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优化语文学科备课方式
2017-02-26江西南昌市邮政路小学蔡豪
江西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蔡豪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优化语文学科备课方式
江西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蔡豪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的学科,其承担的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是十分艰巨的,而上好一节课,备课发挥重要作用。走向新课程之后的课本内容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在提出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教师更需要思考如何改变以往的一些备课方式,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融合,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学科整合优化教学课程资源
教育部早在2014年明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细读这段话,不难发现其强调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性,而这不得不提到课前的备课。教师只有心中装着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在备课过程中才能有意识地使其真正发生在课堂上。现就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优化备课方式谈几点浅见。
一、关注学生灵动备课
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关注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多少,更应该关注其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首先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状态,而如何在语文课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好状态,必须先关注到课前的备课过程。
不少教师将备课的过程直接转化为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对疑难生字词的点拨、文章结构的划分、重点句段的分析,或是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忽略了我们常说的备课要充分地备学生。知识点是被其设计了,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却被置之度外了。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课堂做出了许多的预设,在上课时按部就班,顺理成章地去完成教案上的教学计划,可殊不知这一习惯性行为很有可能抹杀了教学当中的许多亮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老师常会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在遇上这种情况的时候,要不冷漠处理视而不见,要么就是被学生牵着走,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有教案。一位老师执教《纪昌学射》时,巧妙地利用虱子一次次的变化大小来表现纪昌练眼力之久和进步。看完图后,老师请学生畅谈感受,老师的意图很清晰,是要学生表达纪昌坚持不懈,然而这时一个学生却不解地问了一句:“虱子这么久了还没有死吗?”这个时候教师一语不发,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其实这一即兴课堂提问,不也说明了纪昌练习时间之久吗?在这里如果咱们以环境恶劣,虱子早就无法生存,纪昌却不中断练习来说明他的勤奋是否也可行呢?这样大而化之,当然也只是个人的一种大胆假设。
语文的核心素养,决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必须注重其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质疑首先应当肯定其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劲,再做出冷静的分析,考虑这一问题是堵住还是疏通,是截住还是引导,灵活地调整,既不破坏原有的大体教学思路,又尽可能地解决对学生的这种“可能”。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求,他们希望教师关注他、倾听他、发现他,而如果教师只顾备课而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轻描淡写,学生怎么能享受到新课程中常提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呢?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解决学生的即兴发问,相信不仅会让学生活跃思维,更会使学生爱上语文,更会让课堂因为现场的灵动而大放异彩。
二、勤于反思一课多备
新课程下教案的编写,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重点难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必须包括教后案反思的过程,那么我想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备课,甚至应该衍生为再次备课,即教师上完课进行反思后,再一次进行备课。如果说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发问,并在课堂上做到灵动生成,那么课后教师必须注重课后反思并养成备“教后课”的习惯。
如果说教案是一个预设的过程,构建出整体的教学框架,教后再备课就能让教师更好地去积淀教学经验,特别是教授一些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或者学生阅历难以体会的文章时,更要关注。一位教师在教《生命生命》时,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好作者举出的三个例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尽管这样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看似流利地将课文学完,可仔细思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生活阅历能否感知到作者的情感?
可见教后不仅仅是反思那么简单,更要思考问题,寻得解决方案,并记录下这种方案以免重蹈覆辙。教后再备课既可以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能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为下面的课文教学汲取养料。一课多备这种模式,必将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教师能如此坚持下去,其语文教学的能力必将得到巨大提高,而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将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善用资源优化教学
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拓宽语文教学的维度。新课标中指出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服务。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从备课这一环节开始就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开语文备课的深度和宽度。这样一来无疑改变了教师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包括图书报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网络资源等。
现今网络的普及,使得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的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只不过他们缺乏整理资料的能力。倘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一番,定事半功倍。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的主题是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对和平的呼唤。但是战争年代毕竟离学生较为久远。上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先去搜集相关图片,在上课时候,借由多媒体设施播放一段战争的视频,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可以直观了解到战争的可怕,这样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关注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落实。同时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畅谈感受,也可以为本单元的看图作文事先做好训练,也是态度素养的有效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不会动的文字记录,也可以是身边的事物生发。以教授写景作文为例,不妨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下手。从身边耳熟能详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下手,在理解空间顺序等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时,就能够做出较为生动的诠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以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为例,课文依照空间顺序依次展开描写了很多主要景物。在讲解课文之后,可让学生以八一广场为对象来说一说、写一写,以后在写景时,就可以借由此法更好地理清文路。
在提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今天,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地一如往常教学,必然跟不上时代趋势和其理念提出的育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就应关注到每一个预设的环节中如何涉及核心素养的落实,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偶发生成。教案本就是为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而制定,备课方式不与时俱进地改变,课堂上的核心素养“落地”便无从谈起,优化备课方式,必将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让核心素养更好地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真正惠及每一个学生。
[1]汪潮.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发展趋势分析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7(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