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精彩
——小班课堂教学的话题思考
2017-02-26江苏南京市小营小学王芳
江苏南京市小营小 学王芳
别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精彩
——小班课堂教学的话题思考
江苏南京市小营小 学王芳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生命、个人智慧呈现的舞台,离不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就缺不了话题。在小班化的课堂,为创建一种合作、分享、对话的课堂生态,话题设置成为必要之举。本文主要从生成性话题、思辨性话题、举一反三的话题这三个方面阐述,做出自己的思考。
小班化 课堂 生成性话题 思辨性话题 举一反三的话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话题”解释为谈话的中心。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谈话除了要有主要的问题外,还需要发表意见。正是有了不同意见的表达,话题才充实。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生命、个人智慧呈现的舞台,更需要将话题引入课堂,在话题讨论中,聚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小班课堂追求合作、对话、分享的生态。然而,当前以师生一问一答,或是一问多答的线性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缺乏思维力、挑战性。针对此种现状,关注课堂,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富有一定张力和开放度的话题,成了当前小班课堂的必要之举。
一、生成性话题,课堂需要“节外生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读。一篇文章,在不偏离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课堂上生成的话题更加具有真实性,也更反映学生当下的内心体验和想法。重视生成性话题,允许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思考,给大脑解放,给思维解放,允许课堂出现不一样的声音。
以苏教版二年级的课文《狐假虎威》为例。
师:同学们,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走百兽,你觉得狐狸怎么样?
生:狐狸很狡猾。
生:狐狸会欺骗人。
此时班级的“小书虫”站了起来,“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它被老虎抓住了,能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命。”
咦,他思考的角度很不一样呢。从老虎、百兽的角度来看,狐狸欺骗了他们,实在是太可恶了;但从狐狸的角度去看,正是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救了自己一命。
抓住这一点,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你们怎么看待狐狸欺骗老虎的行为?”班级立刻分成两大阵营,有从道德层面上,聚焦欺骗这一行为;有从在个人生存角度切入思考的,认为这是一种自保的聪明法子。正方、反方,辩驳、回击,在这样的话题讨论中,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的想法,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
在本环节结束时,我小结道:“其实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人和人相处时,我们不可以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威风去欺骗别人;但是如果自己处于危险的情况下,我们又需要像狐狸这样的聪明,学会保护自己。”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大人们常常苦恼,为什么孩子的想象力没有了。这和思维长期得不到训练有关。语文不像数学,需要孩子严谨的逻辑,有时候,为何不放开些,保持开放的心态,给课堂一些自我喘息的空间。对于“不一样的声音”给予肯定和鼓励,重视生成性话题,允许孩子“胡言乱语”,或许能够窥见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二、思辨性话题,课堂向更深处漫溯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知识能力的欠缺,对文本中许多问题的理解是浅层次、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中设置思辨性话题,挑起学生的思考驳斥,反而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教师补充了美国钓鱼法的背景资料:在鱼繁衍的时间,是不允许钓鱼的;有时候,钓到的鱼必须超过一定的长度和重量才可以拿走,否则要放回到水中。
这一番介绍,引起了学生的辩驳:“幸好我们中国没这样的规定!”“去年暑假,我还去别人家鱼塘偷偷钓鱼呢。”“钓鱼还要法律,真奇怪。”……
突如其来的状况,让教师有些语塞,决定将其作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讨论讨论。
“美国人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的一条钓鱼法规?”“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
一番讨论后,由教师扮演儿子汤姆,学生扮演爸爸,角色转换,体悟背后的规则意识。
生1:(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1:现在是晚上10点,还有两个小时才能钓鲈鱼。
师:放心吧,没人看见我们。
生1: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
生2:哪怕半小时都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去执行。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生4: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
师:好吧,爸爸,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如果说学生在了解背景之后下意识地反驳是第一维浅层次的思考,那么三十几个孩子在话题的讨论中畅所欲言,对核心价值有所辨析,就是第二维的思考。而教师和学生间反其道而行之的对话,则让学生真正站在爸爸的立场进行是非的判断,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对话。
这类的文本还有许多:《狼与鹿》中,真正的祸首真的是鹿吗?《三袋麦子》一课,在当前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小牛、小猪或许都有一定的支持人群;《司马光砸缸》一文,同学们想出许多其他方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让水离开人,思维有何不同?
当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时,应着眼于学生的内心需要,通过思辨性话题,引导他们借助文本,感知内容;依托文本,理解内涵;超越文本,发掘现实意义,一步一步建构正确的认知。
三、举一反三的话题,让课堂超越课堂
小班教学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而眼前的每一个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方式、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所以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是不合理的。
小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话题时,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工选择任务。汇报的形式也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推荐个人、集体展示;表演类、讲述类等。
内容决定形式,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我呢?这就需要设置“举一反三”式的话题,由点及面、由个体面向群体,便于学生迁移内化,从而多样化展现。
在课外阅读课《鸭子骑车记》的教学当中,教师以第一幅图为例,讲述画面:鸭子经过母牛的身边,“哈啰!”“哞——”母牛应了一声,但她心里想的是:鸭子骑车?这是我见过的最蠢的事了!
有了第一幅图的范例,学生知道了故事要和动物的叫声相联系,结合动物特点,揣摩动物心理。这样一来,“鸭子先后从绵羊、狗、猫、马、母鸡、山羊、肥猪、老鼠身边骑了过去,它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带着这样的话题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有的小组模仿范例的表达形式,讲述故事;有的小组在讲述的基础上,融入肢体动作演出来;有的小组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富有生活气息。基于绘本故事,又不局限于故事本身,说、唱、演、练,这样的课堂更加丰满。
以范例为先导,提供学生学习借鉴的支架;撤除支架,组内激荡智慧,个性演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对于内容本身,也在合作中习得迁移,举一反三。相信,如果再有类似的文本呈现,他们也可以像现在这样子,甚至超越当下,既有规范的表述,也有精彩的创意想法。由一节封闭的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或许这就是话题给课堂带来的活力。
小班课堂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个性,大胆思辨,迁移所学,让课堂不再只是单一的传授—吸收这样一种线性流程模式,而是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用一个个小话题点亮课堂,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让课堂成为富有吸引力的乐园,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