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情境课堂:自然显高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实录与思考

2017-02-26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张兵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份数桃子个数

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 张兵

数学情境课堂:自然显高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实录与思考

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 张兵

教学苏教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为了让学生在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不受到物体个数的干扰,教者借助“魔盘”“魔布”“魔圈”创设有效情境,让学习内容自然呈现;着重聚焦概念本质,让探索过程自然推进;注重整合解题方法,让学生的应用意识自然形成。

数学课堂情境教学自然高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备课中,我们在教材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何帮助学生理清“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几份中的一份”这一本质关系,舍弃“物体的个数”这一非本质属性呢?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创设有效情境,聚焦概念本质,整合解题方法,努力构建一节生动有效、自然高效的数学情境课堂。

一、情境开场,复习旧知

师:他是谁?(播放“大闹天宫”视频)今天正好是美猴王的生日,有2只小猴子为他庆贺,美猴王可高兴了,“变”出一个蛋糕来款待他们。如果猴王要把这个蛋糕分给这2只小猴,怎么分最公平呢?

生:平均分。

师:分得好。那平均分成几份?

生:2份。

师:每只小猴分得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师:谁能说一说,分母2在这里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1表示每只小猴得到的份数。

【思考:通过学生喜爱的“大闹天宫”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便于学习新知时靠船下篙。】

二、情境展开,探究新知

1.引入“魔盘”

师:美猴王又“变”出了一盘仙桃(“魔布”遮住了桃子)。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能知道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吗?

生:不知道呀。因为我们不知道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师:一起来看。一共有几个桃?

生:6个。

师:现在知道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几个桃吗?

生:3个。

师:这3个仙桃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2.显现“魔圈”

师:用一个“魔圈”把这6个桃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

【思考:设计时关注了两个细节,一是以美猴王分桃为引子导入新课,由于“魔盘”里桃的个数不知道,学生所关注的焦点不是个数而是“一盘”,学生只能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获得“一个整体”的表象。二是由于有了生活原型的“铺垫”,“一个整体”很自然地由“盘子”过渡到教师教具和学具里都有的“魔圈”,顺利实现概念的抽象。“集合圈”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了“许多物体”就是“一个整体”。】

3.再用“魔布”

(1)4个桃。

师:如果盘中“变”为4个桃子(动画再现“魔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得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我们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学生演示)

师:他把4个桃子看作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2份。

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另一份呢?

师:这里的每一份都是它的?

【思考:在设计时,教师让学生从操作到感知,再到抽象化,最后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教师给了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便能在操作中感悟,体验中理解。】

(2)8个桃子、12个桃子……

师:如果再增加桃子的个数呢,看,现在“变”成了几个桃子?

生:8个。

师: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师:现在有几个桃子?(“魔布”掀开)

生:12个。

师: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每只小猴又该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师:如果仙桃的个数再多些,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3)比较。

师:4个、6个、8个、12个桃子……,观察思考,为什么桃子的个数在变,而每只小猴却总是分得这些桃子的呢?生:我知道。虽然桃子的个数在变,但都是把这些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当然都是它的。

生:无论有多少桃子,只要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

【思考:“魔布”的巧妙再现,在视觉上冲击着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自然而准确地直接关注到了份数,而不是每一份中桃子的个数,有效地回避并纠正了原有的表示习惯,初次在“变”与“不变”中让学生掌握“几分之一”的概念本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

4.操作体验

师:12个桃子,我们再来分一分,谁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是几分之一。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大家来看看,桃子的个数没变,但我们得到的分数却不同,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生:我发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思考:在此过程中,两次引领学生在“变”与“不变”中理解“几分之一”的内涵。总个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在变化,其中的一份所表示的分数就会变化。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发现归纳,并感悟分数的意义。】

三、情境拓展,应用提升

(1)说一说:这只梨是这一盒梨的几分之几?每个人参果是这盘人参果的几分之几?

以拿18个草莓为例:

生:原来有18个,第一个同学拿走后只剩12个了。

【思考:在拿草莓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很清晰地感知到一个整体发生了变化,他的几分之一也会发生变化,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在变化中发展的辩证思维。】

四、情境回归,交流收获

1.创设有效情境,让学习内容自然呈现

上课伊始,播放学生们喜欢的“大闹天宫”的动画,引入“一个蛋糕的几分之一”的旧知,新知的生长点由此生发。而在教材例题的原主题图中,桃子的个数已非常明显,学生不能很好地紧扣平均分的份数,影响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基于此,我们引入“魔布”遮住桃子的个数,学生只能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从生活原型的“一盘桃子”到视觉直观的“6个桃子”,从“遮着布”到“圈一圈”,这一过程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更贴合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

2.聚焦概念本质,让探索过程自然推进

3.整合解题方法,让应用意识自然形成

通过说一说,了解份数和个数之间的联系。通过涂一涂,学生理解份数和个数之间的区别。通过拿一拿,让学生感悟“单位1”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示的几分之一也不相同。我们一方面通过改变知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建构,为数学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应用意识,提升应用能力。

[1]李吉林,王林.情境数学典型案例设计与评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黄彪.构建自然的数学课堂[J].小学数学教育,2016(24).

[3]戴春,丁锦华.“认识分数”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份数桃子个数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桃子
桃子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份数法”的妙用
条条道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