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交结淫朋逸友,是为下流种子”一代名臣左宗棠及其左氏家风
2017-02-27
清史稿中评价左宗棠“廉不言贫,勤不言劳”,他也的确几十年如一日地奉行自己的做人之道。不仅如此,左宗棠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以身为教,始终以“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为根本来要求子孙后代。
左宗棠,一个传奇的人物。
他是科场的失意者,三次会试落榜,却在乱世挺身而出,拯救危局,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得美誉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他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创办福州船政和马尾造船厂、甘肃制造局等,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对中国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他一生廉俭,认为“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清史稿》评价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左宗棠湖南柳庄故居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生性颖悟,少负大志,但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那时,左宗棠颇有傲气,自号“今亮”,即当代诸葛亮,自诩“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23岁结婚时,左宗棠更在新房豪迈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也成为左宗棠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
左宗棠擅长写对联,颇有急才。25岁那年,两江总督陶澍回湖南老家省亲,途经醴陵县。左宗棠恰在当地教书,应县令之请便在县公馆作下此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家中曾得道光帝题匾“印心石屋”,左宗棠以此用典,恰到好处,既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景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中最引为得意的一段经历。
陶澍见到此联后,立即要求召见左宗棠,一番晤谈,对其才干、见识大为称赞,认为左宗棠有经天纬地之才,遂以总督身份折节下交。更让人称奇的是,陶澍甚至替儿子求婚,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
另一段佳话则和林则徐有关。1850年1月,65岁的林则徐因病辞官回乡,途经长沙时,将船停靠在湘江岸边,指名要见左宗棠。素未谋面的两人彻夜畅饮倾谈,家事、国事、人物、政务无所不及。谈及新疆形势,林公云:“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为此,林则徐将在新疆收集整理的很多珍贵的军事、地理、文史等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历史的发展令人震惊,没想到20多年后,还真是左宗棠继承了林则徐的志愿,收复新疆,经略西北。
虽经多人推荐,屡遇贵人赏识,但左宗棠并未出山,直到两年后,太平军杀至湖南,他的人生才迎来新的转折。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1852年,太平军进攻长沙,眼看长沙马上沦陷,此时湖南巡抚张亮基才想起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于是急忙派人去请。当时,左宗棠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被“连绑带拉”进了长沙,入幕巡抚署衙。
在长沙幕府,左宗棠个性强硬鲜明、睥睨一切,甚至得绰号为“左骡子”。他帮助两任湖南巡抚整饬吏治,罢免、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也得罪了一大批人。
一杭取出嘴里的颜料管。牙齿已经咬破铝皮,各色颜料在濡湿的餐巾纸上洇开,把他的唇也染成彩色,一杭一边用力地吐着嘴里的残纸和余彩,一边把范坚强绑在椅子上。雪萤从身上掏出一块手帕,递给一杭。说:“擦擦脸上的血和颜料,咱们快走!”
当时,湖广总督官文有一亲戚樊燮,任湖南永州总兵,贪赃枉法。左宗棠不信邪,愤然将樊燮绳之以法。樊燮咆哮公堂,左宗棠凛然呵斥:“纨绔子弟,国之硕鼠,有何面目见尔列祖列宗?”结果,官文向咸丰帝诬告左宗棠。朝廷接到奏折后,回复查明情况,“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情况危急,知道消息后的曾国藩、胡林翼等人连忙一面上折解释情况,一面让在京好友郭嵩焘等人帮助营救。
郭嵩涛当时是南书房的翰林院编修,他有个同事叫潘祖荫,苏州人,名门之后,文采卓越。郭不便直接替左宗棠求情,便委托他写个救人折子。
正是在这道奏折中,潘祖荫讲述了事情缘由,写下了被后人称为“千古佳句”的“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成功打动了咸丰帝,左宗棠“躲过一劫”。
此后,他南征北战,创建楚军,短短数年间,从一介布衣跃为封疆大吏。
但他的功勋并不止于此。十九世纪后期,新疆被外敌所占,而朝中有大臣抛出“放弃新疆、专务海防”主张,舆论汹汹,新疆眼看不保。左宗棠上奏朝廷,痛陈利害,力主西征、捍卫疆土,终获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大权。他多方筹措兵员、武备、军饷、粮运,指挥西征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败阿古柏悍匪;暮年更抬棺出征,亲率大军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全疆。
“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在左宗棠旧居柳庄的门楼两侧,左宗棠题撰了这样一副楹联:“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短短12个字,体现了左宗棠谨慎交友、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教思想。这是他高度概括的人生体悟,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深深期许和谆谆告诫。
左宗棠自己十分廉俭,“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每任职一地,均张贴告示禁止送礼,族人同乡、世谊亲友及部下凡有请托带来礼物者,一概不收。
因长年伏案书写,衣袖容易磨破,左宗棠便在衣袖外加了一层袖套。这个独特的服饰被人敬称为“宫保袖”,曾经流行于西北大营。
家中用度,左宗棠也严格控制。家里十几口人,他每年仅寄给二三百两银子,一点都不多寄,以至于家用拮据,夫人周诒端长年患病都无钱买药。据《清史稿》记载,左宗棠的好友、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得知这一状况后,专门写信给湖南巡抚:“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银子)以赡其私……公一钱不私于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皆信之。”
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的次子左孝宽因家中人口增加,长沙旧居已不敷用,于是在未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加盖和改作居屋多用了六百金。左宗棠得知此事后,对孝宽作了严厉批评和训斥:“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这是左宗棠一生信奉笃行的原则,他认为“惟崇俭才能广惠”,自己处处节省,才能够广泛周济他人。
据史书记载,1866年,他捐献银两支持湘阴义举,自掏腰包两建试馆;1869年,湖湘水灾,他捐廉银赈灾;1877年,陕西、甘肃大灾,他再度慷慨解囊……左宗棠家书中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
“好交结淫朋逸友,是为下流种子”
对于子女与朋友的结交,左宗棠也非常重视。当他听说儿子与纨绔子弟结交时,急忙去信严厉斥责,“至子弟好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甚至嫖赌、鸦片无事不为,是为下流种子。”就是对自己的侄子,左宗棠也一点不敢放松,提出一样的要求:“侄移居省城,迥不若从前乡居僻静,切宜从严约束,勿令与市井为伍,致惹闲事学坏样,是为至要。”
左宗棠教子严格,深受赞许,当时就有人称赞说:“公(指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不良习气。”
百余年来,左宗棠嫡系后裔人丁兴旺,目前已延续至第九代,后人达数百人。他们秉承祖训,大多投身于教育、科研、医疗、文化、艺术等领域,潜心研究、勤奋耕耘,出了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左公精神和家风恰如一株株左公柳,枝繁叶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