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地名源流考
2017-02-26彭雪开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 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7)
南岳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 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7)
南岳,古名祝融峰,其得名当与祝融部落南迁有关;衡山,《南岳志》云:“以其星宿当翼、轸,度应玑衡,故为名。”南岳,为四岳、五岳之一,得名当在春秋之际。南岳,历属衡山县。民国之后归属多变。共和国成立后政区随衡山归属而累改,终置南岳区,属衡阳市。
祝融峰 ;衡山;南岳;地名源流
南岳,“尧时,南岳在荆州南境。舜时,属荒服,夏商未变。实为三苗蛮族和杨越杂居之地。”[1]47事实上《尚书·禹贡》中,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政区地名,称之为“荆”。《释名》:“取名于荆山也。”
《战国策·魏策一》:“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衡州,皆古三苗国。”《国语·楚语》《逸周书·尝麦篇》《战国策·秦》《吕氏春秋·荡兵》等典籍中,皆有九黎部落联盟崛起,蚩尤率九黎部落联盟与炎、黄帝部落联盟长期争战的记载。《太平御览·卷一五》:“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后炎、黄帝部落联盟联合起来,最终在涿鹿(今河北涿鹿)“遂禽杀蚩尤”。[2]据地下出土文物证实:古代三大部落集团之一三苗氏一支,确在南方活动,其活动范围正是南方几何纹陶主要分布区。[3]这表明古越文化与三苗文化有传承关系。湖南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证实:商周至春秋中期,广泛分布着越族,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才逐渐取代了越文化。至战国中晚期,楚国已全面掌控今湖南全境。[4]
楚悼王(前401-前381)用吴起为相,实行“吴起变法”(前382-前381),《史记·吴起列传》:“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威震中原诸侯国,秦、晋也为之震惊。《反汉书·南蛮传》:“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2003年湖南龙山县里耶秦简出土,其中有“洞庭郡”“苍梧郡”之载。秦初沿袭楚制。这表明约在楚悼王时期(前401-前381)已置楚“洞庭郡” “苍梧郡”,实行郡辖县。其时,南岳境域,当属楚“洞庭郡”亦或“苍梧郡”无疑。秦汉之后,归属数变,难以详述。[1]48-49
南岳境域,历有祝融峰、衡山、南岳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今择其祝融峰、衡山、南岳、衡山作初步考释。
祝融峰。何以得名?祝,古文中指祭祀时司祭礼的人。《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楚辞·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王逸注:“男巫曰祝。”《说文》:“祝,祭主赞词也。”在甲骨文中,祝字形象人跪于地有祷告之形。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男巫,后多引申为祭神祷祝词。
融,古文中有明亮之意。《左传·昭公五年》:“明而未融,其当旦乎?”《墨子·非攻》:“天命融隆火。”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炊气上出,亦或指祭祀时祭坛之火星外爆之状,近似甲骨文“融”字古形,后人却释之为炊气上出之状,应为引申之义。祝融,实为上古时主祭火神的官。《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以封号为氏,曰祝融氏,亦称为祝融部落。
由此知之,祝融峰得名,与祝融部落密切相关。祝融氏为炎帝后裔。《国语·晋语》《左传·文公十八年》《管子·五行》《史记·五帝本纪》《路史·前纪》皆载炎帝、黄帝生成于今陕西省渭水上源岐水流域,为胞族。不过,张玉勤先生依古籍及地下出土文物考证认为:神龙、炎帝非一人,为先后两个原始部落;炎帝、黄帝并非族胞。炎帝成于姜水流域,黄帝部落成于黄河中流流域今河南省郑州一带;炎黄两部落部并非争战中原,而是首争于“浊陆”(涿鹿)即今山西省运城盐池一带。战国时期,始有炎黄为族胞之说。[5]
《世本·氏姓篇》:“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水经注·岐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大明一统志》谓:“凤翔府宝鸡县(今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有姜水”。今地下文物考古证实:今宝鸡市石鼓山墓地,“其族属有可能是古代姜氏族群。”经专家考证:石鼓山墓地主人为姜太公之女——邑姜。[6]
之后,炎、黄部落与居于少昊之都的九黎部落,皆向中原争夺。结果炎、黄两个部落联合,擒杀九黎之君蚩尤于冀州之野——今河北涿鹿县。不久后,《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诸侯”,而诸侯又“咸归轩辕。”《大戴礼记·五帝德》:“炎帝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终于战胜炎帝成为华夏诸部落的共主。炎帝部落大部分融入黄帝部落。《国语·周语下》:诸夏人自称“皆炎黄之后”。
据《左传·昭公八年》《左传·昭公十七年》《帝王世纪》载:炎帝战败后,一部分部落后裔被迫南迁至今河南省郑州市北部一带,“初都陈,又徙鲁。”(《帝王世纪》)今学术界多认同炎帝后裔东移至今河南省淮阳市(亦说陈仓)。“初都陈”时,创造了大河村类型文化。王震中先生考证:大河村类型文化,当是祝融部落先民。[7]
约在炎黄时代,祝融氏主支,又南迁至江南历山(烈山,厉山)。《左传》《礼记》《路史》皆载:隨州上古为烈山氏。《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皆认同此说。今湖北隨州地下出土文物有:“花园遗址”及“冷皮垭遗址”,其文化内涵为屈家岭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之遗存。隨州市共出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50多处,出土文物3 000余件。[8]由此可推定:历山氏源于中原祝融氏之主支。《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历山在随州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昔]神农氏生于历山,所谓烈山氏也。”《春秋三传》谓烈山氏,“放火烧山而耕种也。”历山自古流传有农业和医药发明之神农氏的传说。《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庄子·缮性》中有“神农氏”之载。《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集解]引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神农。”[索引]云:“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
炎帝神农氏合称,始于秦汉间《世本·帝系》。有学者认为:由于战国时代学者的综合整理,故有炎帝神农氏之合称。[9]郑樵《通志·三皇纪》:“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大庭氏,亦曰魁隗氏。”《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后弃继之,故祀以为稷。”三国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历山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由此推断,约在屈家岭文化及龙山文化时期,亦即传说为帝榆罔时代,烈山氏之子曰柱时,已号炎帝神农氏。
祝融氏后裔之一支,何时迁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一带,难以稽考。不过,亦有史踪可寻。其一,古籍有载。《尚书·大传》:“南方之极,自北户南至炎风之野,帝炎帝,神祝融司之。”《礼记·月令》:“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王天下,是为炎帝,号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神之神。”《管子·五行》:“黄帝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列子·汤问》:“楚之南,有炎人国。”《越绝书》:“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卢孙之外,黄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帝王世纪》:“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祀夏,配神农,从祝融。”
其二,地下出土楚帛书、楚简可证。楚帛书《五星占》:“南方炎,其帝赤帝,其臣祝庸(融)。”此载与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相吻合。商代卜辞中有对南方“火日”的祭祀。如合2095“壬午,扶幸火日,南雨。”合21581“火日”。沈建华先生指出:“‘火日’,很可能是人神化的被祭火神,故称‘南’。《睡虎地·秦简》183支:‘烦及岁在南方,其人赤色,死,火日。’从秦简‘火日’来看,与卜辞的‘火日’有相类似的系统。”[10]《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长沙子弹库楚帛记:“雹(伏)戏”和“祝融”,道出了楚人远祖与祝融的世承关系,填补了神话传说史的空白。《海内经》又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集解]引谯周谓“老童”即“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为火正,为祝融。”
以上记载,虽为传说,但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楚简第217支和237支简,分别记载有:楚先祖老童、祝融等族祖名。甲骨文中有“融”字初形。《楚帛书》中“融”字形,与包山竹简217、237支简中“融”字形相近。陈梦家先生认为“[虫虫]”(即古融字)与神及“五土”(“东、西、南、北、中土”)关系密切。[11]这与楚帛书中“五行”观念相合。《左传·哀公九年》史墨曰:“炎帝为火师,姜胜其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鬻熊,楚人让之……”然后又灭之。楚人自认祝融为其先祖,在殷商时期被楚人所祭祀,极有可能。饶宗頣先生引《国语·楚语》云:“‘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以神与民分掌,各有所属。如天地之划分,下土设官,独后代天文上之天官,分为五区,天人合应,然迹其所自始,殷代已然。”[12]
其三,地下文物出土遗址亦证实,炎帝后裔祝融氏曾在今南岳衡山境内活动过。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有一支源自中原文化的部落,活动生息在今南岳境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衡阳市陆续在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东8公里处,发掘了彭家岭遗址,范围约1万平方米,出土石器石斧、锛等,均磨制;陶片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夹砂黑陶以及印纹硬陶;纹饰有回纹、菱形纹、人字纹、波浪纹、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与镂孔,其中方格纹多见;器形有罐、釜、壶及锅形器等。遗址下层以夹砂红陶为主,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上层以印纹硬陶、泥质灰陶为主,相当于商代。另外,衡阳县福溪乡1974年发掘有金山岭龙山文化遗址。商代陶片多印纹硬陶,与彭家岭遗址印纹硬陶相同。衡南县泉湖乡发掘罗卜滩龙山文化遗址,其文化内涵与金山岭遗址相同。1986年耒阳市大市乡长洲村发现宜塘坳遗址,文化内涵与金山岭遗址相同。[13]以上龙山文化遗存,与中原文化有渊源关系;商代文化遗存,多属古越人文化。
综合古籍文献所载及地下文物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断: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即相传为炎黄时代黄帝之孙颛顼时期,高阳之曾孙“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命曰祝融,后族属祝融部落,其首领历为炎黄部落联盟火官,功高威重,后为华夏族部落尊崇。至尧、舜、禹时代,祝融部落首领,仍袭华夏部落联盟“火正”之职,且分居四方。其中一支约在距今4600年左右夏禹后裔帝榆罔时期,仍继任火官,并委以“司徒”重任,主政南方,族居在今湖南南岳衡山一带。《路史·卷八》载其首领“其治百年,葬衡阳之阳,是谓祝融峰也。”
祝融首领死后,奉为南岳衡山之神。共和国《南岳区志·大事记》:“周(代)祝融峰顶建祝融庙。”其时,是否建庙,待考。共和国《衡山区志·概述》:“史籍相传舜帝南巡,曾会诸侯于此。大禹治水经过衡山,曾在中紫峰(位于今县城南郊)登紫金台望九嶷祭舜。”这些实难稽考。不过,也非无据之说。
有关史料载:西汉武帝元朔三年(127),始在祝融峰顶原屋宇遗址上建禹王殿,亦称禹庙、禹祠,殿内塑有禹王像,为汉人纪念大禹所建;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道陵创五斗米教,奉老子为教主,从浙江天目山来南岳,谒二坛,礼祝融祠,道教始传衡山;西晋末年(305~316)衡山已有寺庵。隋朝南岳衡山已列入国祀。[14]
由以上判识,约在楚悼王(前401-前381)任用吴起变法(前382-前381)时,楚人于此建庙祭祀祝融先祖,极有可能。《后汉书·南蛮传》有“洞庭郡”“苍梧郡”之载。秦初沿袭楚制,故楚在吴起变法时,于湖南境内设置了洞庭郡、苍梧郡。其时,南岳境域是否置县,无考。后属秦洞庭郡(秦初旋改为长沙郡)当可信。楚人于南岳衡山主峰建祝融庙祭祀先祖,故名祝融峰。
衡山。何以得名?衡,古文中多指绑在牛角上的横木,以防抵人,有平衡人与物关系之义。《诗·鲁颂·閟宫》《周礼·地官·封人》皆有载。后又泛指北斗星系第五星为衡。《广雅·释天》《史记·天官书》:“衡殷南斗。”张守节正义:“衡,斗衡也。”《汉书·天文志》:“衡殷南斗。”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李善注引薛综曰:“衡,玉衡,北斗中星,主廻转。”由此可知,古文中“衡”皆持平衡之义。
山,古今文中多指由土石构成突隆的部分。《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玉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
衡山,汉《甘石星经》云:九州中,正南面是荆州,荆州最著名山叫衡山。东汉郑玄注释为:南岳衡山,是据天上的星宿分野而得名。在上天为管生死的星宿,在下则管生长发育,象一杆秤一样,保持平衡,故名衡山。这是两汉时学者所言。
其实,衡山得名,约在战国中期。后代学者多释为:因衡山对应天上二十八星之“翼”“轸”,度应玑衡,要像衡器一样,秤出天地轻重,保持天地平衡,“铨德均物,”褒贬人间真、善、美等。《南岳志》云:“以其星宿当翼、轸,度应玑衡,故为名。”《方舆胜览》:“衡山者,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翼、轸,钤总万物,故名衡山。” 以上言之衡山得名约在战国末。因“二十八星”之说,源于战国末楚人甘德《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夫(石申)《天文》。衡山得名诸说,皆承天地对应“平衡”之义,而各自引申,实为衡山得名之渊源。
历史上衡山地望有数处,[15]而最早称名者,当为今湖南之衡山。其一,《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孔安国注:“北据荆山,南及衡阳之阳。”即认为“衡山”为今湖南衡山,亦指历史上所称“江南衡。”《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有衡山。”并自注:“南岳”。郭璞注《山海经》:“今衡山在衡阳郡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峋嵝山。”
其二,《周礼·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东汉郑玄注:“衡山在湘南。”晋代郭璞《尔雅·释山》于“江南衡”条下注:“衡山,南岳。”又引《尔雅》云:“霍山,今庐江潜县,潜水所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郭璞明指汉武帝始改霍山(天柱山)为南岳。《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共和国《南岳区志·大事记》:“西汉武帝建元初(前140 )因惮于衡山道玩,乃据黄帝曾以安徽潜县霍山为南岳衡山之副为由,而将南岳之祭祀改至潜霍。”这是有一定依据的说法。
其三,古代衡山地望,亦当指今湖南衡山。《尚书·序》称:殷人八迁,“汤始居亳,从生生居。”今考有郑州商城及河南偃师之说。至盘庚定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至封之下,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称殷商。殷商所称“荆山”或“荆楚”、“荆州”,当指今湖北省南漳县西“荆山”之广大南方地域,并非实指行政区划地名。《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实指殷商正南向“荆山”之南广大地域,其正南向之山镇,应指今湖南衡山。故《汉书·地理志》:“湘南,禹贡衡山在东南,荆州山。”明确将湘南衡山与荆州山(“镇山”)联系起来。由此推知,两汉之前“衡山”在江南,是非常明确的。
其四,《尚书》《周礼》《战国策》《史记》《汉书》注疏引中,皆言“衡山”为今湖南衡山者,有《孔安国·尚书传》、郑玄《三礼注》、贾公彦《周礼·注疏》、鲍彪《战国策注》、裴骃《史记·集解》、乌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顾殷《括地志》等。[16]以上学者,皆为经学大师,都众口一词,古籍经典中所言“衡山”为今湖南衡山,即“江南衡。”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山经》谓之峋嵝,为南岳也……禹治洪水,血马祭,得金简玉之书。”《水经注·渐江水》亦记会稽山“石匮山。”此山即《吴越春秋》中所指衡岳。由此观之,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衡山”在今湖南。
其五,《墨子·兼爱中》:“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楚越之南夷之民。”文中“江汉淮汝”多指长江流域之北,所言“五湖”,一说指太湖附近滆、洮(长荡)、射、贵为“五湖”,一说指洞庭、青草、彭蠡、具区、洮滆为“五湖”。从墨子所言中,当指后者为“五湖”。由此,亦不排除大禹治水时期(非一代大禹治水),登上今湖南衡山,“血马祭”。
其六,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册》在“战国·楚越”版图上明确标记:江南之“衡山”在今湖南,江北之“衡山”在今安徽。这表明在战国时期,“衡山”之名,已称名于长江南北,是著名的山系地名。衡山,上古称为祝融峰,其得名当与楚人先祖祝融部落密切相关。周初至春秋时期,衡山已得名。其得名当与“四岳”之封有关。最迟当在楚悼王“吴起变法”时期,于今湖南置郡、县时,便已得名祝融峰。衡山得名当在此之先。但其时,江南衡山之名,被江北霍山移借亦称“衡山”,史书上称之为“江北衡山”。这大概与楚国吴起变法时“北平陈、蔡”有关。
综上所述,南岳衡山之称名,应早于江北之衡山。约在春秋时期之前,“四岳”之封中,当有江南之衡山;约在战国中晚之交,古之“四岳”才加称为“五岳”。江南之衡山与江北之衡山,同时著称大江南北。其主因可能是便于周王室及江南江北各诸侯国首领,在自己封国内,登“五岳”祭祀天地、祖宗、神灵。吴起变法(前382-前381)时,楚悼王开拓南疆时,将江南“四岳”之衡山地名,移借于江北之霍山(今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亦名“衡山”,含有宣示楚国北部疆域及主权之意,亦便于臣服的诸侯国祭祀。
南岳,其得名,与古之“四岳”有一定联系。南,古文中为方位字。在甲骨文中,“南”字形几变,但不离本宗。其字形下部象倒置瓦器,上部象悬挂瓦器之绳索。唐蘭认为此指瓦制之乐器,借为南方之称。[17]《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署;日北,则景长,多寒。”《墨子·贵义》:“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难以释其字义。《玉篇》:“南,方名。”古人认为面对日出方向左手向为南,与北相对。今文义同古文。
岳,古文中多指高峻的山。《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史记·周本纪》:“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偶吹草堂,滥中北岳。”皆持本义。《国语·周语下》:“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史记·五帝本纪》认为“四岳”为官,分掌四岳之政;亦指尧时分掌四方外事部落首领叫“岳”。后人常把主管外事的岳官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一起来,便名四方大山为“四岳”,实指岳官。
实际上,岳官当是指在四方崇高之山上,祭祀封国内天地、祖宗、神灵的官。《后汉书·顺帝纪》:“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王夫之《尚书·稗疏》引《朱子言》及《周官》“内有百揆四岳”认为:百揆是朝廷九官之长,四岳乃十二牧之长。郭沫若认为四岳为祝融后裔之一。由此观之,唐虞三代出现“四岳”,虽为传说,应有其据。因以后裔朝京都,累遭变迁(谓之八迁),所封“四岳”,皆在黄河流域,有古文献可考。周初之后,“四岳”之封主要在黄河流域,亦涉及江南。只是未记载而已。
春秋时期,有“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说。《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子罕说:“天生五材(指五行),民并用之。”自此后,“五行”之说,始行国中,至战国时颇为盛行。战国中晚期,由于齐人阴阳家邹衍(约前305-前240)倡行此说,演变成“五德”始终论后,才渐行“五岳”之说。故《诗话》云:“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因此之故,江南衡山,始成“五岳”之一。吴起变法(前382-前381)时,才使江南衡山(今湖南衡山)与江北衡山(今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并列齐名,为各诸侯国祭祀之山无疑。
秦置衡山郡,郡治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西北。古称邾,当以江北衡山(天柱山)为名。汉武帝遂改江北天柱山(霍山)为“南岳衡山”,便于祭祀。汉文帝十六年(前164),以淮南地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自杀。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取消衡山六国,并以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含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命名(今安徽六安市),延用至今不变。其后,汉武帝逐以江南衡山辽旷,不便祭祀,乃改江北天柱山(原衡山国祭祀之山,亦名衡山)为南岳衡山,并以为祀。《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由此可知,江北衡山实为秦始皇时设衡山郡时,名声日隆。至隋文帝初(581-586),复定祭祀南岳于衡山。《湖广通志》载:隋文帝诏定衡山为南岳。为方便国祀于赤帝峰麓新建南岳神祠(即今南岳庙前身)。自此后,江北诸“衡山”之名(含天柱山)渐息,(南岳)衡山之名,历唐、宋、元、明、清、民国及共和国成立,至今不改。
南岳境域,在尧、舜、禹传说时代,属荆州地域(非行政区划)南境,夏禹之后实为三苗国后裔及杨越族杂居之地。战国中期楚相“吴起变法”(前382-前381)时,属楚。秦属洞庭郡,后属长沙郡。汉属湘南县,三国吴属衡阳县(非今衡阳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衡阳县更名衡山县,以境内有衡山而得名。历属之。至唐代属衡州,宋属潭州,明、清复属衡州。民国至共和国,隶属衡山县时多实行“双管”制,隶属名目多有署、厅、县、局、区之称;名称更改无常,有局、处、区、县、组、区之谓。直至共和国1984年5月,设置南岳区,隶衡阳市,与省辖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47-49实为政区管理及利益分割之制。
南岳,秀冠五岳,名扬国内外。在南岳区内,座落着南岳衡山72峰之43峰,且有10岩、6洞、12台、1坛、10泉、4池、6潭、8溪涧、2云梯、1石林、1“仙境”等众多胜迹。集山之秀、林之幽、泉之奇、物之美于一体;集道教、佛教、书院文化之大成,实为中国文化名山。自民国至今,广植竹木,拓修街道、兴办公益,保护古迹,振兴文教,形成享誉全球独特的宗教文化及福寿文化景观。今工商竞奔,文化繁育,学者、文人、官员、游者不绝于途。
[1] 南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岳区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3.
[3] 彭适凡.中国南方考古百越民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9.
[4] 彭雪开.武冈地名源流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5.
[5] 张玉勤.神农 、炎帝、 黄帝关系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69.
[6] 赵建兰,任学武.多项发掘成果显示:陕西石鼓山西周墓地主人系姜太公之女[N].中国文化报,2016-07-14.
[7] 王震中.大河村类型文化与祝融部落[J].中原文物,1986 (2):84.
[8] 汤华明.隋州叶家山古墓发现4周年出土文物3000多件[EB/OL].[2014-12-02]. http:// www//northnews.cn/2014/1202/1802468.html.
[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21.
[10] 沈建华.由出土文献看祝融传说之起源[J].东南文化,1998 (2):79.
[11]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7.
[12] 饶宗頣.甲骨文通检官职人物[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1.
[13] 人文网.衡阳古遗址[EB/OL].[2014-03-10].http:// www.renwen.com/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联系QQ:2452499766.html.
[14] 衡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衡山县志·宗教[M].长沙:岳麓书社,1994:609.
[15] 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33.
[16] 刘 刚.衡山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一[J].江汉论坛,2005 (4):102.
[17]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648.
责任编辑:黄声波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Nanyue Place Names
PENG Xuek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East Hunan History and Cultur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Nanyue, named Zhu Rongfeng in ancient time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migration of the Zhurong tribe.It might get this nam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is one of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 in China.Nanyue originally belonged to Hengshan County, but its affiliation was changeable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its political zone also has changed many times with the Hengshan County, and finally the Nanyue District was set up, which belongs to Hengyang city.
Zhurong Peak; Hengshan; Nanyue; origin of place names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1.010
2016-01-06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地名历史文化。
K928.6
A
1674-117X(2017)01-0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