴敷舒适、作用持久、经济方便,为改变传统中药贴敷剂的调制方法提供了技术参考。周静珠等[8]发现穴位贴敷疗法中存在着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建立慢性哮喘小鼠模型,穴取肺俞、膻中,按正交设计观察不同药物组成、不同剂量、贴敷持续时间、贴敷间隔时间等因素对模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及肺组织病理结果的影响。结果:最有效的组方为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比例2∶2∶1∶1),单次药量0.6 g,贴敷4 h,每5 d贴敷1次。实验证明选择合适的药物、贴敷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并配合适当的药物剂量,可有效提高中药贴敷剂的疗效。

2 临床应用

2.1 支气管哮喘 中药贴敷剂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主要药物有:芥子,性辛温,可镇咳平喘;生甘遂,性苦寒,能泄水逐饮;延胡索,性辛温,可行气活血;生姜,性辛热,能温肺化饮。以上诸药配伍使用,以走窜、发散之力,行平喘解痉、祛痰镇咳之功效,并借助机体腧穴渗透于肌肤,通过激发经络之气和传导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平喘、补肺、健脾、益肾、逐痰、祛寒的作用。并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其过敏状态,控制哮喘的发作。唐国珍[9]采用三伏中药贴敷剂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药物组成:芥子、白附子、麻黄、甘遂、生半夏、细辛各30 g,肉桂、丁香各15 g,人工麝香1.5 g,诸药研末,用蜂蜜和生姜水调制成膏,根据临床症状贴敷于大椎、丰隆、尺泽、肺俞、风池、外关等穴位上。贴敷时间在每伏首日每日1次,间隔7~10 d,3次为1个疗程,随访观察疗效。结果:痊愈30例,显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罗小坚[10]将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40例加用咳喘三伏贴治疗,将芥子、檀香、麻黄等药物研成粉末,用麻油浸泡后,加热反复熬制成膏剂,贴敷穴位:定喘、大椎、肺俞、肾俞、脾俞。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6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袁乃荣等[5]将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糖皮质激素和抗胆碱药物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用定喘膏进行穴位贴敷,药物组成:芥子、延胡索、麻黄、细辛、紫草藤、急性子,用生姜汁混匀制成圆片状,取穴:肺俞、定喘、膻中、大椎,于每伏首日贴敷1次,每次贴8~12 h,共贴敷3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涵斌等[11]以三伏中药贴敷剂发疱的大小评价其对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影响,将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将斑蝥、芥子、甘遂、细辛,按4∶4∶1∶1比例分别研末混匀,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状制备成贴敷剂。A组贴敷1 h,穴位出现红晕或小水疱(直径≤1 cm);B组贴敷3 h,穴位出现中水疱(1 cm<直径≤3 cm);C组贴敷5 h,穴位出现大水疱(直径>3 cm)。1个月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最大呼气量(PEF)、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变化情况。结果:C组疗效最佳,其次是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使用中药贴敷剂贴敷后的水疱越大,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越明显。

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患者阳气虚弱,需要采用辛温散寒之法,以温阳祛寒的药,祛逐寒邪,消除宿病的病根。所用中药贴敷剂中,以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百部润肺下气止咳;细辛化痰温肺逐饮。穴位贴敷后,可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张爱观等[12]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34例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以芥子、百部、细辛为主药制成贴敷剂,取穴天突、肺尖、膻中、大椎、肺俞、肾俞,并与西药常规治疗28例对照观察。1个月后比较2组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EV1明显改善(P<0.05),其余指标未见明显改善。说明穴位贴敷可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刘雪等[13]观察定喘膏穴位贴敷治疗COPD的疗效,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同时应用中药贴敷,药物组成:芥子、细辛、延胡索、桂枝,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药膏,贴于双侧心俞、肺俞、膈俞。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赵英红[14]采用自拟咳喘方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70例,药物组成:芥子、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共研成细粉,生姜汁调制成药饼,置于胶布上,贴敷于神阙、膻中、天突、膏肓俞、肺俞、百劳。治疗组35例在每伏首日贴敷1次,对照组35例在除伏天之外的任何时间贴敷,间隔10 d贴敷1次,2组均贴敷4次,每次贴敷4~5 h。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变应性鼻炎 中药贴敷剂有着与中药内服和西医疗法都不具备的治疗特点,能通过局部刺激与整体调节2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药物通过腧穴,经皮渗透后直达病所,减轻了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还可免除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减少患者痛苦。林勇凯等[15]将2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辨证分为脾气虚弱型、肺虚感寒型、肾阳亏虚型,采用三伏贴敷疗法治疗,贴敷药物组成:麻黄、芥子、延胡索、甘遂、丁香、细辛,并加少许冰片共研细末,鲜生姜汁调成糊状,脾气虚弱型取穴脾俞、足三里、大椎,肺虚感寒型取穴肺俞、风门、合谷,肾阳亏虚型取穴肾俞、定喘、百劳。分别在每伏贴敷1次,共贴敷4次。结果:脾气虚弱型总有效率83.3%,肺虚感寒型87.5%,肾阳亏虚型79.2%,且能明显改善各型临床症状,其中对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最佳。马向明等[16]将1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自制咳喘膏穴位贴敷,药物组成:麻黄、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肉桂、麝香,取穴:大椎、肺俞、脾俞、风门、肾俞、迎香等,每次贴敷2~6 h,2 d 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60例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70.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邓桂珠等[17]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三伏贴组30例采用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按比例混合研末,生姜汁调敷,安慰剂组30例采用荞麦粉加新鲜生姜汁调敷,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肾俞、志室、膏肓。结果:三伏贴组总有效率89.29%,安慰剂组3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慢性支气管炎 冬病夏治中药贴敷剂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在夏季三伏期间通过特定的穴位,使药物经皮渗透吸收直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特色技术疗法。其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应用较多,疗效明显。郭玉莉[18]应用咳喘膏三伏中药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469例,药物组成:芥子、甘遂、洋金花、细辛、白果等以生姜汁调敷,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每伏贴1次,3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2年。结果:临床治愈190例,显效222例,好转3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5%。王海瑞等[19]以冬病夏治理论,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肾俞、脾俞等,药物组成:芥子、甘遂、黄芪、延胡索。共观察3年。结果:治愈17例,显效35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周育霞[20]选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50例,给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和微创埋线联合治疗,微创埋线疗法取穴主要以膻中、足三里、定喘、肺俞为主随证加减,贴敷药物组成:炙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磨成细粉,加入生姜汁搅拌成膏状,胶布固定贴于心俞、隔俞、肺俞,每年三伏期间间隔10 d贴敷1次,共治疗3年。结果:痊愈70例,显效53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5.3%。

2.5 冠心病防治 于美丽等[21]选取230例冠心病患者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分为中药贴敷组116例和对照组114例,贴敷组药物组成:川芎、薤白、冰片,取穴:膻中、心俞,在每伏首日贴敷以上3个穴位,在第2、3 d仅贴敷双侧心俞,每日1次,每次4~6 h;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进行常规治疗。结果:贴敷组冬季心绞痛发作总有效率67.27%,对照组3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敷组对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以及降低冬季心绞痛发作频次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胡晓美等[22]在此研究[21]基础上,以临床使用中药贴敷剂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6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从患者角度自我评价中药贴敷剂的疗效和满意度。结果:对中药贴敷剂疗效满意占66.4%;认为贴敷后冬季心绞痛发作频次有减少占60.9%;认为贴敷后对冬季心绞痛发作程度与发作频次均有改善作用占68.1%。以上研究提示冬病夏治的中药贴敷剂是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冬季发作的有效方法,是发生冬季心绞痛再住院事件的保护因素。其对预防冬季心绞痛发作程度、发作次数、减少用药均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患者自我评价满意程度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2.6 骨关节炎、颈椎病 胡军宏[23]将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特定电磁波谱仪(TDP)照射治疗,每次治疗30 min,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80例采用中药贴敷治疗,贴敷剂药物组成:炙芥子、延胡索、肉桂、透骨草、甘遂、细辛、怀牛膝、羌活、麻黄、续断,均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膏状,取穴:大椎、膝眼、血海、梁丘、肾俞、鹤顶、阴陵泉、足三里,每日中午时分贴敷1次,每次4 h,从头伏开始连贴敷3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7%,对照组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贴敷时间为三伏期间的中午时分,取阳中之阳之意,而且从头伏开始连续贴敷30 d,这在冬病夏治中药贴敷剂的使用中比较有特点。浦建枫等[24]将8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中药贴敷组42例取穴(患侧):内膝眼、阳陵泉、犊鼻、鹤顶、阿是穴,先在所选穴位上拔罐,再采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药物组成:芥子、牛膝、细辛、延胡索、独活、杜仲,每次贴敷6 h。针刺组42例在所选取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同时采用TDP在膝关节上方进行照射。以上治疗每年夏季从7月份开始每周1次,每年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结果:2组临床疗效评价均随着治疗年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且在第3年时中药贴敷组高于针刺组(P<0.01),从而提示中药贴敷剂的远期疗效优于针刺治疗。韦丹[25]选取颈型颈椎病证属脾肾阳虚型患者85例,采用三伏贴配合灸疗法进行治疗,三伏灸取穴:肾俞、脾俞、颈夹脊,施以隔姜灸,每次30 min,三伏贴取穴:肾俞、脾俞、颈夹脊、足三里,贴敷剂药物组成:芥子、制附片、防风、巴戟天,诸药共研细末,用蜂蜜和醋混匀,贴敷3~6 h,每年三伏期间在各伏首日贴敷1次,连续贴敷3年。结果:治愈21例,显效5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47%。此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贴敷剂可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7 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 研究证明中药贴敷剂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并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从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作用。刘卫红等[26]依托对北京2个地区儿童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前瞻的研究设计,连续3年观察中药贴敷剂对885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干预效果,取穴:膻中、大椎、膏肓、肺俞,干预组427例使用温肺化痰穴位贴,药物组成:醋五味子、炒芥子、白芷、细辛、冰片、百部,对照组428例使用穴位贴敷模拟贴,由蜂蜜及蜂蜡调制而成,2组均在每伏首日开始贴敷,每隔2 d贴敷1次,每次4 h,每伏各贴3次。结果:贴敷第1、2年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年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中药贴敷剂可明显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患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的次数,且连续贴敷的第2年至第3年疗效逐渐明显,这也提示了中药贴敷剂的远期干预效果较好。除多味中药组合调制的中药贴敷剂方以外,以单味中药配合穴位贴敷在临床上同样取得较好疗效。金海珍[27]观察86例小儿肺炎后期啰音不消的临床治疗效果,在给予常规雾化治疗的基础上,以芥子贴敷双侧肺俞穴,总有效率达97.67%。肖永芳等[28]观察28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啰音体征明显的患儿,在前期对症、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采用芥子贴敷患儿双侧的肺俞和定喘穴,总有效率达82.07%,疗效显著。

2.8 不良反应及护理 中药贴敷剂在临床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轻微可见局部皮肤潮红、瘙痒、灼热、轻度刺痛,严重的可致局部皮肤红肿、过敏、疼痛、大小水疱、溃烂,甚至低热。而且贴敷过程中局部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留有深浅不一的色素沉着。钟涛等[29]认为出现上述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贴敷时间过长、药物浓度偏高、患者过敏体质等。针对上述情况,安玉珍[30]认为在贴敷前应首先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说明中药贴敷剂的治疗机制和方法,告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实际敷药前需先清洁皮肤,贴敷时间以2~4 h为宜,如出现轻微细小水疱,应坚持贴敷,待其自行吸收,勿人为弄破,这并不影响治疗效果;若水疱较大,可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渗出液,并局部给予消炎止痒的药膏或药粉,并保持干燥,一般几日即可痊愈;对于贴敷期间皮肤出现暂时的色素沉着,因能自行逐渐消退可不必处理;对于因患者自身过敏体质造成的皮肤过敏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因皮肤过敏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秦晓凤[31]认为贴敷后的护理亦十分重要,应告知患者贴敷期间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戒烟酒、贴敷后4~6 h内禁止洗澡,不要用刺激性的肥皂,避免吹风扇和空调,研究证明合理有效的护理可明显降低中药贴敷剂的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在宣传推广中药贴敷剂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防治与处理。

3 讨论与展望

中药贴敷剂作为一种中药特殊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下的传统制剂,其在中医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是具有独特临床应用的一门特色治疗技术,临床应用广泛,治疗效果显著。不仅符合中医思想中深入脏腑,调和气血的原则,而且可以内病外治和因时而治,既治病又防病。未来中药贴敷剂还会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的各种病证,并且随着研究方法和制备技术的进步还会取得更显著的临床效果,为更好地发挥其特色技术在临床治疗方面的优势,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郭秀彩,刘霞,徐月红.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7):1034-1038.

[2] 刘霞,郭秀彩,林媛媛,等.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影响芥子碱渗透特性研究[J].中草药,2013,44(9):1111-1116.

[3] 徐月红,叶卉,郭秀彩,等.微透析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研究白芥子涂方皮肤药动学[J].中草药,2012,43(2):336-340.

[4] 王晓燕,武琪琳,刘玲,等.传统穴+神阙穴三伏贴敷防治小儿哮喘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44-146.

[5] 袁乃荣,康静.定喘膏穴位敷贴对哮喘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6的调节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3):252-254.

[6] 杜丽娜,朱伟南,刘晓妍,等.防治哮喘用白芥子涂法复方巴布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4596-4602.

[7] 刘敏,徐宏峰,余南才,等.新型超临界CO2萃取物三伏贴巴布剂的经皮渗透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9):802-805.

[8] 周静珠,王茵萍,蔡红,等.穴位贴敷防治慢性哮喘的多因素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1106-1109.

[9] 唐国珍.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远期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2,36(1):73.

[10] 罗小坚.咳喘三伏贴治疗小儿哮喘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2):98-99.

[11] 徐涵斌,何勇,宋南昌.三伏灸贴防治支气管哮喘发泡大小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6):23-25.

[12] 张爱观,周宝银,陈坤,等.中药外敷内服为主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3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99.

[13] 刘雪,王秋峰.定喘膏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3例[J].陕西中医,2012,33(10):1393-1394.

[14] 赵英红.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1):27-28.

[15] 林勇凯,梁桂洪,黄宇新,等.三伏贴敷疗法治疗不同证型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0):967-971.

[16] 马向明,任莉赟,洪荣.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07.

[17] 邓桂珠,王宁宁,黎剑锋,等.三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3):124-126.

[18] 郭玉莉.咳喘膏三伏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69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55-56.

[19] 王海瑞,尤德明,张颖.“冬病夏治”背部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4):45-46.

[20] 周育霞.三伏贴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49.

[21] 于美丽,胡晓美,徐浩.“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086-1089.

[22] 胡晓美,于美丽,徐浩.“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满意度调查及疗效自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2):1409-1411.

[23] 胡军宏.连续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阳虚寒凝型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6):714-715.

[24] 浦建枫,曹晔.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9):181-183.

[25] 韦丹.“三伏灸、三伏贴”治疗颈型颈椎病8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11):48-49.

[26] 刘卫红,胡晶,张会娜,等.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8):667-671.

[27] 金海珍.白芥子敷背治疗小儿肺炎后期啰音不消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257-258.

[28] 肖永芳,张建娥.白芥子外用贴敷穴位促进肺炎啰音吸收286例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6):21.

[29] 钟涛,庞慧,何平,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不良反应的防范与处理[J].新中医,2013,45(6):177-178.

[30] 安玉珍.150例患者应用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护理[J].贵州医药,2014,38(4):383-384.

[31] 秦晓凤.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6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74-75.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3.035

王中华(1970—),男,副主任中药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中药学、中药制剂分析。

R244.9

A

1002-2619(2017)03-0455-06

2016-05-03)

猜你喜欢

伏贴芥子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多出来的空间
材料作文“芥子之灯”导写
淡绿色的月亮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出入芥子园—精进社第四回展
三伏贴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现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