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亮生命底色提升作文品质
——“作文品质”与“学生生命成长”关系管见
2017-02-26戚成林
■戚成林
涂亮生命底色提升作文品质
——“作文品质”与“学生生命成长”关系管见
■戚成林
作文品质与学生生命成长,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密不可分。作文品质的提升,必然受制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状态;作文品质的提升,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定位“作文品质”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正式发布。这个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为近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该课题领衔人林崇德教授分析,这个体系“将逐渐从多个途径和多个角度引导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指导课程改革;第二,指导教学实践;第三,引导学生学习;第四,指导教育评价。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基础教育各学科也在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就语文而言,研究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有专家指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发展并步入‘十三五’之际,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质量时代”。这个“新质量时代”的主要特征是“要从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阶段,走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的阶段”。简言之,就是改变当下“工具价值优先于教育终极价值”的质量观畸变状态。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无疑为“新质量时代”的开启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理论引领。
核心素养框架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对中国基础教育各领域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育自然也要呼应这个体系。当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审视、思考初中作文教学的价值、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如何定位“学生作文的品质”?我有两方面的粗浅思考:
1.学生作文品质的衡量纬度。
学生作文品质应该如何衡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有人说,可以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五方面衡量;有人说首要的衡量标准是真实性;有人说,文字的思想深度决定作文品质的高度……这些观点,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偏颇、模糊之不足。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来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有一个新的启示:我们可以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关键词来制定衡量学生作文品质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既可以对学生作文所呈现的学生语文素养有综合性的考量,也有鲜明的层次性、发展性,且与育人这个终极价值相呼应。
2.初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
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心词是“人”。这个体系启示我们,作文教学,教与学的不仅是行文之“技”,更是生命之“道”。《堂吉诃德》的作者、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笔乃心灵之舌。”“人们不是用白发写作,而是用识见写作的。”许多语文老师已经有这样的共识:只有见识增长了、心灵丰盈了,下笔才有源头活水。写作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妙学生情思、丰盈学生生命,并进而提升作文品质的过程。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应该是写作教学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属。
二、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的节律与个性差异
1.循序渐进,找到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节律的作文教学节奏。
孔子把他的生命成长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奥地利人智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则认为,人的成长以七年为一个周期,初中阶段应该属于第二个七年的后期与第三个七年的前期,是从“以同性情谊为重”的阶段向“对异性产生兴趣”的阶段的过渡期。这些智者的发现告诉我们,人生命成长有其固有的节律。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任何学习的主体都是特定的人——学习者,因而这个节律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作文教学)的逻辑起点。然而,初中作文教学有一个很普遍的弊端:用中考题目、中考标准,不加区别地要求初一到初三的所有孩子。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人生阅历大多数时间滞后于这样的要求,导致许多学生的写作生活充满了失败的体验,学生作文往往也陷入一个低水平循环的困境。作文的品质要求,有时要等待学生生命成长、伴随学生生命成长循序渐进地提升。找到呼应学生生命成长节律的作文教学节奏,才能使学生作文在螺旋上升之中,不断变得有料、有趣、有味、有品,渐至佳境。
2.尊重差异,在做实集体指导的基础上多一些“私人订制”。
因为先天禀赋的差异,后天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注意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按一定的序列做实整班作文教学的同时,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一些“私人订制”式的个别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比如,我任教的2016届初三,就有好几个这样的较为成功的案例:
学生小黄有极丰富的历史知识,也对哲学感兴趣并有很深厚的阅读积累。然而,他写出的记叙文总是平淡无趣,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差,而是因为他总觉得那些描写、抒情的文字虚假、幼稚,内心是排斥的。我在与他深入交流后,决定不再为难他,而是建议他向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的角度转向,并专门对他进行了一些议论文写作的指导,结果他在中考时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不逼小黄同学写不愿意写的记叙文,这样的让步就是对个性化生命成长样态的尊重,能让他在表达过程中尽可能享受生命意识的舒展,而不是压抑。
还有一个学生小郝,文学阅读积累丰厚,看他的作文会发现大部分句子都有名家名著的渊源。可是,有一段时间他考场作文总是拿不了高分,不禁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了怀疑。我多次与他个别交流,让他坚信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出类拔萃的,同时也指导他让自己的习作语言更明白晓畅些,最终他获得了省级作文竞赛一等奖,语文中考成绩也位居全县前茅。这样的鼓励同样是对个性化生命成长样态的尊重,让学生在“扬长”的过程中舒展性灵、感受快乐。
三、引领生命:让学生在凝视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多个场合讲过同样一句话: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相对于凝视的,是扫视;所谓凝视生活,就是专注地观察、体味生活的细节。生活为什么要凝视?我的理解是经过凝视的生活,才是融进自己情感、觉知了自我生命存在的生活,才是自己生命血脉相融的一部分。有人说学生作文是因为生活单调才无事可写是个伪命题,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很多时候,学生找不到可写的素材,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细心凝视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头脑中留下的只有一些模糊的生活影像,找不到能触动心灵的画面和故事。曹文轩的话启示我们,写作教学总是纠缠于技法的传授往往是高耗低效的,开启学生的慧眼,启迪学生的慧心,引导学生在凝视中开掘自己生活的宝藏也很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激活学生凝视生活的意识。叶圣陶说:“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炼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于有把捉不住的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栽培,最为切要。”有效的阅读引领,会在丰妙情思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手艺人的生活,我推荐祝小兔的《万物皆有欢喜处》给他们阅读;为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凝视出人生滋味,我推荐陈大伽的《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给他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模仿作者,让目光在生活的细节处停留,于是捧着一本书等待顾客的卤菜摊小老板走进了他们的作文,拿着不菲的退休金坚持摆摊修自行车的怪老头走进了他们的作文,小巷深处坚持给顾客刮脸、掏耳朵的老剃头匠走进了他们的作文,奶奶拿手、自己几乎吃厌的竹笋肉丝汤以及融于其中的真挚乡愁走进了他们的作文。
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凝视生活。每教一届学生,在初一的下学期我一般都会安排一次作文活动——“寻找校园里那些有故事的树”,每年视情况内容有所微调。最近的一次活动是这样安排的:布置学生到校园里找三棵树,分别是“歌星树”“病号树”“变形树”;学生汇报寻找结果(多数学生很顺利地找到了“病号树”——一株打着“吊针”的垂死银杏树,但另外两种树寻找无果);我课件呈现一棵朴树(与一位民谣歌星同名)、一棵变形疯长的龙爪槐(同时呈现它旁边那一株未变形的龙爪槐)。在孩子们惊异之时发问,生活在这个校园半年多了,你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奇特的树呢?让孩子们再去寻找其他可能有故事的树,并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我想,这次活动收获的不仅是精彩纷呈的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凝视生活的趣味与价值。歌德说:“取材不在远,只消在充实的人生之中。”教师不断凝视生活的点滴并与学生分享,或时常给学生出一些难题让他们处于愤悱状态,量的积累必然能引起部分学生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生活中属于自己的独特细节,建构一个素材库,在梳理的过程中捕捉值得凝视的细节。初三下学期,我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认真梳理一张分类呈现的“我的独特生活”素材图谱。这张图谱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脑图、树形图、鱼骨图、表格等无所不可;这张图的分类标准也可以各不一样,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可以以空间为主线,也可以以成长主题为主线,不一而足。这样的梳理,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凝视自己曾经关注过,或者一直被忽略的个性化素材。几经反复,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不少与众不同、有自己鲜明生命成长印记的故事,无从下笔的现象大为减少。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生活,寻找到凝视生活的审美体验。曹文轩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演讲时讲了三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次他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其中一个女生说的是洗碗。曹老师感到很奇怪,于是追问原因,那个学生说,上中学时家里经济不富裕,买不起护手霜,她每次抢着洗碗是想“通过洗碗找到一点油腻的感觉”。曹老师讲过这个故事后感慨:这就是只属于那个女生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不听她说其他人可能再也想不到,财富在我们自己的脚下呀。我上课时用这个故事启迪学生,很普通或者习见的生活,也能凝视出只属于自己的意义。于是那次让学生写“责任”这个话题,很高兴地看到许多有意义的生活细节走进了作文、嚼出了意义:从4岁小女孩在路边训斥乱闯红灯的2岁弟弟,感悟出责任使人成长;从达瓦孜演员手中的那根长杆,感悟出找准生活的重心需要主动给自己加点压力;从爷爷小船上的压舱石,感悟到担当责任其实也是成全自己。
生态语文首倡者蔡明老师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写作和教师的写作教学都要指向生命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生态写作,必须跳出写作学科的范畴,必须进入生命、生活、生长的方方面面。”诚如是,在核心素养语境下,我们或许更应该以“生命成长”为关键词去重新寻找作文教学的意义和路径,在尊重生命、打开生命、引领生命的过程中来全面达成作文教学的工具价值和育人的终极意义。
(作者为江苏省扬州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宝应县实验初中副校长,现受委派在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担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