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添点魔力
2017-02-26江苏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杨露
江苏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杨露
给课堂添点魔力
江苏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杨露
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趣味性,真正爱上科学,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魔术表演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想象,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探索奥秘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魔术巧妙应用于课堂,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科学课堂就会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魔术兴趣小学科学科学探究
魔术表演常常能让人们看到不可思议的现象,从而以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吸引人的眼球。其实一些小魔术背后隐藏的是科学原理,若将魔术表演元素加入到科学课堂中,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真正热爱科学,并以此为乐,笔者对此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变魔术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整节课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用“小魔术”作为引入,以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像经典好看的悬疑片往往会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勾起观众的好奇心,跟随电影的节奏去探秘事件背后的真相。
在教学《研究透镜》一课时,变一个小魔术来导入新课:事先在碗里用胶带固定一枚一元硬币,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让碗的边缘恰好挡住碗中的硬币,看起来碗是空的。此时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设置悬念,慢慢往碗里倒水,会发现碗里原来还藏着一枚硬币,起初有的学生会说是硬币浮上来了,此时可以把碗中水倒出,展示碗中的硬币是固定在碗底的,消除学生的疑惑。硬币不会动,为什么加了水就能“漂”上来呢?教师顺势拿出一只玻璃杯倒入水,再把一根笔直的铅笔插进水中,铅笔变“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而刚刚“碗中现硬币”的魔术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碗中加入水后,硬币出现了,是因为我们看到的硬币比实际的硬币要高。学生们恍然大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且对进一步研究透镜的相关性质兴趣倍增。
二、变魔术揭真理
科学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感知觉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无意注意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直观、新奇的刺激物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魔术表演恰好符合这两大特点,特别是在学习核心概念,突破重难点教学时,变魔术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加热和冷却》一课时,通过教材上的两个实验,直观地验证了固体和液体在加热后体积都会膨胀,冷却后体积都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此时,教师在关键时刻引入一个小魔术“会吞鸡蛋的瓶子”,先把一只空玻璃瓶放在热水槽里预热,在瓶口上放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用手往瓶子里挤压鸡蛋,鸡蛋进不了瓶中,接着将瓶子迅速取出放入冰水槽里。奇迹发生了:鸡蛋被瓶子吞了进去。学生们被神奇的现象吸引了,不禁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瓶子将鸡蛋吞了进去?”学生们分组讨论“瓶子吞蛋”背后的奥秘,在学习了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不难想到,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顺势讲解:瓶中的热空气遇冷后,体积缩小,占据的空间也变小,气压减小,鸡蛋就被吸进去了。顺利掌握热胀冷缩这一核心概念后,教师抛出问题:“你能让瓶子再把鸡蛋吐出来吗?”学生分组实验,尝试“瓶子吐蛋”,用自己收获的科学原理解决新的问题,轻轻松松掌握了热胀冷缩这一科学概念,整节课被推向一个小高潮。
三、变魔术导延伸
一堂好课不仅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科素养和学习力。《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家庭实验成为拓展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如何能让家庭实验真正落实而不是空谈,关键还是兴趣,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人或同学面前变出精彩的魔术,学生们都会兴趣倍增。
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点评,得知: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等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在课堂小结时,教师表演魔术《听话的小瓶子》,魔术道具很简单,一只矿泉水瓶里装有水,里面漂浮着一只小玻璃瓶,你说下沉,它就下沉,你说上浮,它就上浮。这个魔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也想上来试一试。当学生表演时,小瓶子却不听话了,难道老师真的有魔法?就在学生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揭开谜底:在变魔术时,手也要有微小的动作加以配合才能成功,当我们说下沉时,手要轻轻挤压瓶身,当我们说上浮时,手要轻轻松开,这个魔术道具就叫浮沉子。教师介绍自己制作浮沉子的过程,并说明其中的原理,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沉浮子。在下课前几分钟变个小魔术,并布置课后作业,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变魔术讲原则
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加入魔术的元素,会给课堂增添魔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还能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迁移到课外,确实是科学教师的一枚法宝。但是课堂上的魔术也要讲究一定原则,否则不但不能助教师一臂之力,反而会使课堂中心发生偏移,功亏一篑。设计怎样的魔术,在什么样的时机表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呢?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魔术表演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实践得出的理论才经得起推敲。课堂魔术表演不同于舞台魔术表演,教师在设计魔术时,应该依据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实验方法来精心设计。如果设计的魔术似是而非,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反而会适得其反,误导学生。
2.诱导性
在设计魔术时,要注重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带进一个教师特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揣摩、去感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应性
教师设计的魔术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则是动态的,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将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设计魔术辅助教学时,既要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也要为学科教学服务,不能偏离了教学的主阵地。
4.灵活性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把一些魔术设计的环节交给学生,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运用身边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魔术,或是改编老师课堂上的魔术。使得科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回归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小的魔术,见证了奇迹,看似神奇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简单的科学原理,我们要的不仅是它华丽的外表,更需要它内在巨大的奥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魔术,给课堂增添魔力,切忌一味追求魔术的神秘,而忘记了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