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7-02-27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林业局孟凡强

河北农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林地养殖农民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林业局 孟凡强

林下经济属于现代农业的一个新兴经济增长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展了关于林下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且发展迅速,在很多地区,林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山多林多的特殊区情,决定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潜力在于山林。尤其是在现存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仍然有限。如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发挥我县拥有大量山林资源这一优势,变山为宝,变林为富,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加快推进兴林富民步伐。

1 林下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林下经济,指的是充分利用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1]。林下经济依托的是林地资源,借助于林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选择适合在林下生长的动植物来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养殖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实现相关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其内涵的主要表现在于产业互补、生态优势和应用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2 林下经济的主要产业模式

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两种产业模式。[2]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资源来发展禽畜养殖等一系列复合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林禽模式。在林地饲养禽类的优势:低投资、低成本、少污染、利环境。此外,禽粪还可以为树木提供丰富肥料;禽类产品的销售市场好、价格高,属于绿色产品。在林下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或种植牧草,用以饲养柴鸡、鹅等家禽,自然环境好,既能通风又能降温,不易生病,十分有利于家禽的生长。与此同时,家禽的粪便还可以为林地提供肥料,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物循环链。家禽吃草吃虫,粪便肥林地,与林木能够构成一个良性的生物循环链。(2)林畜模式。通过在林间种植牧草,可以发展牛、羊、兔等养殖业。通过林地养殖,能够解决农区养羊、养牛存在的无运动场这一矛盾,不仅有利于家畜的生长,而且可以为畜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防治疾病。树木的叶子、牧草和树下生长的杂草都可以用来喂牛、羊等。而且林地面积广阔,牛羊可以有较大活动范围,有利于其健康生长、繁育,进而增加经济收入。由于林地具有温度低、通风好的优势,适合养殖家畜。常见的饲养种类包括家猪、野猪、关中驴,在延安,当地已经形成养殖黑山羊、长毛兔的产业。

相对来讲,林下种植模式比较简单,它包括(1)林菜模式。它指的是根据山林之间不同层次的光照条件,来种植不同的蔬菜,从而达到科学发展蔬菜种植这一产业。蔬菜与林木间作种植,是一种能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模式。(2)林菌模式。在林阴下,湿度大、光照强度低、氧气充足,昼夜温差较小。为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节约耕地面积,充分利用现存的林地资源,用废弃的林木枝条作为部分养料来源,在封闭的林下种植食用菌,如香菇、平菇、鸡腿菇和杏鲍菇等。(3)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可以终止一些药材,如板蓝根、白芍和油牡丹等,半野生化栽培这些药材,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调查显示,通过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每年每亩纯收入可观,可达2500~4500元。

3 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产业增长方式实现的是粗放型增长,它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这种增长是通过高碳排放与生态破坏的方式实现的,是不可持续的,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在当前呼吁低碳环保的经济形势下,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绿色增长、绿色城镇化和绿色致富,要想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林下经济生产的是绿色产品,实现的增长是绿色增长。更重要的是,发展林下经济为返乡的农民工提供了一个绿色就业平台,不离开家乡也能致富,不砍伐树木也能致富。此外,返乡的农民工也会将外面的资本、技术等带回家乡,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出贡献。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来达到促进林区的广大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带动林区建设的目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1]李荣和,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0.03.

[2]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03):21~24.

[3]王宏印.新形势下林下经济产业模式探究[J].江西农业,2016(05):91.

猜你喜欢

林地养殖农民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