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在对话中展露
2017-02-26■陈洁
■陈 洁
“父子情”在对话中展露
■陈 洁
课改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提倡互动反馈,但有些课堂的互动反馈只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激发作用。因此,平等对话就显得非常迫切。
一、什么是平等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保持频繁互动,保持信息通畅。教师通过反馈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反馈得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保持互相反馈,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形成一个反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对话。
对话中师生之间要有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不能以绝对权威者自居,也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学生。这是平等对话。
二、例析平等对话的有效性
我在教授《背影》第一课时的时候,没有在课堂上和学生充分对话,未多给学生对话探讨的机会,以此为例:
师:通过阅读课文,请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呢?
生1:“背影”是本篇文章的线索。
师:文章几次提及“背影”?
生2:4次。
师:那文章是怎样紧紧围绕“背影”进行展开的呢?
生3:想背影—看背影—别背影—思背影。
师:那给我们大家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感人的是哪个部分?
生众:“看背影”那个部分。
师:那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中写“背影”的经典段落,要求读出感情。(生朗读课文。)
事实上,在朗读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朗读出预期的效果。原本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中伟大而深沉的父爱,以及父子之间的深情,可是学生们的朗读大多平淡,看得出来他们并未深深体悟出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即使有些学生读出了感情,也有些做作,不够自然。课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交谈。
师:你们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生4:不好。
生5:我觉得文章平铺直叙,语言比较朴素,读不出来。
生6:或许我们还没有品味出来父爱。
师:那些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动词你们不觉得很感动吗?
生7:我觉得还好吧。
生8:老师,你没给我们时间自己去读,如果给点时间,说不定我能体会出来的。
通过课后与学生的对话,我总结出来,教师仅仅在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就要求学生朗读文章中写“背影”的经典段落,还说:“这是体现父爱的篇章,请把这样的情感读出来。”学生还没有体会文章的情感,《背影》的语言本身又极其素朴,学生如果在没有完全体会父爱的前提下,是很难读出情感的,这一课时教师没有和学生充分对话,仅仅是高高在上地提出几个问题,也没有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更没有创设机会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效果自然不理想。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对话中去读、去品,同时再加以启发和引导,重点理解经典篇章中的词句,让学生在充分的对话探讨中品味、咀嚼,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才能读出情感。在这节课的教后感中我这样写道:“‘教’与‘学’绝不是单纯的‘问’与‘答’,课堂需要的是一种‘活力’,而这种‘活力’我想应该是一种群体式的互动,是一种‘对话’。”
我在教授《背影》第二课时的时候,尝试了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以此为例: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读“看背影”这一部分。在研读之前,想请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创作《背影》的写作背景。
生9:当时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动荡黑暗。
生10:因为社会的黑暗,朱自清一家情况日趋窘迫,文中有提及“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他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经济窘迫。
生11:与此同时,祖母又去世,作者回家奔丧,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
生12:他写这篇文章时,我算了下,大概还不到二十岁,所以文章里的“我”还不能真正体会父爱,有很多地方不够理解父亲。
师:非常好,大家课前做了很多功课,了解了很多与文章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会有很大的帮助。感谢这些同学的解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读“看背影”这一部分。下面请各小组成员自己先默读这一段,然后看能不能大致模拟一下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学生先个人阅读课文第六段,接着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演示买橘子的过程。)
师:大家模拟得很好,那么在文中,这些场景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呢?
生13:动作描写,很多动词,如“探”“缩”“倾”等。
师:父亲的这些动作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共鸣,“探”“缩”“倾”等这一系列的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橘子过程中的艰难,由此,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这么细致入微吗?
生14: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生15:写得越细致,就越能表达出父亲那种深沉无言的爱。
生16:我觉得父亲很伟大。
生17:父爱和母爱不一样,可能母爱更细腻,更温暖,但是父爱是无声的,是深沉而有力量的。
生18:我觉得这里也能看到作者的改变。前面作者不太认同父亲,觉得他很迂,但在这里,我想他应该是能够体会到父爱的深厚,他的流泪充分体现出他此刻对父亲是理解的。
生19:本来觉得这篇文章语言很平淡,不像是大作家写的文章。现在我才感觉到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在平淡质朴的语言下涌动的是非常震撼人心的父子深情。
生20: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类似的画面了,我也很不懂事。
师:大家的感受非常准确,此刻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个特定的生活背景,父亲才会去送“我”,过程中作者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父亲的“迂”,表现出了不谙世事的浮躁,不懂事,但是正是在车上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作者看到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没有父子间直接的对话,没有旁人的参与,是作者独自一人看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所有在这段时期家庭发生的事情,因祖母去世家人包括自己内心的悲痛,父亲近期面临的生活磨难,都涌上心头,就在这一刻,犹如醍醐灌顶,顿悟到了父亲的不容易,感受到了他所有无私的付出,这时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大家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受一下这份深沉而伟大的爱吧。(生朗读课文第六段。)
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对话朱自清,对话文本,通过学生自己模拟攀爬月台的动作来对话父爱,再引出作品中相关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从而把握这一段落的真正内涵,不断地品读,边读边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理解父亲年老体衰,又是个胖子,还要亲自去买橘子。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他们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同时也看到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为什么能够通过这件小事突然成长起来,由原先的不理解父亲到看到父亲买橘子后的潸然落泪,最后学生们用饱含深情的语气语调朗读出了这伟大的父爱,有的同学甚至还流下了共鸣的眼泪。
在这节课的教后感中我这样写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绝不是相对独立的,二者之间是水乳交融的,‘教’中有‘学’,‘学’中也有‘教’,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相处,对话中的互动,都对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传统课堂是一种认知课堂,它以记忆知识为目标,教师是知识的中心,学生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而通过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师生互依互存,在平等交流中互动促进。
教师不能在讲台上表演独角戏,学生也不能充当看客,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交往式教学,倡导的是民主、自由、合作的教学理念。只有坚持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才能实现相互沟通,达成理解,才能构建生态化的师生关系。这种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对话,更是精神层面的对话,即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敞开,接纳彼此的思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系统中重要的因子,二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课堂主体共同发展的舞台。平等对话在互动之中带给教师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平等的对话环境,不仅会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能够让课堂生态主体受到熏陶,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教师需要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强调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困难,及时地给予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探讨新知,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背影》的两课时教学中,已经清晰可见对话的魅力所在。“父子深情”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学生就能体悟,即使悟,那也一定不是真悟。第一课时师生之间单纯地提问解答,学生似乎已经领会,但在后面的朗读中却看到课堂的“真相”,“真相”就是学生并未真正体悟,所以朗读不出情感。第二课时的教学改变了策略,给予“对话”更大的空间,不遗余力地与学生平等对话,从而让他们悟出《背影》表达的是在“艰难”中萌生出的一种“理解”,而在“理解”中产生的一种最真挚也是最朴实的情感,“父子情”在平等对话中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