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化写作的思维模式初探
2017-02-26■武君
■武 君
微型化写作的思维模式初探
■武 君
学生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今,微型化写作较为流行,是解决学生写作困难的可操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作文思维紊乱、脉络不清晰的问题较为普遍和突出。本文结合名家名作和学生习作,总结写作的几种思维模式,以期对教师写作教学有所启发。
微型化写作文章脉络思维模式
微型化写作的课程目标是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困难。现在许多初中生作文思维紊乱,脉络不清晰,毫无章法。这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引导,使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和结构层次做一个总体设计。安排文章脉络的策略有很多,可从以下三种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梳理,即:顺势思维、逆向思维和解析思维。
一、顺势思维模式
顺势思维模式,就是在构思选材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主题,依据常规顺序叙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按照人们认识事理的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按照时间顺序合理安排材料,按照顺势思维的模式梳理脉络,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再比如学生在习作《一颗心,一片天》的构思情节中就采用的是顺势思维。例:一声刹车声,车又到一站。人们匆匆忙忙上下车,车里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车上安静下来,人们正等待司机发动车,载着他们到达目的地……车还是没有启动。终于,一位青年忍不住了,埋怨道:“大伯,你到底开不开车啊?我还赶时间上班呢!”司机微笑不语,指了指窗外的后视镜。人们一同望去,顿时,车上鸦雀无声。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朝车这边走过来。
此刻,我的心似乎有股暖流通过。妈妈,这是不是你说的心的那种魔力呢?
本文为了突出“尊老爱幼,关注弱势”这一主题,作者详写了公共汽车上司机等待老人一事,彰显了主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场景记录,顺势归纳出事物的本质,揭示文章的中心。
二、逆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就是在构思选材、梳理脉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所有的材料因果倒置,顺序变换,创设悬念,营造情节波澜起伏的效果。具体到写作顺序,就是运用倒叙、插叙来行文,或者在关键处运用悬念手法,在行文过程中制造波折。
比如《羚羊木雕》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介绍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说明“我”为什么送羚羊木雕给她。插叙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交代,“她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关的往事,由顺叙进入插叙,用“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实现了插叙的结束。这样文章的情节就更集中紧凑,插叙的安排使文章生动。
《祝福》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讲述了祥林嫂的故事,情节曲折紧凑;采用倒叙写法,先将祥林嫂悲惨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引导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有无灵魂、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鲁四要骂她“谬种”……这样,既提供故事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同时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相互呼应,结构严谨紧凑,浑然一体。
再比如学生在习作《走在铺满爱的小路上》就是采用的逆向思维模式。例:只要我不在家的夜晚,家里阳台上的灯总亮着。那微弱的灯光闪烁着,如同荒凉的戈壁上长出的一朵鲜花,与周围的黑色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它却在我的心头颤抖着,因为,在我看来那亮着的不仅仅是灯光,还有深深的母爱。
我又想起了两年前——每当上完晚自习后,黑色的夜幕早已悄悄降临,我一个人踏着月牙洒下的微光回家。我惧怕这深沉的黑夜。弯进大院门口,是我最害怕的时候。于是,走这条小路时,我便大声地唱着歌给自己壮胆,一到楼梯口就拼命地喊母亲开门。有一天,我如往常一般,走在那条看似不长,对我来说却十分漫长的小路,寂静的周围只有我唱歌的声音,黑夜将我的声音拉得好长。我不禁恐惧起来,但越向前走感到周围的事物越清晰了——抬头一看,是我家的阳台上的灯亮着。淡淡的,柔柔的,照在小路上,也照进我的心里,墨一样的夜,就此照亮了,母亲站在灯下向我招招手,我觉得这条小路似乎可爱起来了。
走在那条母亲为我铺满爱的小路上,我不再惧怕黑夜。
小作者先将“只要我不在家的夜晚,家里的阳台上的灯,总是开着”现象托出,通过回顾道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这则例文构思,由结果出发,逆向追溯事件的原因,既使作文情节起伏,又使作文中心明确,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解析思维模式
解析思维,就是把事情按照逻辑关系分解成几个点来叙述,并用合适的方式使这几个点构成一个整体。解析思维的构思过程,就是要做好“分解”的工作,务必做到科学,尽量追求完整。如采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分解、“视听嗅触”的感官分解,都是比较合适的分解方法。
比如:朱自清的《春》在文脉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来抒发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朱自清先生推出了三个特写镜头,向读者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这种梳理文脉的构思方法用鲜明的画面代替繁琐的叙述和议论,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造成强烈的印象,文学色彩更为浓郁,取舍比较自由灵活。
学生习作《成长物语》的构思就采用的是解析思维。例:春天走过竹林中,你可曾看见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不管在什么样的天气里,它们都保持着青翠的面貌、挺立的身姿。一转身,你会看到有些竹子的枝梢露出密密的花穗。绿中带黄,并不鲜艳;样子也呆板,更像是上年秋天残留在枝头的虫卵,又像是衰黄的枯叶,沉沉地压低了枝条。——那便是竹子开的花!……细细想来,竹子一生历经苦难,挺拔俊秀,宁折不弯,是否只有这样的生命,才会有资格笑着辞世?想着这些,我突然挺直了身板。
夏天走过池塘边,荷花开了不少,她们从绿盘样的叶子间冒出来,像害羞的小姑娘。你可曾想过她们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周敦颐赞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此鲜艳美丽的花朵,钻过污泥,也洗过清水,但始终保持着洁净与端庄——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同样的赞叹……我们的成长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困难与爱同样是成长的营养,保持着自己心中的坚定,总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也将放出异彩。
冬天走过田野,有梅花绽放,粉梅似霞,白梅如雪。在这样的寒冬,田野里的生命都被封冻了,沉寂成了大地的主旋律。梅花却非要倔强地开放,刀似的风,锤似的雪,磨蚀不掉她的色彩——生命其实都需要这种成长的勇气,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厄,都要坚定地用自己的方式美丽;在最严酷的现实面前,像梅花一样,顶着冰花怒放,沐着飞雪飘香。在我们的世界里,挫折会让你怎样?厄运会让你怎样?风雪中梅花的花瓣会给你答案。
其实,我们的成长就如同一株株植物,美好的背后总不乏艰辛与磨难。
小作者巧妙地将春天的竹林开花、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冬天梅花绽放等多个自然场景,按照时间顺序分解开来,得到了美好的背后都有艰辛与磨难的本质,由物联想到人——人应该坚强面对生活。这篇文章从现象出发,按照一定的方式分成各个场景进行叙述,文脉贯通,逻辑严密,主旨表达水到渠成。
总之,三种构思的模式各有千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指导学生写作,扎扎实实推进学生的构思学习。当然,如何梳理文脉,快速构思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比较思维、发散思维、聚焦思维等,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加强训练。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