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埋线临床病例分析及体会※

2017-02-27雷慧姝龚明发孙文善

河北中医 2017年3期
关键词:气海腹针脏腑

雷慧姝 龚明发 孙文善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中医针灸科,上海 201802)

经 验 交 流

腹针埋线临床病例分析及体会※

雷慧姝 龚明发 孙文善△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中医针灸科,上海 201802)

腹针是一种以神阙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新疗法。穴位埋植作为一种新型的针刺方法,具有延长穴位刺激时间、疗效持久的特点。将腹针与穴位埋植相结合,即腹针埋线治疗疾病,具有速效、持久、稳定等特点。本研究结合部分特色病例,综合分析总结腹针埋线疗法的特点和优势。

穴位埋线结扎;穴位,全息;中医全息论;经验医学

针灸疗法可以调和气血阴阳,疏通经络,从而达到调节机体自身功能而治疗疾病的功效,完全避免了药物治疗导致的肝肾功能受损。穴位埋植法作为针灸学的新型方法,其原理与针灸类同。该疗法通过植入的线体反复刺激穴位来替代针刺效应,根据病情轻重虚实决定选穴及用线多少,人体活动时体内线体对穴位的刺激犹如行针,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且疗效稳定持久[1]。腹针疗法源于薄智云教授的腹部全息理论[2],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后天经络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的优点,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将腹针疗法与穴位埋植法相结合治疗疾病,可以发挥速效、持久的效果。现对腹针埋线的理论依据并结合病例对其特点、优势及应用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1 腹针埋线的理论依据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神阙经络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的针灸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而得。该疗法根据腹部全息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的理论,指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不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被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该系统对脏腑及全身调节形成了自身的规律。胎儿是通过脐带由母体供给营养得以生长,而出生后则是通过自身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得以生长,脐带功能也被自身的脏腑功能所替代。薄智云教授认为,先天经络内属母体,源于母体脏腑;后天经络内属脏腑,依赖人体气血,二者皆外联四肢百骸,通过气血调理脏腑,调节全身,形成了完整的脏腑经络体系[3]。因此,薄智云教授提出了先天经络系统,即神龟图。腹针理论以脐为中心、神龟图为人体部位全息对应图,通过神龟图腹部穴位对应的人体部位进行针刺,以调节脏腑和肢体气血运行。该理论中“神龟”的头在中脘穴,颈在商曲穴,肩在滑肉门穴,上肢沿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由肘到掌展开,髋在外陵,下肢沿着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展开,尾部从气海延伸至关元。临床用穴时,就根据人体所病部位与“神龟”对应的穴位来组合。“神龟”的头部对应人的头部,颈部对应人的颈部,上肢、下肢则对应人的上肢、下肢,尾部对应人的腰骶部[4]。腹针疗法取穴深度由进针到腹壁下由浅及深分为天、地、人三部,遵循“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的原则,来调节不同的外周或内脏系统[5]。

腹针疗法与穴位埋植法相结合,一方面腹针疗法根据腹部脏腑最集中、经脉分布最多及腹部全息分布的特点,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存在着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统,具有以局部调节整体的作用,发挥着穴位的空间调节作用,即针刺时迅速达到局部调节整体的作用;另一方面,线体的持久刺激作用稳定地发挥了以点盖面的穴位远治调节效应。二者结合,既能调节全身系统,又能调节脏腑功能,同时产生速效持久的作用,即针刺的即刻效应和长时程效应。

2 临床验案

2.1 颈椎病急性发作 崔某,女,47岁。2015-08-10初诊。颈部痠痛伴有牵滞感3 d。患者近1年来因长时间低头工作劳累,反复出现颈部痠胀不适感,休息后可缓解。3 d前晨起出现颈部痠痛伴有牵滞感,左右转侧活动困难,经休息、敷药后未见明显好转,前来就诊。刻诊:颈部痠痛,有牵滞感,严重时伴有枕部痠胀感,无恶心呕吐、上肢麻木。查体:颈椎无侧弯畸形,生理曲度变直,第4~6颈椎棘上及椎体两侧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受限。颈椎CT示:第4~5、5~6颈椎椎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改变。诊断:颈椎病急性发作。予腹针埋线治疗[6]。根据腹针全息理论中对应颈椎部位的穴位取“建里”“下脘”。腹部针刺点定位、进针得气(产生痠胀)后,应用苍龟探穴法配合颈部运动调节针尖方向和进针深度,寻找最佳埋线植入处,以能缓解颈部牵滞感为佳,将线体置入后,又结合颈夹脊、大椎穴位埋线,每周1次。患者首次治疗后即感牵滞感消失,痠痛明显好转,后治疗3周症状消失。

按: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项强、颈肩痛等范畴。《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而不通也,多由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病求本,从调理脾肾入手。根据腹针疗法所述,建里、下脘对应全息理论中的颈部,配合颈部活动,可健脾调胃,补益脏腑,调节阴阳,以治其本。配合颈夹脊局部治疗,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挛缩的肌纤维对颈部肌肉的牵拉;大椎既发挥近治作用,又能振奋一身之阳气而发挥活血祛瘀、温经通络的功效。

2.2 肩关节周围炎冻结期 董某,女,63岁。2014-06-18初诊。左肩疼痛伴活动障碍6个月。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部痠痛,后逐渐出现上举外展、后伸困难,在多家医院就诊,行口服药物、小针刀、局部封闭等治疗后未见好转,为求中医针灸治疗前来就诊。刻诊:左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外展功能受限。查体:左肩关节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外展57 °,肩关节外展旋外40 °,三角肌轻度萎缩。诊断:肩关节周围炎(冻结期)。予腹针埋线治疗[7]。取穴:取腹针对应肩部穴位,即水分旁开2寸滑肉门、上风湿点。先针健侧滑肉门穴至“天人地”之“人部”,告知患者活动患侧肩部至最大活动度,感到肩部放轻松后置入线体。再在健侧上风湿点,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依次埋线。患者随即感到肩部放松且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1周后随访疗效稳定,后每周1次,肩关节功能改善明显,5次后痊愈。

按:肩关节周围炎是针灸的有效病种之一,临床疗效确切,但对于久病患者特别是冻结期、解冻期患者起效缓慢,应用腹针埋线可以达到速效、减少针刺次数、疗效持久的效果。本病多由营卫不固,复局部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或劳累闪挫,肩部气血闭阻,不通则通。根据全息理论,取穴滑肉门为足阳明胃经穴,多气多血,能够疏通上肢经气;上风湿点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二穴合用,达到了腹针的远治空间调节作用,疏通了肩部气血。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吴某,男,42岁。2016-09-02初诊。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活动困难2周。患者2周前因劳累受寒后出现腰痛,当时未予重视,继续劳作后出现左下肢放射痛,夜间痛甚,自行热敷后稍有好转,但仍下肢活动困难,无大小便异常,恶寒。刻诊:患者腰痛难忍,由家人搀扶就诊,左下肢活动受限。下腰椎间盘CT平扫示: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予腹针埋线配合局部穴位放血治疗[8]。取穴:腹针气海、关元,双侧上风湿点、下风湿点。先右后左。刺入后配合下肢运动,在患者左下肢放射痛减轻和活动度改善时置入线体。疼痛明显者加腹针中阴交穴,同时配合肾俞、腰阳关穴位埋线,委中穴埋线结合放血。委中刺入前寻找腘横纹处淤血点,针体刺入得气后置入线体,出针后以穴位内流出淤血为佳,随即清创并以穴位贴封住穴位,以防感染。每周1次,患者连续治疗5次后基本痊愈,随访1年未见发作。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范畴。《医林绳墨》指出“大抵腰痛之证,因于劳损而肾虚者甚多”。《医学心悟》载“大抵腰痛悉属肾虚,既挟邪气,必须祛邪”。《医宗必读》载“(腰痛)有寒湿,有风热,有闪挫,有癖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标急则以标,本重则以本。标本不失,病无遁状矣”。可见中医学认为,腰痛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劳损外伤为标。治病求本,气海、关元可补益肾气,固本培元,继而使肾气旺盛,腰府得养而腰痛得以缓解,且穴位内线体持久刺激故疗效稳定,腰痛轻者只用气海、关元就可缓解且长效。本例患者受寒劳累后腰痛加重,以寒湿内阻为标,病久不愈,瘀血阻络。上、下风湿点对应腹针全息理论中人的下肢,可祛寒除湿,通利经脉,消肿止痛,达到即刻缓解腰腿疼痛的功效;“腰背委中求”,取委中穴埋线结合出针后放血可通络行气,活血化瘀。

2.4 糖尿病伴胃肠功能紊乱 吴某,女,54岁。2016-11-02初诊。反复排便困难5年伴反复呕吐1年。患者糖尿病病史30年,有家族遗传史,以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良好。5年前出现便秘,2~3 d一行,干稀不定。近1年来便秘加重,表现为数日不能排便,头晕,恶心,呕吐,严重时休克,每季度发作2~3次。今因最近一次发作后出现周身乏力前来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面色萎黄,自诉时有气短,腹胀频作。查体:全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肌抵抗。舌淡,苔少,脉虚。诊断:2型糖尿病伴胃肠功能紊乱。予腹针埋线治疗。取腹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大横或腹结穴(两穴交替),配合大椎、大肠俞(双侧)、下合穴、上巨虚(双侧)穴位埋线,每周1次。术后嘱患者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数次,以增强腹部穴位的刺激。首次治疗后患者排气频作,且排便通畅。后每周1次,连续治疗3个月,排便隔日1次,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按: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进食后返流、胃部不适及烧灼感,食后腹胀、腹泻、便秘等。糖尿病性便秘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不延长而排便困难为特点。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糖使胃肠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胃动力减退,胃排空延迟,食物排入十二指肠困难[9]。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久病伤阴,气阴两虚,则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气虚则运化功能失司,脾胃升降失调,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成呕、腹胀等;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阴津亏虚则肠失濡润,故便秘频作。取腹针气海、关元可益气健脾,固本培元。中脘、下脘调节中下焦运化功能;天枢、大横、腹结调节大肠排泄功能,其中大横温中理肠,能够调节胃肠系统,帮助患者恢复排便;腹结为脾经气血聚结之处,具有健脾祛湿、理气调肠的作用。结合大椎益气壮阳;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调肠和胃,从而恢复肠道功能。

2.5 月经后期,肥胖 陈某,女,34岁。2016-03-06初诊。月经后期伴肥胖3年。患者8年前产后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最少40 d,近3年来加重,最长达70 d,体质量增加,伴周身乏力,面部痤疮频发。曾服用黄体酮自主建立月经周期,疗效不佳,且服药期间时有烘热汗出,后又服用中药调理,疗效不佳。近期体质量增加明显,要求埋线减重。刻诊:患者诉近期体质量上升较快,自觉身体困倦,倦怠懒言,月经不规律,月经后期。查体:身高156 cm,体质量72 kg,体质量指数(IBM)30。诊断:月经后期,肥胖。治疗:通过了解病情,调经和减肥双重方案交替进行。月经来潮前1周予腹针中脘、水分、气海、关元、归来、子宫穴,配合体针三阴交、大椎、肝俞、肾俞、脾俞穴位埋线;月经后给予腹针中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带脉配合体针梁丘、三阴交或丰隆交替应用,大椎、脾俞、大肠俞穴位埋线,双侧穴者均取双侧。每周1次,第1个月治疗结束后患者体质量减少4 kg,之后月经周期45 d,经量适中,色黯有血块。后续治疗3个月,体质量减少8 kg,月经周期为30~35 d,面部痤疮基本消失。

按:本例患者产后气虚,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阻滞于体内,而见肌肤臃肿,体质量骤增,进而肢体困乏;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则气血不足,加之痰湿阻滞冲任,故月经周期延长。本例“调经和减肥双重方案交替进行”,调经取中脘、气海、关元、归来、子宫,共同达到益气通经的功效;水分、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以健脾理气祛湿,调理肝、脾、肾三脏;结合大椎振奋一身阳气,以利湿、调气血。减肥取穴中水分发挥了利水除湿的功效;配合天枢、大横利水通便;带脉为减肥经验穴,约束带脉能消除腰部脂肪达到塑形的功效;丰隆健脾除湿;中脘、梁丘、三阴交三穴合用,能够有效控制食欲。以上方案中均应用腹针气海、关元,以固本培元;同时配合任督二脉调和阴阳,化痰除湿,减轻体质量,且冲任疏通调和,则月事应时而下。

3 小结及体会

以上病例均为临床常见病例,且应用腹针埋线治疗疗效稳定、持久、显著。在命门学说中,命门之原气通过三焦输送到五脏六腑,以维持其正常功能。在腹针疗法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也均位于脐周,这与命门学说中的腧穴部位大致相同。神阕调控系统是命门(先天)和五脏六腑(后天)的枢纽之一,对腹部周围穴位的刺激可以激发和维护命门之原气而达到治疗作用。

通过对腹部穴位的刺激不仅可以调阴,亦可以调阳。因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十二经脉经别从腹部经过与脏腑相接。此外,还有带脉束腰一周与背部督脉、膀胱经相连,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亦行小腹或腹前,为气血输布全身提供了多种途径。神阙调控系统是腹针疗法的核心[10],一个位于腹壁浅层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为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深层对内脏功能起调节作用,称为内脏系统。穴位埋线作为新兴的针灸疗法,将线体植入穴位的过程就能产生针刺的即刻效应,植入线体后可产生长效刺激作用。腹针穴位埋线通过脐周调节外周和脏腑系统功能,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又有阴中求阳、阴阳调衡之意,同时又产生了速效、持久的治疗效果。此外,腹针取穴简而精,疗效大而广,一两个穴位就能达到全身空间调节的作用。本研究论及腹针埋线法的用法及特点,为保证临床应用安全,须谨慎操作,并严格要求临床针灸医师充分了解局部解剖,掌握针刺手法、深度及进针角度,谨慎进针,以避免伤及内脏和局部血管。

[1] 孙文善,郯志清.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在创埋线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31-132.

[2]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81-83.

[3] 罗翌,吕海涛,叶烨,等.试谈薄氏腹针疗法与脏腑经络理论的关系[J].新中医,2008,40(9):104-105.

[4] 黄泳,宋远斌,廖晓明,等.薄氏腹针“立体”用穴初探[J].四川中医,2007,25(12):119-120.

[5] 申茜茸,韦嵩.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5):564-567.

[6] 杜健民,王升旭,黄泳.薄氏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7,28(6):531-532.

[7] 黄玲,罗雪梅,罗凯.腹针疗法治疗肩周炎80例[J].陕西中医,2009,30(12):1646-1648.

[8] 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8):572-573.

[9] 向旭,朱海杭.糖尿病便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4):251-252.

[10] 黄泳,宋远斌,廖晓明,等.薄氏腹针“立体”用穴初探[J].四川中医,2007,25(12):119-120.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3.030

※ 项目来源: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研课题(编号:2014-QN-ZYY-01)

雷慧姝(1982—),女,主治医师,学士。从事针灸科临床诊疗工作。研究方向:腹针埋线的临床应用。

R245.91;R249

A

1002-2619(2017)03-0435-04

2016-10-27)

△ 通讯作者: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240

猜你喜欢

气海腹针脏腑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