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恋课”:推动教师发展的绿色草根

2017-02-27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丁爱平周卫东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公开课课堂教师

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丁爱平 周卫东

深度“恋课”:推动教师发展的绿色草根

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丁爱平 周卫东

课堂是教师职业的第一生命场。教师不“恋课”,专业发展几乎是空谈。文章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出发,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核心概念做了阐述,重点从“三步上跃,培养爬坡式的恋课;三课操练,培养全息化的恋课;三陪三省,培养同进式的恋课”的实践层面阐述了操作路径及价值旨趣。“恋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绿色草根。

恋课 专业发展 绿色草根

课堂是教师职业的第一生命场。教师不“恋课”,专业发展几乎是空谈。从苏霍姆林斯基到陶行知、斯霞,哪一个教育大师不眷恋课堂?课堂是他们的生命所在。一个教师对待课堂的认知决定着其专业发展的长度,一群教师对课堂的认知决定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度。

聚焦现状:校园出现“厌课综合征”

笔者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做了《我眼中的课堂》问卷调查。老教师群体中有90%的人认为“都上了几十年课了,不就那一套嘛。年轻人搞啥花样,尽快把学生教会了、练熟了、考好了就行了”。在这些教师眼里,课堂是缺乏情趣的紧张劳作,是拷贝经验的复印机。工作五年左右的青年教师有85%开始厌倦课堂,“学生懂的早就懂了,不教也会。不懂的,你怎么教都教不会,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没劲”。

这样的“厌课综合征”真实存在。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精神锻造,无私忘我的智慧付出。圣洁的课堂,岂能被固封成机械冷漠的机器?岂能被堕落成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滋生所?它应当是动人的、丰富的、精彩的教师事业生命的活动场。

实践突围:“恋课”,生长教学改革之绿色草根

什么是“恋课”?“恋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良好感觉,是教师亲近课堂、热爱课堂的积极反应,是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能深入研究所教学科的教材、课程论和教学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操作路径,渐趋、逼近教育感召所指引的教学理想方向。

如何引导教师“恋课”?近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始终以引导教师“恋课”作为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下面,结合我和我的数学团队专业发展的实践案例,谈些粗浅思考。

一、三步上跃,培养爬坡式的“恋课”

1.萌芽期:陶醉“良好课感”

新入职的教师是喜欢课堂的,它是年轻教师眼中展示自我才华,得到领导、同事肯定,收获自信、自尊的舞台。教师关注的是“我”的表现,对自我的审视、肯定、激励。这种“恋我”形态的课堂,还只是“恋课”的萌芽。渐渐地,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科研培训中产生困惑:为什么我的课堂上,学生创造的灵光如此鲜见?我拿什么来感动学生学习?……原先那种“恋课”感日渐消退。课堂,犹如幽深的树林,吸引着年轻教师开始学会专业阅读与思考。

2.发展期:演绎“学科魅力”

心向往之,渐入其中,课堂别有洞天:学生跌宕起伏的思维律动、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之乐,问题探究过程的灵感迸发……愈发彰显出课堂的独特魅力。魅力课堂的历练,使得教师从关注自我转到关注学科特质的魅力,“恋课感”逐渐进入了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深度发展。教师收获养成性的成长,凭借自身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能力形成等自发地获得其生命成长。步入职业稳定期,自身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得到逐步完善和优化。

3.成熟期:眷顾“生命发展”

当下很多课堂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知识、方法、技术,教学停留在工于“术”的层面。而在此之上,课堂教学更应当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师生生命体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彼此分享知识、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多因素的生命体相互作用和相互推进的过程。课堂蕴含着无尽的生命未知和生命潜能,吸引着教师不懈地研究、实践、反思。在“恋课”的成熟期,教师收获“生成性的成长”,体验着“研究的幸福”,进一步诠释着教师工作作为人类事业的本真意义。这是所有教师的奋斗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以执着的心、坚实的脚力去追寻!

二、三课操练,培养全息化的“恋课”

(一)家常课之恋——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1.捕捉感动,提亮“神气”

笔者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下文中的教学案例均来自真实的草根实践。

两位数乘一位数:33×2、22×3、42×2、21×4,沈俊逸说第三题有点难,其余学生喊起来:“一般吧!”“你一做就知道,它一般般的!”——为学生的稚真童语而感动;学生们想到很多计算20×3的算法,我冷不丁打了一个喷嚏,响彻教室。学生大笑。我说:“我放了一个响炮,庆祝你们想到这么多方法。”——为师生间的和乐而彼此感动;当一个学生板书完14×2的竖式,他的小脸发光放下笔拍拍手,简洁的竖式使其他学生发出美美的赞叹——为数学独有的魅力而感动。家常课,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带着细腻灵动的心去捕捉感动,将提亮教师的“神气”(精神状态和思想气魄),永葆课堂教学的美丽心情。

2.飘洒创意,沉醉“春风”

单一导致枯燥,变化带来鲜活。第一,角色反串。我校制定了“一课至少一个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新常规。教师时常请学生登上讲台,用儿童化的语言、视角来上课,教师从学生身上“照镜子”,倾听学生的一线情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空前发挥。毕业班的总复习阶段采用学生备课、讲课,教师作为嘉宾补充的形式,效果极好。第二,细节创意。如何使家常课中平淡简单的内容开掘出鲜活?在细节上凿出创意。笔者曾执教《分类统计》,在分类统计若干平面图形后,课件显示飞入了一个蓝色的长方形。“小朋友,统计员小熊说还用刚才的统计表吧,省事儿,反正一样的嘛!”学生叫起来:“不一样!来了新图形。”“小熊,你要改统计表!”学生提出增加栏目,修改数据。“老师,我发现只要上面的图形变了,下面的统计结果可能也要跟着变。”一个富有创意的教学细节、一次变化角色的教学形式,都能使家常课春风四起,喜见花开。

3.解放头脑,逍遥“博导”

有的教师总是抱怨自己辛苦,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全部亲力亲为,身心俱疲。笔者不赞成这样的“劳模”。教师要善于智慧地“偷懒”,解放头脑,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中年级,教师实行“导师制”:把要订正的名单按错误类型分类抄好,除了学困生需教师一一辅导外,其他学生实行一带几的“导师制订正”。即便教授一年级,教师也不应做学生们的学习保姆。在开学一个月后就尝试课堂作业互相批改,命名为“啄木鸟行动”,效果极好。有时一个内容两个班一起上,学生互相走课,课堂竞争激烈异常。教学应拒绝苦行僧式的高耗,倡导科学艺术的“节能”。

(二)公开课之恋——踏上思想者的红地毯

“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教师。如果不是所有教师都打开教室的大门,并且从内部彻底粉碎这种权力关系,那么,学校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应到更大的天地去生长,绝不能关在教室里上一辈子“老”课,上到老!踏上公开课这块红地毯,表达新思考,聆听专家指导,将涤荡教书匠的匠气,逐渐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思想者。

思考1:美+美≈丑?

笔者曾执教“观察物体”。以有趣的近景魔术开头,课中有摄像头验证视觉猜想,有现场实拍照片后电脑重现,有千手观音的不同角度剧照、庐山应景古诗,数学公开课的饕餮大餐。师傅一锤敲下:“美+美≠更美,约等于丑!”砸晕之后,渐渐清醒。

难道不是?公开课中摄像、电子白板等大量现代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扼杀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抽象思维?思维,也需要素面朝天地特立独行。公开课必须卸妆,不要过分膨化它的示范性、神化它的完美性。公开课要有原生态的真我思考和坦诚交流,要不怕出丑,要丑得大气,丑出进步。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课始,拿出一些牌,些许慌乱中一张牌掉落在地。她涨红着脸弯腰捡拾,又不曾拾起,定了定神问道:“后面的同学猜猜哪面朝上?”课后得知她用掉牌取代了课件中裁判员抛硬币的设计,可谓“化尴尬为玉帛”。从某种意义上说,美与丑的辨析,将使得“公开课之恋”从愉悦性、观赏性的层面转入公开课内核的真实性、生成性。

思考2:个性在哪里?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不同的东西汇集在它的周围,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点。”(高尔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

公开课,即要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又要真实地表达教师的思考。个性化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它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组织、活动形式的安排、学习方法的选择、现代技术的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

关于言语个性。我曾执教公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用少儿节目智慧树来贯穿课堂,“数学泡泡”的设计凸显个位满十进一的知识点,“小巧手”的设计在于利用卡片自编算式并计算。情趣盎然中不乏数学的理性思考。我擅长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洋溢着少儿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听过我课的人都戏称:“鞠萍姐姐来了!”

关于思想个性。我校一位老师曾执教“三位数进位加法练习课”,用元认知理论催生出一堂独具思想个性的计算练习课。我怎么会错?(小猴做完口算不喜欢检查,自我满足)→我可能会错。(学生发现小猴出错,自我提醒)→我怎样不错?(在练习中凸显计算要领、给错误分类、交流计算经验,自我反思)→我一定不错!(在数字黑洞的游戏练习中自我激励)

窦桂梅老师曾谆谆教诲青年教师:“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你最好的‘炼炉’。你会在许多师傅的搀扶中学会站立;你会在尽心设计中少走许多弯路,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脚踏实地走出的精彩的人生。”

(三)赛课之恋——破茧成蝶的美妙定格

一名运动员的梦想是挺立于奥运的赛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比赛的打磨。一次次地站在赛课场上,聆听着生命拔节的天籁。

1.课堂切换的灵动之美

“来不及上完”是赛课时教师们共同的忧虑。好比宴请,似乎不端出丰盛的菜肴便体现不出主人的心意。其实,教师给得越多,未必学生得到的就越多。多留出时间给学生,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多腾出空间给学生,学生会生成更多的创造。《圆的认识》一课,我轻轻一问:“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学生讨论后,“用尺子的一端顶住笔,另一端不动,旋转本子”“画一条线,先画半个圆,再画半个圆”“画十字形,再定个点,点到边上都是2厘米”“线段还嫌少,要多画几条,像转金箍棒一样”“线段要一样长,中间定在一个点上”“还可以这样画:先定一个点,朝四面八方画2厘米的线段,把点连起来就是圆”。简单一问,运动的观点、集合论的观点……风起云涌。赛课,评委们更愿意从生成性、随机性和灵活多变性等机动因素进行立体评价,他们更青睐数学课堂的灵动之美。

2.赛课教师的气场之美

赛课中,教师的“气场”是一个尚未得到关注的重要因素。气场,是围绕人体的巨大磁场,吸收了个人成长中所有的所得所失,包括外貌、性格、学识、教养、品位等。这些物质经过各种方式的变化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及存在形式。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气场,有的人在小小的教室里课感很好,但是在百余人的礼堂就撑不住场面。教师的气场主要表现为:亲切莞尔、语言生动、慧眼明流、从容睿智、底蕴十足。

思想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不能做花瓶教师。教师的气场之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要多学习、思考、积淀,思想力决定着教师气场的内在含金量。

表现力我们鼓励教师展现、保留、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形成独特的表现力。教师的语言素以简洁、准确为特点,还要强调感染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思想力和表现力所形成的合力就是教师的气场之美。“你一出声就把全场镇住了。”

感动力有位选手上《认识小数》一课,课件出示一小孩痛苦地含着体温表,显示39.8。学生说:“他生病了,在发热。”师欣喜地:“哦?你怎么知道的?”生:“他39.8度了。”师:“哇,你认识这个小数。完蛋喽,发高热了。”可叹,在该教师眼里它不过是一道认识小数的习题!我们呼唤课堂上对生命的细心呵护。

一教老师执教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课尾。“同学们,今天有11位老师参赛,其中一等奖2个。老师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2/11。”“哦,这么小?希望渺茫啊。”“老师,您的课上得非常非常好,很有可能获一等奖的。”“就算您这次不能获一等奖,以后也还有机会的。”“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科学的数据来自理性的分析,它使我们更清醒、理智。当然,我们还知道,离成功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师生彼此生命的向善通融才是最大的成功。

3.教学结果的淡泊之美

我们不能把获奖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指标,获奖不是唯一目标,课堂是神圣的领地,诉说自己的思考、顺利与曲折、得与失之间的真实感悟……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成功!甄别、筛选不应是赛课的唯一功能,激励功能、多元发展的价值观都应是重要的方面。赛完了,面对的是自己的新起点、进一步的成长。情感、经验、智慧等等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参加赛课,应怀有一份淡泊名利的纯美,美在过程,收获在过程,过程即结果。

三、“三陪三省”,培养同进式的“恋课”

(一)消解“伪恋课”现象,与“真恋者”陪伴同行

课堂“三陪”指的是教师以一个同伴角色协同他人,陪备课、陪试教、陪上课。我所带领的数学团队就有热烈奔放的课堂“三陪”者。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极好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教师紧盯着评职称的加分点,不是出于真研究,而是利益驱动指望快速包装成品。有的人恨不得说出:“领导,你给我一个现成的好教案和课件吧,省得我备课试教。”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做顺水人情,我们不能培养出一个个急功近利的“伪恋课”者。应以评职称为契机,引导他们踏踏实实地备课,发自内心地真正恋上课堂,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我校教研组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多人同课,循环研究”等教研活动,拍摄录像进行视频分析,发现优点,分析失误,思考应对策略。教师们捧着一颗心来,力求共同提高是行动纲领。知无不言,与他人思维交汇、多元互补,去平面式礼赞,扬坦诚地质疑,久之,定能促进教学思维深刻化。我们还因材施陪。陪课者以诚挚善意为核心,即使是质疑和批评,也要尊重执教者本人的教学信念和教学个性。珍视其个性化思考,轻易地全盘否定容易打击其自信,建议多进行原装改造。从发展的角度着眼,一次陪课,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教师的教学习惯。不奢求一步到位,成长在点滴进步中。

(二)“三省”成习:培养反思式的恋课

1.“快”省——蓦然回首的思绪

每节课后,在随记本上快速将精彩的师生对话、暴露的问题……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抵制惰性的侵扰,得空及时翻出来深入思考,认真写教学反思。

名师贲友林有一个教学习惯坚守了数年:他在每节课后即站在讲台上“快省”,惜时如金、笔走如飞。继之挑灯夜战,执笔凝思。集腋成裘,教学专著《此岸与彼岸》以其真实、亲切、深刻征服了广大教师。笔者过去也曾要求自己及时“快省”,却时常因“太累了,等会儿再说”而不了了之,如今这句话被定为“戒言”。告别拖沓、把握当下,最是那蓦然回首,留住了稍纵即逝的课堂灵感。

2.“长”省——绵绵不休的思量

名师周卫东、张齐华等教师创造了同一课题屡上屡新的多版本记录,他们有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恋课”情结。“恋课”,不是三五日的浪漫激情,不是为了评职称“争课上、谋加分”的急功近利,它融于一种虔诚的、绵绵不休的思量。

“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用在青年教师身上不免有些沉重,却又是值得拥有的。第一,凿井法。青年教师研究上课一开始不宜铺得太散,不妨选定一节课,做长期的深入研究,如同凿井,看准位置越掘越深冒出水来。如笔者教学《认识分数》,从课改之前的思维训练,到课改之初的生活情境,到当下推崇的生本理念,同一个课题,屡上屡新,逐渐走向教学成熟。第二,链接法。教学创意不是空穴来风,来自生活空间与数学教学的无形超链接。某次,笔者看到一排霓虹灯闪烁,便和《认识分数》建立链接:红色长方形用1表示,右边的小长方形的长分别是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让学生拉伸色块至合适的长度。电视综艺节目的巧妙编排、相声小品演员的功夫……都是极好的学习资源。

3.“共”省——抱团行动的思潮

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札记与同轨老师交流,吸纳操作层面上的精华。请教身边的名师、专家,在理论深度上进一步明晰。修改充实教学札记,存储为一个背篓,以后遇到同类现象再往里装。日积月累,不乏为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三陪三省”同进式子的管理路径,让教师的课堂情感更趋深厚,凝成一股深沉的力量。这股力量会反哺课堂,使课堂之恋历久弥坚,提升作为教师存在的生活意义与生命质量。

结语

为了推动教师发展,几乎每所学校都在研制校本化的管理制度。然而,制度可以在短时期内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如果缺乏教师发自内心的教育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制度迟早会沦为空壳。

两年多来,随着我校引导教师深度“恋课”这一教学管理策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重塑了对课堂的认知,越来越多的教师爱上了那四十分钟的心灵约定。

“恋课”有情——课堂上有学生们渴求真知的期盼眼神,教师无法抗拒;

“恋课”有理——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无法懈怠;

“恋课”有义——教师人生本无所谓厚重,那是一节节好课叠加起来的装订;教师人生本无所谓精彩,那是一个个课堂生命交融之后的涅槃。♪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