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生成活动的感悟
2017-02-26戴文群
文 戴文群
记一次生成活动的感悟
文 戴文群
说起生成活动,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去年我翻阅了《甘蔗有多高》,书中提到:孩子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有可能像书中的“甘蔗”一样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贴近孩子的,是孩子生活中真切感受着的、触摸着的……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这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让孩子们获益多多。
生成活动;身边资源;幼儿兴趣
不知是什么时候,幼儿园的桂花树已经花满枝头,伴随着徐徐微风,阵阵桂花香扑鼻而来。“是什么这么香呢?”这香味一下子引起了孩子们的驻足。大家寻着香味来到了桂花树下。“哇!好多花呀!”“真香呀!”孩子们使劲地闻着桂花香,都不愿意挪动脚步了。有的用手轻轻地触摸着金黄色花朵,有的将鼻子凑上去闻一闻桂花的香味,还有的还捡起了飘落在地上的花朵。孩子们叽叽喳喳不停地讨论着,受到《甘蔗有多高》的启发,关于桂花生成的主题活动“满园桂花尽飘香”也在阵阵花香中开始了。
怎样采集桂花呢?孩子们三人一组,在桂花树下跑来跑去,有的试图去摇动大树的树干,摇下桂花;有的用小木棍轻轻拍打树枝,桂花簌簌地飘落下来,孩子们尽情享受了一番“桂花雨”;还有的用手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朵桂花瓣;阿姨找来了一把雨伞倒挂在树枝上,接住从树枝上飘落下来的桂花,一会儿工夫,小篮筐里就满了。孩子们一把抓起桂花,放在鼻前,香香的,甜甜的,沁人心脾。
制作桂花蜜的工序还是很烦琐的,收集到的桂花不能马上使用,我们发现收集到的桂花杂质多,有叶片、小泥块以及枯黄的花朵等,只有新鲜的桂花才是制作桂花酱的首选,于是,我们以组为单位开始了挑拣桂花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不简单,既考验孩子们的耐心,又考验孩子们的眼力,足足花了一下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把桂花挑拣干净。
我们准备了密封的罐子、蜂蜜等材料,还在网上搜集了制作桂花酱的方法。开始动手了,一层桂花一层蜜,孩子们小心地重复着这个步骤,两罐桂花酱制作完毕了,放在了冰箱里,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隔了一个星期,制作好的桂花酱可以开封了,为了能更好地品尝到桂花酱的美味,我们开展了制作桂花小圆子的活动,我们先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了小圆子,将制作好的小圆子放入沸腾的开水中,再舀上一勺桂花酱,瞬间,沸腾的热气将桂花的香味弥散在整个教室里,孩子们感叹:“真香啊!”一锅锅的桂花小圆子出锅了,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
桂花的花期不长,一般只有两三周的时间,特别是生成活动内容的那一段时间,秋雨绵绵,一夜秋雨,满树的桂花全部掉落。幸好,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桂花的写生活动,在香香甜甜的桂花树底,拿起画笔,将桂花留在了我们的画纸上,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的生成内容是孩子们在感受身边环境的变化中不经意间自发生成的,在生成的过程中离不开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以及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一、内容自然不失光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次的生成活动的内容就是来源于幼儿园内的一棵桂花树,只因香气袭人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自然的素材,更加能让孩子们产生共鸣。
二、过程朴实不失华丽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生成的过程我们将主动权交给孩子,从孩子的思考角度来确定生成活动过程的实施,尽可能地从孩子们的交谈中发掘他们感兴趣的事,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在生成过程中,我们从探索桂花的生长环境及种类、桂花的食物与制作几方面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孩子们通过调查、观察、收集等形式来丰富生成的内容。特别是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从收集到挑拣到制作到品尝,亲身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享受到了劳动的甜蜜,实现了活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形式多样不失乐趣
在生成的主题中,我们更多的是想让孩子们在看、闻、摸、尝等多种感官探究中了解桂花的特征和用途,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从户外到室内,从室内又到社区,我们生成活动的场地因活动的需要不停地在改变。孩子们对生成活动的热情因形式的多样性而不减。
我想,我们要学做有心人,只要我们拥有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的双眼,身边的资源都将能成为我们课程的一部分。“桂花”的生成活动也像“甘蔗”一般简单地存在着,虽然我们也尽量遵从孩子们的兴趣,做课程中的支持者与引导者,不断地挖掘课程价值,带给孩子们很多乐趣,但是阅读了《甘蔗有多高》后,我觉得我们挖掘的内容其实还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也可以像“甘蔗”一样,不断地去深入与丰富,也让孩子们有一段像“甘蔗”一样的难忘的探究经历。让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体现出简单的价值。比如,这次生成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了桂花上,那么我们下次是否可以结合桂花树的叶、树干去考虑问题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1]林意红.甘蔗有多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