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2017-02-27江苏连云港市官河中心小学顾光辰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共生实验教学科学

江苏连云港市官河中心小学 顾光辰

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顾长明

打造“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江苏连云港市官河中心小学 顾光辰

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顾长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有机融合,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能形成良性学习循环系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打造“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科学 “做思共生” 实验教学 有效策略

“做与思”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学生学习操作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借助“做思共生”理念,能够更好体现小学科学自身所带有的学科特点,便于教师从不同维度或角度开展科学教学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以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做思共生”在小学科学中的核心概念

所谓的小学科学中的“做”,就是指做实验,做研究。即经历实践、设疑、分析、探究、体验、亲历、操作、实验,在此过程中,要求调动学生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获取认知信息,提供给学生第一手的实验资料。

所谓的小学科学中的“思”,就是指思考,动脑子,认真地考虑。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便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做多思多问,让学生由实践到认识形成质的飞跃,便于学生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将认知的信息逐渐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及能力的储备。

“做思共生”就是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从做实验中获得认知信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发问、探究活动,继而便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大脑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进行高级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便于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做”是万思之源,无“做”不“思”,“做思共生”,方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科学实验遵循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子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做”和“思”能力的培养,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进步。须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以逐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可见性的原则。在做教学实验时,要保证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观察到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以达到实验教学应用的作用。三、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新鲜的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保障实验具有趣味性,以便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便于教师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四、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原则。在教师教学科学实验时,必须自身先熟悉实验仪器性能和掌握实验的步骤及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实验能够准确、顺利地进行。不仅教师如此,学生也应该事先了解实验的装置和器材的名称及其作用的原理,以便教学有效进行。

三、打造“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应用策略

1.设疑启思,诱发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以便引发学生思索,让学生自主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巧妙地提出疑问,设置问题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帮助学生构建“做”跟“思”之间的有效桥梁,以便于学生将科学中的概念和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做”与“思”的对接。比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教师将放水的玻璃钢放置在讲桌上,并依次出示树叶、塑料块、木块、石块、铁钉、砝码等物品,问学生“将塑料块和石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树叶和铁钉呢?”“用手将木块按入水中,会产生是怎样的现象?”等问题。通过教师的实验,让学生逐渐的明白什么叫水的浮力,并得出结论:

重力>浮力下沉

重力<浮力上浮

重力=浮力停留在水中

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将这种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以便于将物体在水中沉与浮的条件和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善于假设,慎思先行

假设是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探究的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提出假设性的说明,并根据其制定相关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以便奠定实验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以便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科学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有学生提出线圈的匝数对电磁铁的磁性产生不了作用,教师组织学生对此等问题进行假设并进行探究实验,让每组学生利用铁钉、线圈和磁铁同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发现钉子上线圈匝数越多,吸住的小钉子就越多,从而得出结论,电磁铁线圈匝数越多,磁性就越强。通过对假设或猜想进行推理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对实验进行及时的调整,明确下一步的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3.以思促做,打开“思”的空间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还处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同时还比较偏重形象逻辑思维。因此,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当时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以便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该如何设计实验、分工合作、所需材料以及所要把控的变量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去“做”实验,逐渐培养学生享受思考、操作实验的乐趣,增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既可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又可促进小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在教学《研究小车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不直接说出小车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而是让学生逐渐提出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是否存在着密切关系”,针对此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其中保持不变的条件(如“小车的载重量、轮子数量、路面平坦程度、距离”等)以及变量条件(即拉力的大小),让学生自主制订实验的计划和目标,教师从旁进行指导,以便学生在逐渐通过实验见证自己思考的正确度,拓展学生“思”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思”在前,“做”在后,以保证探究活动高质量进行,提高实验的效率。

4.边做边思,做思结合

“做”是指尖的思维,“思”是头脑的操作。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都源于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进行思考的源泉。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做”和“思”的有效融合,做到先“思”后“做”,以“做”促“思”,“思”中有“做”,“做”中有“思”。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赋予学生主动研究客观世界的信心,让学生对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加深学生的思考活动,并让学生借助更深的思考活动,活化所操作的实验过程,让实验更加顺利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凸透镜》实验时,教师让学生针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借助蜡烛、纸屏、火柴、凸透镜等进行实验。当用火柴点燃蜡烛之后,让学生调整蜡烛、纸屏、凸透镜的位置,以便让学生逐渐观察成像的规律,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卡。通过不断地思索及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凸透镜距离纸屏近,距离蜡烛远或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的成像特点,让学生在“思”中“做”,在“做”中“思”,以逐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科学拓展,做思共生

小学科学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文本教学。小学科学课程应当具有开放性,以便将学生置于广阔的学习背景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并借助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科学现象;让学生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科学体验,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思维实践;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平台发展自我,逐步培养科学精神。

总之,“做”和“思”是学生心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件“法宝”,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以“做”促“思”,以“思”导“做”,“思”中有“做”,“做”中有“思”,以增添科学实验教学魅力,真正实现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做思共生”。

[1]杨友乐,顾长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23).

[2]余京华,陈彤.在交流研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4).

[3]刘愈.“了然于胸”才能“灵活驾驭”——刍议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J].江苏教育研究,2017(02).♪

猜你喜欢

共生实验教学科学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共生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点击科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科学大爆炸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