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课题研究经历与反思
2017-02-27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宫文胜
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宫文胜
我的个人课题研究经历与反思
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宫文胜
本文从笔者的个人课题研究经历出发,以案例—反思的方式,针对盲从热点课题、研究与教学脱离、疏于系统建构、成果束之高阁、不善变通与聚力等个人课题研究中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从问题中提炼自己的课题、在分享中汲取团队的力量、从整体上构建研究的序列、在变通中寻求最优的方式、在主张中实现研究的价值等行之有效的对策,旨在进一步优化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个人课题上 经历 反思
一、什么是个人课题
个人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确立的小课题,它往往会用到一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式的研究,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的教学实践。
个人课题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小——切入口都比较小、内容比较单一,二是活——课题自由选择,研究自主性强,三是快——研究时间短、收效快。
二、我的研究经历与反思
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启动了个人课题项目申报、立项,并确定研究周期为1~2年,立项、结题,均需经专家组评审。研究期间,主持人需参加一次课题培训和提交三次过程性资料。笔者参与了每一期的个人课题研究,至今已是第九期。回顾这段研究经历,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从问题中提炼自己的课题
【经历1】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启动教师个人课题申报、立项,我与其他教师一样都十分庆幸拥有了做课题主持人的机会。然而,个人课题立项是需要经过严格评审的,为了避免淘汰,我费尽心思地选题:请教英语学科专家们了解当下热门的研究话题;详尽了解每次市区教研活动的主题;密切关注杂志的研究专题,终于确定了我的第一个个人课题——《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可能是为了鼓励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竟成功立项了。一时间,我十分欣喜,但又觉得与日常教学关系不大,便从未有过行动。一年之后的一天,得知要提交结题论文,却怎么也想不起课题的名称,最后不得不去查阅学校的课题档案。之后的一周便开始闭门造车,一番百度搜索、复制粘贴之后,写出了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竟也获得三等奖,成功结题。
【反思】显而易见,当时我对个人课题的认识是肤浅的,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功利的;欣喜的是能够成为课题的主持人,看中的是立项、结题的证书。为了能够成功立项,什么热门研究什么,哪个前沿申报哪个;为了能够获得证书,百度搜索、复制粘贴,却根本未进行任何研究,甚至还忘记了课题名称。其实,相比较课题证书,研究实践才是个人课题的价值所在。一味盲从热点课题,极易导致假研究;相反,教学中的真问题能促使教师的真研究。由此,笔者认为,选题时可以这样做:
1.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课题一定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课题前,每位教师都要仔细地罗列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是确定课题的前提条件。
为此,笔者曾在所在区域的英语教师中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出了教师们目前最关注的10个问题:
(1)家庭作业如何设计更有效?
(2)英语课堂上如何提问更有效?
(3)怎样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4)如何有效地进行新知呈现、操练巩固与拓展运用?
(5)如何突破语法教学的困境?
(6)如何选择主题、确定视点,开展专业的课堂观察?
(7)如何命制一份高质量的考卷?
(8)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戏剧策略?
(9)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0)英语教学中如何涵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提炼属于自己的课题
教师发现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又如何将这些问题提炼为自己的课题呢?
首先,筛选问题中的“难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轻松解决;还有些问题,只凭借经验是不能解决的,需要追根溯源、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显然,只有这样的“难题”才需要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其次,把脉问题的专业程度。仔细分析以上10个问题,不难发现这些问题有着明显的专业层次:问题1~4,最为草根、直接,难度较低,适合青年教师研究;问题5~8,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支撑,适合骨干或成熟型教师研究;问题9~10,最为前沿、抽象,难度较大,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做支撑,适合专家型教师研究。教师需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选择适合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最后,考虑自身的熟悉程度。课题涉及的内容应是自己比较熟悉的,研究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资源,自己有一定的储备或者容易找到,这样研究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切忌跟风盲从,见别人搞啥就搞啥,离开自己经营的土壤,架空种植,不可能有收获。
(二)在分享中汲取团队的力量
【经历2】2008年,我在听课中注意到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为了追求“高效”,教师等不及学生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的回答,直接越俎代庖;为了追求“甚解”,教师便喋喋不休,却舍不得给学生留丁点讨论的时间。尤其是在一次教研员听完我执教的公开课后,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立即确立了个人课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并迫不及待地开始实践研究。然而,这个研究很快便陷入了困境:第一,从未接触过观察量表,根本无从下手;第二,无法同时兼顾师生话语记录和时间的统计,经常顾此失彼,数据不够准确;第三,针对原始的师生话语记录和时间统计数据,不知如何分析。几次竭尽全力地尝试,均无功而返。
【反思】经历2中,我从听课的问题中提炼出了课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这无论从促进专业发展抑或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观察量表、无法准确地记录观察数据、不懂得如何分析原始的资料,陷入了困境。我作为一名普通英语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又缺乏专家引领,相信这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面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或无法深入的主要原因。那么,一线教师该如何突破这样的研究困境呢?笔者在多年的碰壁中,摸索出了以下两条路径:
1.发起团队式对话
课题研究会遇到诸多困境和疑惑,有些在个人的进一步实践与反思中能够迎刃而解,有些却无法独自攻破瓶颈,这时就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与智慧。一个学科团队,不仅有着对学科教学的共同旨趣,更为重要的是因实践经验与专业层次的不同,使得每个成员看待问题有着独特的视角与体验。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借助各种平台,适时发起团队式对话,则十分有助于充分地梳理、澄清研究中的疑惑,突破课题的瓶颈,从而使课题研究顺畅、深入地进行下去。
例如,针对以上经历2中出现的困境(如何设计课堂观察表?如何分析师生话语?),可以进行如下尝试:(1)在校本教研时,进行主题式发言。在充分阐述课题研究的困境和疑惑的情况下,引导英语组教师进行对话交流。(2)在市区级培训活动中,借助提问环节,与专家和学员进行对话与交流。(3)在区域小学英语学科教师博客、QQ群中,与同行进行对话与交流。(4)个人课题的主持人们相约在特定的时间,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情况的分享与交流。(笔者所在的小学每月第一周的周二晚6:00~8:00都会进行青年教师的个人课题分享交流会)
2.构建研究共同体
通过发起团队式对话,我们可以突破策略上的瓶颈、明晰研究的方向。但若要解决经历2中“无法同时兼顾师生话语记录和时间的统计,经常顾此失彼,数据不够准确”的问题,则需要构建研究共同体。
我们可与有着类似课题或相同研究诉求的研究者结成同盟,共同参与研究实践、及时交流研究进展、共同分享研究的数据和成果。如何建构呢?有以下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教科室、区域学科博客、QQ群,寻求、联络拥有相同或类似课题的主持人,结成课题研究的共同体。(2)通过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等方式,触发群聚效应,促使一些教师自愿加入,形成课题研究的共同体。
(三)在变通中寻求最优的方式
个人课题研究的最大优势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研究的方式主要是行动研究,实现了研究主体的“草根化”。然而,由于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的评价机制与导向的偏差,常常导致课题“草根化”研究浅尝辄止、虎头蛇尾的现象。如果教师能仔细剖析、准确捕捉出现困境的真正缘由,并积极尝试在变通中寻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最优的融合方式,则必然能突破困境,焕发课题研究的生命力。
【经历3】2016年,因为班上有学生参加了市区的英语短剧大赛,我目睹了短剧排练前后学生在语言能力、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可喜变化,深刻理解到了教育戏剧的巨大价值。于是,我迅速确立了个人课题《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拟定以课外经典的英语绘本为剧本,每周一节课排练,每月展演一个短剧。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左右为难:一方面,我确实感受到了学生们在短剧排练的过程中彰显的绘声绘色的表达、惟妙惟肖的表演、乐此不疲的热情以及灵动迅捷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了每周挤出一节课排练短剧,我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降低目标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下滑。眼见着就要期末区统一抽测了,考砸了学校领导可要批评的,自己也没面子。
【反思】经历3中,我虽然意识到了此课题研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却因为担心期末抽测考不好领导会批评,而打起了退堂鼓。表面上看,是排练短剧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和我的急功近利、“讨好”领导的思想,使课题研究陷入两难的局面。似乎进行课题研究与学生成绩下滑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能选其一。
其实,仔细剖析便可发现,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周额外占用了一节课时间,而内容却是课外的绘本,与教材完全无关。如果,我们变通进行课题研究的方式,即:不再使用课外教材和占用额外的课时,而是将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教材的不同板块中适机渗透教育戏剧的元素(诸如:借助戏剧策略Roll on the wall深刻理解故事教学中人物的特性;运用Still I mage、Spotlights等戏剧策略提升表演环节的实效;通过戏剧游戏Two truths,one lie丰富Warm up环节;尝试Ten Second Objects等游戏优化词汇教学),则不仅能够解决额外占用时间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切,经过笔者的后期实践,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从整体上构建研究的序列
【经历4】自南京市教科所启动个人课题项目起来,每期我都会申报。围绕个人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已成为我的教育行走方式。悉数这些课题,2006年的《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2007年《小学英语课堂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2008年《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200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2010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的研究》,2011年《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2012年《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整合的研究》,2014年《小学英语课堂倾听状况的研究》,2016年《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回顾这些课题的研究经历,感受颇多。其中,《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整合的研究》和《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两个课题,收获颇多,也最为有趣,可刚做得有点眉目,却到了结题的时间,虽感意犹未尽,但也只好就此止步。最为痛苦的是《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策略研究》和《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前者无法驾驭、后者甚为无趣,却仍要硬着头皮死磕下去,心力交瘁且收效甚微。目前正在研究的《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让我有宛如挖到宝藏之感,不仅价值巨大,且学生喜欢,我亦享受。可转眼又到了结题的时间,我该怎么办呢?
【反思】从经历4中,我十年如一日般扎扎实实地进行“草根化”的研究。无论是“成果丰硕”还是“收效甚微”,不管是“极为享受”还是“心力交瘁”,笔者都在研究着。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十年的潜心研究,涉足九个领域,均有收获,却无一建树。于是,笔者有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个人课题的研究一定要局限于一年或是两年呢?诚然,这是主管部门的要求,教师个人不得不遵照执行。但悉数当下教育界的巨匠、大师们,他们哪个不是在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作为一线教师来说,一两年的扎实研究,能够带来专业的提升,却很难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因此,笔者认为一旦寻觅到了“价值巨大且师生享受”的个人课题,应予以坚守,并在透彻剖析、分解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整体建构出系列化的个人课题研究序列,进行滚动式研究。
例如:针对经历4中,我正在研究的课题《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尝试将课题内容分解,从而整体建构出我今后个人课题滚动式研究的序列:(1)《教育戏剧在译林版英语故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教育戏剧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教育戏剧在课外绘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4)《如何运用戏剧教学法在英语社团中开展教学》。笔者相信,这样主题式、序列化的个人课题研究必然会帮助教师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真正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
(五)在主张中实现研究的价值
【经历5】每次课题研究,我都会积累下相当的经验,也萌生过些许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和经验往往是直观的、碎片的、粗糙的,我也懒得细细梳理与提炼,从来都是将它们一股脑儿塞到研究报告中,草草结题。课题结题证书一下来,我便会将本次课题研究的所有材料整理、收集,放置到文件盒中封存。时常有同事问及研究领域的话题,我总认为个人课题是自己一个人的,不愿过多地透露。偶尔有了叙述的冲动,却总觉得很难表达清楚,也只是支支吾吾,敷衍了事。有几次,听闻身边的同事,正在研究我好多年前研究的课题,且深度与成效均不及我,心理还有点扬扬得意。
【反思】经历5中,我不仅疏于从直观的经验和想法中提炼主张,且不愿与同事进行任何交流与分享,甚至用盒子将研究资料封存,导致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试问:这样的研究价值何在?就研究者而言,因未能提炼出自己的主张,优化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自然力不从心。至于所在的群体,因无从分享到课题研究的任何成果,推广课题成果、扩大辐射效应,更是无从谈起。那么,该如何有效地物化研究成果、推广课题经验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策略:
1.提出自己的主张
作为课题研究者,在扎实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善于透析实践研究的本质,从直观的、碎片化经验和想法中,梳理和提炼出系统而凝练、有理且有据的教学主张,并积极尝试展示课、评课、主题沙龙、教学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途径提出自己的主张。
例如:就课题《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而言,笔者正在借助以下途径提出自己的主张:每周一次基于戏剧视角的评课、每月一次课题分享会主题发言、每学期一节戏剧教学展示课、每年发表一篇课题研究论文、进行一次戏剧教学专题讲座。
2.成为我们的主张
由于我的主张往往立足于教师个体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依赖于教师个性化特点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便于广泛移植,常常孤掌难鸣。因此,在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应积极尝试借助学科备课组、教研组、市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基地校、课题研究同盟校等平台,通过校本主题教研、市区学科教研、个人课题分享节、校际课题交流等活动,将“我”升级为“我们”,形成共同的教学主张,则必然能极大地促进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实现课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