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从读中悟味于淡里求
——以《端午的鸭蛋》教学为例

2017-02-26王俊芳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8期
关键词:高邮鸭蛋语气

■王俊芳

情从读中悟味于淡里求
——以《端午的鸭蛋》教学为例

■王俊芳

语文教学的本质只在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本位,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准确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回归本位是语文教学之道。下面笔者以《端午的鸭蛋》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读中悟情,于淡里求味。

《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名篇,汪曾祺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语言之“淡”,是“绚烂之极趋于平静”的平淡,是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淡。学生初读文章,似乎“一望而知”了,那么,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读出其背后“还未可知”的东西呢?

一、品鸭蛋,随文知象

文字是淡的,韵味是浓的。那么,“韵味”到底是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从最形象可感的鸭蛋开始品味,于鸭蛋的形象感悟中初步品尝“汪味”。

师:高邮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质细而油多。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仔细地找一找高邮鸭蛋的特别之处。

(学生齐读第三段。)

生:高邮咸鸭蛋,不但质细而油多,而且,还能体现人的心情。红油出来后,越冒越多,人越来越高兴。(生绘声绘色地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

师:你这句话读得特别有意思,有特点。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通过延长音,表现油特别多,闻起来特别香。

师:你很善于捕捉文字,除了文字,还有什么提示了你要拉长声音读?

生:破折号,表示延长声音。

师:“吱——”这声音怎么来的?平时我们吃鸭蛋的时候有这声音吗?

生:这不是听到的,是我们心情的原因。因为冒出红油的鸭蛋比没有油的要好吃,他看到这个蛋冒出红油,知道肯定好吃,所以很高兴。老师,我也想吃啦!

(众生笑。)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说明鸭蛋的特点?

生:“冒”字写出红油涌出来的情景。

师:而且还写出是从下往上的方向。

生:“扎”字也能看出来。

师:那你给大家做一下这个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这动作应该是轻是重?

生:轻的。很轻地一扎就冒出红油,可以看出鸭蛋质细而油多。

师:一句话,几个字,就把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可见汪曾祺语言的魅力。

二、悟乡情,随文析法

朗读对于帮助学生体验情感、感受语言魅力的作用众所周知,但这篇文章的语言初看是平淡的,学生很难自觉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教给方法。

1.揣摩语气,发现童年视角。

课文在使用成年视角叙事之余,常常不经意间转换成儿童视角直接抒情,这就引起了朗读语气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读者感悟作者情感的钥匙。

师:大家品品,“这就能避邪吗?”,她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生:反问。

师:还能用什么语气念?

生:好奇的、疑问的语气。

师:你来试试。

(生尝试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

师:真好,读出了疑问语气。大家辨别一下两种语气读出来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同。用反问语气念时,让人觉得说话的人心里根本就不相信它能避邪;而用疑问语气念时,说话人好像真的不懂它能不能避邪,所以想问个明白。

师:好,两者的区别,你体会到了。大家自己用这两种语气念一下,想一想这个句子放在文中时,该用哪种语气念更好?

生:用疑问语气更好。

师:为什么呢?

生:反问语气是否定的,读起来好像在批评贴符这种做法太愚昧了,是封建迷信。

师:那疑问语气呢?

生:当时还是小孩儿的作者并不知道这能不能避邪,他非常好奇、非常疑惑。作者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童年时代,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疑问里有对童年的喜爱、思念之情。

师:是啊,梦回家乡、怀想童年的情感就藏在这淡淡的文字里面啊!

2.体会重音,感悟乡土情怀。

汪曾祺的语言,看似大白话,但很多句子朗读的时候如果重音处理方法不同,读起来的效果就完全不同,感悟到的情感也大有不同。

师:“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这一句的重音应该落在哪个词上?

(很多学生认为应落在“完全”上,一些同学认为应落在“相比”上,还有个别认为应落在“不能”上。)

师:你们自己选择不同的重音落点读读,来比较、体会一下呢?

生:效果很不同。重音落在“完全”上时,我觉得作者太骄傲了。落在“相比”上时,我觉得要谦虚点。

生:我觉得“完全”读得重时,让人感觉说话的人有点狂妄自大,好像全世界的鸭蛋真的都比不过高邮的;而重音落在“相比”上时,我觉得作者只是心里觉得家乡的鸭蛋是最好的。

师:不管客观上家乡的鸭蛋是不是最好的,对吗?

生:是的。读着这个句子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在说:“在我心里,我家乡的鸭蛋永远是最好的,因为那是我所热爱的家乡才有的鸭蛋啊!”

师:这个很普通的句子中有种很深的情感,是什么情感啊?

生:热爱家乡,怀念故乡。

三、忆端午,随文会意

作者家乡的端午习俗丰富多彩,童年的汪曾祺欢度过那么多个热闹非凡的节日,那是何等的幸福!儿时的一切经历在风烛残年时回忆起来都罩上了一层光芒,时空隔不断这一份热爱与思念,端午的鸭蛋早已不仅是一种食物,也不仅是一种地方特产,而且成了寄托美好岁月回忆的载体。这枚端午的鸭蛋上,承载着的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怀旧情怀,唯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回忆端午的情景,才能真正体会那似乎“一望而知”的背后的浓浓情意。

师:既然文章表达的是对家乡高邮的怀念,那为什么不以“高邮的鸭蛋”为题呢?

(小组讨论)

生:第一段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

师:哪种风俗作者倾注了最多情感?

生:挂鸭蛋络子。

师(出示图片):这鸭蛋络子好看吗?

生:好看,有彩色的丝线。

师:这漂亮的鸭蛋络子会是哪些人帮自己打的呢?

生:家里人。这鸭蛋络子里充满着亲人的感情。

师:络子里的鸭蛋是随便拿的吗?有什么可挑的呢?

生:有。有的蠢,有的秀气。蠢,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形容鸭蛋的样子。因为挑鸭蛋很讲究,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师:我们想象一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半生漂泊,历经坎坷,花甲之年,回忆童年心爱的饰物,他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画面呢?

生:童年的一些回忆,例如和孩子们一起挑鸭蛋;和家人一起过端午,尤其是端午这天,家人为他打鸭蛋络子的情景。

师:为了过端午这个隆重的节日,家人头一天就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孩子们的心情也很激动,什么时候就来挑鸭蛋呢?

生:端午一早。

师:所以在这枚鸭蛋络子里,凸显出来的是亲人的情。端午的鸭蛋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美味的食品,也不仅仅是地方的特产,而成了烙印作者美好岁月的回忆。这样一种心理使汪曾祺在作品里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怀。怀旧的情感和心理,是我们人类普遍的心理,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这样写道(投影出示):“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他们也许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现在,让我们再来“反顾”这端午的鸭蛋。拿起课文,读一读第四段,注意朗读时流淌一种“反顾”的情感。

(学生齐读)

师(总结):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这正如汪曾祺的好朋友著名作家林斤澜对汪曾祺散文的评价,他说:“汪曾祺文中的淡,欣赏起来是浓。这种浓,有时不到嘴里品味不出。”经典的作品,经得起反复的阅读,课后请大家读一读《故乡的食物》系列散文,相信大家一定会再次品味到汪曾祺那种如同端午新腌不久的鸭蛋一样的、淡而有味的语言。

钱梦龙曾说:“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和‘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的哲理吧?”基于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带着学生贴着文本走一回,真正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才能读出一些“语文味”。

(作者为王旭平名师工作室成员,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教师)

专家点评: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就像高邮的双黄咸鸭蛋,里面有两个蛋黄,一个装着语言,一个装着情感。汪曾祺就是用淡而有味的语言,来叙写生活中的平凡之事,传递出浓浓的故乡之情。今天,我听了王俊芳老师这节《端午的鸭蛋》,脑袋里一直回响着高邮咸鸭蛋吱吱冒油的声音,到现在都还在响。我觉得,王老师带着学生在品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真的是读得有滋有味,我觉得这堂课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回归了语文学科的本位。

就以朗读为例,整堂课上,王老师在推进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反反复复地引导和指导同学加强朗读,从语言的品味中,品悟出作者的情感,而且这些朗读都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朗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最终,在朗读的过程中,王老师带领学生品味出了咸鸭蛋中饱含的乡情童趣。

这堂课构思精妙,也像一篇优秀的散文一样,给人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王老师很善于带着学生品读语言,从字缝间读出作者的情味。可以说这堂课就像高邮咸鸭蛋一样,称得上是人间的美味。

(点评专家:钱建江,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职于苏州市教科院。)

猜你喜欢

高邮鸭蛋语气
鸭蛋大约有多重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建立应急管理六大体系的高邮实践
好歌好酒好高邮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