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一点,让生命自然成长

2017-02-26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查晓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王冕小姑娘错误

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查晓芳

慢一点,让生命自然成长

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查晓芳

“慢慢走,欣赏啊!”这是世界著名山脉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路旁标语牌上写着的话,它意在劝告那些匆匆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路上迷人的风光而留下遗憾。对此,朱光潜先生也曾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再次读到这句话,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踟蹰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丛林中何尝不是这个理呢?

一、缘起:为何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我平凡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种公开教学的场合,也博得了不少的喝彩。在同仁和前辈的精心指导下,公开课上,我与学生的问与答多能衔接得天衣无缝;在课堂上,师生总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马不停蹄,热热闹闹,没有一丝停歇。记得执教《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

师:同学们,课文写了少年王冕哪些年龄段的事情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圈出表示王冕年龄段的词语。

师:那各个年龄段又写了王冕的哪些事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用小标题说一说。

生:家贫丧父。

师:那十岁时,王冕又发生了什么事?

生:弃学放牛。

师:那十三四岁时,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立志学画。

师:十七八岁时的王冕又发生了什么事?

生:离开秦家。

师:不放牛了,那靠什么吃饭生活呢?

生:以画养家。

师:同学们,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用王冕的年龄为线索,故事的发展很清晰。从王冕七岁到十七八岁,这十年间的事,作者只用了不足一千字就写了出来。那作者重点写的是?

生:弃学放牛、立志学画。

师:对,写文章就要这样,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下课后,一名听课老师由衷地对我说:“你们班学生概括能力真强。而我们班就不行,在概括小标题时,我花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说,最后才提炼出来。”我的学生概括能力真的如此强?我的课堂效益真的如此高?……

静心回顾以往的许多“成功”课例,大容量、快节奏是它的特点。课堂上,我争分夺秒,在许多关键的环节,要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似走马观花,不得要领……原来,我和我的学生只是语文课堂上的匆匆过客。

二、探寻:如何实现师生文本的共融

张文质先生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他说:“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语文教学应该放慢脚步。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放慢脚步就是给学生一个习染、积淀、丰厚这样的一个渐进过程。首先,会读书作为一种目标,就要求语文是一项慢工程,因为长期没有“慢”下来,导致“全国95%以上的孩子不会读书”(于永正语)。再说写字教学,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才能写得正确、工整、美观,但现在我们有多少孩子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读书和写字是最基本的功夫,尚需以“慢”来说,更何况其他方面呢?

此外,语文教学中的慢走也是生本思想的召唤。一个班级的学生群体存在着千差万别,课堂上优秀生的精彩表演,弱势生的冷漠旁观,是不少语文课堂的真实现状。优秀学生的精彩表现固然可圈可点,可教师为了自己课堂的行云流水,却牺牲了部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生命姿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使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必然。

三、实践:如何驻足才自然生长

语文课堂教学中,快与慢是辩证统一的。慢一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泳优美的语言文字,体悟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涵。慢一点,让学生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这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慢”,这样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正是为了更快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好地让个体成长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1.慢一点,难点易化解

语文教学每一课时都有相对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重点和难点,我们要舍得下慢功夫,花大气力。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借自然现象说理的散文。学生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一,很难有真实的体验,很难理解文本语言所要表现的深刻内涵,难以与作者产生理趣上的共鸣。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1)你是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弯曲呢?什么情况下可以正面抗争呢?可以联系文中的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一谈。(2)当无力抗争时,我们不妨学学雪松的智慧。人类历史上,像雪松似的智者有很多,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3)学生在书签上写下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以不断激励自己。通过对比感悟、联系生活、名言内化的层层深入,学生的理解走向了“丰富”和“深刻”。

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应引领学生细读慢品,斟字酌句,反复思量。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向扎实有效!

2.慢一点,错误也美丽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把握契机,让错误也变得美丽。

教学《夹竹桃》,刚刚导入揭题,请一名学生读题,就遇到错读的情况。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谁来读一下课题?

生:jiá竹桃。

师:是读第二声吗?同意吗?

生:这个字有三个读音。(也有学生拿不定主意)

师:这样吧!拿出你们的工具书,查一查,这儿的“夹”到底读什么音?

(学生查字典)

师: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小窍门:我们可以根据字的意思来选择读音,看看屏幕中这种花的样子,猜猜它的读音。

生:因为夹竹桃花似桃,叶像竹,这儿的“夹”解释为“从两旁钳住”的意思,所以读第一声。

……

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的,或者这样说,没有错误,何需教学?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读错时,我并没有简单地当场纠错,而是放慢课堂的脚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别小看这样的“慢”,不仅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读音,而且向学生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工具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应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在教学中,当学生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正确流利,写不工整通顺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让“错误”不经意间“溜”走,而应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指出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为了“正确”,为了“更快”,慢一点是值得的!

3.慢一点,感悟更深刻

在学习《槐乡五月》的第三自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小姑娘怎么会飘呢?这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但我敏锐地感觉到: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们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就会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于是,我改变课堂的节奏,在此停留,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一阵沉默之后,便有了这样无法预约的深刻感悟: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呢?老师相信你们会提问题也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再读读这句话,答案你就有了。

生:我觉得是槐花的香味在飘。

师:花儿飘飘,香味飘飘。

生:小姑娘的小辫在飘。

师:辫随心动,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心情怎样?

生:快乐、开心。

师:飘散的花香,飘舞的身姿,飘飞的心情!咦,想一想,小姑娘会飘到哪里呢?

生:小姑娘飘到小河边。

师:小姑娘飘到小河边,河水变香了。

生:小姑娘飘到草地上,草地香气迷人。

生:小姑娘飘到校园里,校园浸在香海里了。

……

师:小姑娘飘到哪里,哪里就有一阵清香。这个“飘”字多么富有诗意呀!

放慢脚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对话时间,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槐乡孩子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他们的心情跟着飘起来,思绪也跟着飘起来,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课堂也因这深刻感悟流溢着光与彩,充满思维的张力。

语文教学,只有慢一点,再慢一点,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文学习就像一场旅行,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不知不觉间自然生长……”♪

猜你喜欢

王冕小姑娘错误
采茶小姑娘
在错误中成长
春天的小姑娘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采蘑菇的小姑娘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采蘑菇的小姑娘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