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山区教师问题要靠制度创新

2017-02-26江光凤李正富

中小学校长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特岗晋升

◎ 江光凤 李正富

解决山区教师问题要靠制度创新

◎ 江光凤 李正富

山区学校教师的稳定问题关系到教育质量,为培养专业合格的稳定的优秀教育人才,国家应尽快恢复适当规模的“免费师范教育”。为解决好“行业留人”问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应考虑提高山区教师工资待遇,市县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用好现有政策,整合系统内教师资源,促进教师自愿、合理流动,激励更多教师从事山区教育。解决山区学校教师职称问题可以效仿高考制度,采取“统一考核标准”、“晋升指标到片”、“片内择优晋升”的原则,制度创新必将成为解决山区教师紧缺的一把金钥匙。

山区学校;教师问题;制度创新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相继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提升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举措。庞大的“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便是推进新一轮“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山区孩子和老师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如今的山区学校校长每年暑假只愁一件事情——到哪儿去找到几个教师?尽管山区学校校长每个学期都会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优厚待遇,但却事与愿违,一些山区教师只要遇到机会,往往选择离开,有的甚至工作还不到一年,教学任务尚未完成,留下了继续坚持的校长和老教师,还有巴望新教师到来的学生。如此看来,山区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未解决,而且任务艰巨。那么,困难如何解决?依笔者看来,解决山区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

一、解决山区学校教师稳定问题需要制度创新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撤销了地方师范学校,全国只保留6所师范大学后,乡村学校近二十年没有补充过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到2005年左右,山区学校教师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很多县市出台了“支教教师”政策:需要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或在城镇学校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都要到山区学校支教一年。各省也相继启动了“特岗教师”制度:省教育厅每年从应届和往届的大学毕业生招收一批补充教师队伍。“支教教师”和“特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山区教师的缺编问题,但这属于“权宜之计”。教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肩负塑造人的重要职业,不是随便招个人就能胜任的。湖北省招收的特岗教师(近两年只能招到三本和专科毕业生,且多为女生)经过短期培训,根据教育局提供的岗位选岗后,就成为正式教师了。在2015年以前,他们所接受的培训时间只有暑假一个月,2015年和2016年的“岗前培训”改成了“岗中培训”,9月份培训1个月,12月再培训3周。一个学期有效教学时间总计为4个多月,而特岗教师参加“岗中培训”就占去了近半时间,在教师缺少的山区学校,“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岗老师”参加培训后,留在学校的教师往往年龄大,身体弱,教学工作难以“内部消化”,使得本应用4个月上完的课,压缩到2个月上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岗中培训”,山区教育需要“特岗教师“能够在培训后留下来,学校寄希望于他们在教研组跟踪指导下,在教学上摸出“门道”,为山区培养出合格人才。然而,当转行的机会来临,这些“特岗教师”往往选择离开。因此,造成山区学校年年进教师,教师岁岁是新手,学生经常盼教师的局面。“教育均衡”最大的均衡是“教师的均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认为国家应尽快考虑恢复适当规模的“免费师范教育”,为教育培养专业的、合格的、稳定的优秀人才,每年为各级各类中小学输送“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这才是学校之盼,孩子之幸,百姓之福。

二、解决山区学校教师待遇问题要靠制度创新

近些年,全国免费师范大学仅有6所,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调查显示,师范大学违约转行的毕业生逐渐增多,他们为何宁愿背负“背信弃义”的责备,也要违背当初的誓言?他们为何放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做,而要另谋职业?如此舍近求远,根本原因在于“行业不留人”。山区学校艰苦自然环境与工作环境成为他们献身教育的一道现实的障碍。为此,国家应该尽快为教师职业制定更好的政策,为保证山区教育师资力量寻制定有效措施与方法。我们认为,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应该更多地思考和搞好“顶层设计”,从宏观政策入手,特别是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收入水平的高低是社会地位、价值的最基本的体现),重点解决好“行业留人”问题,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用好现有政策,整合系统内教师资源。现阶段市县两级工作重点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制定好“差别化工资制度”,促进系统内的教师自愿、合理流动,激励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山区教育。

目前,各地正在制定和落实“城乡教师差别化工资制度”,但一项好政策的落实取决于决策者能否“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制度创新”,要敢于向“既得利益者”开刀,不论资排辈。要下到基层调查研究,避免刺激政策“不痛不痒”。山区教师大多离家较远,有的家校往返一次仅车费就需要100多元,每月按四周计算需近600元。如果政策确定的“差异水平的最大值”只能勉强维持往返家校途中的车费,试想一下,有多少人愿意丢下便利的城市生活,来到条件较差的山区吃苦受累?我们相信,只要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顶层设计”和“落实政策”齐头并进,人们转行当教师,教师争相到山区执教的时代就不远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就会真的落到实处。

三、解决山区学校教师职称问题要靠制度创新

教师的职称与工资息息相关,职称上不去,工资自然低。山区学校的教师因为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展示的平台不足,担任的科目多、课程多,缺少足够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评职称所需的“硬件”自然就少,与城里的教师相比,差距比较显著。虽然都在说“教师职称晋升要向山区倾斜”,各类媒体也在呼吁,但许多年过去了,职称评定向山区教师倾斜还停留在口头上,未能上升为“制度”或“法律”,执行起来很难。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实行“职称制度”以来,某些县市的“职称评定方法”不稳定,政策不停变化,且往往用“改革”、“结合本地实际”和“与时俱进”作为说辞,难以真正实现对山区教师职称评定上的政策倾斜。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将其解释为“摸着石头过河”,失误在所难免。

职称评定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非同小可。对于教师的职称晋升,应该由主管教育部门出面,将其上升到“制度”或“法律”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教育需要法治,不要人治,需要公平正义,要杜绝暗箱操作。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可以效仿高考制度,一要“统一考核标准”,二要“晋升指标到片”,三要“片内择优晋升”。“统一的考核标准”如同“全国统一的高考试卷”;“晋升指标到片”相当于“各高校分到各省的招生名额”;“片内择优晋升”好比“分省划线录取”。在具体操作中,“统一考核标准”要便于规范地方,避免人为操控;“晋升指标到片”要便于区别对待,落实“向山区倾斜”;“片内择优晋升”要便于激励教师,促进良性竞争。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划片,可以以县(区)为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如,多地形地区可划分为城区、丘陵和山区;平原地区可以根据离城区的远近划分,等等。相比之下,高考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难度更大,“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切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总之,解决山区学校的教师问题要靠制度创新,由国家层面解决“顶层设计”,地方则要“用好政策”。

(作者:江光凤,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长坪完全小学教导主任;李正富,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长坪完全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

G451.5

C

1673-9949-(2017)03-0026-03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特岗晋升
腐败潜伏期官员何以得到晋升:基于干部任用权的分析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辽宁:特岗计划驰援卫生院
“特岗计划”边远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
湖南:推进“升级版”全科特岗计划
湖南的全科特岗计划
企业晋升公平激励与优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