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纳中华古典蕴,营造诗教“情感”场

2017-02-26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黄晶璟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古诗中华诗歌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黄晶璟

吸纳中华古典蕴,营造诗教“情感”场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黄晶璟

中华古典诗歌是汉文化的瑰宝,以其情感细腻和意境之美而闻名于世,有着不可动摇的艺术地位。教师可通过知人论世、语词解码、熟读入境、掘源引水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尽可能深刻地体味古诗所包含的情感意旨。

中华古典诗歌诗教情感

中华古典诗歌,音韵兼美,内涵丰富,意存高远,凭借其自由、抒情的美学本质和情与景的圆满结合,享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大家名篇的美学价值和经典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亲近古典诗歌,传承中华文明,将国学经典谙熟于心,沉淀成终身受益的襟怀、气度和艺术修养,不可不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周汝昌先生赞誉道:“中华诗是情思美、声韵永、文采彰、境界高的综合与升华,是以魅力最大,涵咏无穷,其上品真不愧是透肝沁脾,生香满颊。”诗,没有单纯的描写,情是它的根,也是它的魂。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歌的情结,充分领略藏于诗中的意蕴和情理,能收到更为理想的古诗教学效果。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情

诗言志,记叙和流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平仄格律更重要的是结合与作品相关人物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动机等。如此一来既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隽永与芬芳,对作者的特定心境也能心领意会,诗人的形象照进学生心灵,定格于个体的生命记忆之中,这就是中华诗的独特感染力。

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为例,低年段学生所学习的是更为简化的节选版——《草》。短短四行,结合多媒体或简笔画的灵活演示令学生知晓诗句的意思不难,但是进入了中高年段,诗题摇身一变,就让学生感到陌生了。如果教师补充白居易16岁参加应考,考题前两个字必须用“赋得”二字作为规范,再加上一段顾况和白居易对话的传奇轶事,梳通文题便容易许多,再聚焦诗题,就不难发现作者是借景抒情;接着引入“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以及“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和学生的现有认知相碰撞,与“离离”“烧不尽”一对照,激发了学情回顾的兴趣,那春来草茂时节的送别图景就更形象、更鲜活、更生动了。

适度而不过度的作品解读令无数风流人物跨越时代隔阂而万古流芳,而那些作于特定时代背景诗篇的深刻内涵也能有效地被后人理解、消化;这都多亏了这些历史、文化、生活等事实资料为我们修筑了联通古人情志的桥梁。

二、语词解码,情在其中

“古诗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古人用词洗练、字字珠玑但求一字传神,推敲起来可谓是千锤百炼、精工细作,抓准最难表达作者情感,或者最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语词进行教学是诗教的重点,力求通过教师的点拨令抽象模糊的文字符号变得可感可观,有助于学生吸纳中华古典诗歌的内涵,体会古诗情理与意趣的精妙。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虽然是宋诗借景喻理的不朽名篇,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尤其是“鉴”,这一字大有文化韵味,理解好了这一个字也为后面诗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词语解码板块,我先让四人小组交流一下预习情况,分享自己已经理解的词语意思,适当做好补充,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待会就哪些字词的意思需要给大家提醒一下在全班作交流。由于对“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理解是难点,我便通过字理加图片的方式,说到“鉴”字时,出示“鉴”的金文,调动学生注意古文字是这样写的:=(人)+(目)+(皿,水盆),造字本义是人低头以水为镜,在一盆静止的水面上反观自己的影像。引导之下,学生说出“鉴”的意思是镜子。再顺势从汇报的词语意思中拎出“徘徊”“如许”“渠”等词,投影突出释义,加深学生对重点语词的印象。既然词意理解了,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下用自己的话把词语的意思带进句子中,像串糖葫芦似的,连起来说,个别说完后同桌之间也互相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帮对方补充、完善。此时设境引导学生抓“诗”眼,以便下一步紧扣诗眼施教:一天,朱熹在读书时遇到了难题,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走出书房,来到郊外。这时,半亩方型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出示图片),把池塘比作镜子,突出了池塘什么特点呢?(“清”)诗中还有哪些词句体现了池塘的“清”?蓝天和白云为什么会徘徊?由此引出全诗的中心句。一景一理的融合如同作者明畅的思路,一下子就呈现在学生眼前,由景思源,情趣盎然。

三、熟读入境,美溢情满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这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读诗学诗,也要顺应儿童性情。只有亲近诗境了,才能情由心生,只有熟读至背了,理解自然才不会简单肤浅地隔绝于诗的意境之外,越读越放松,也越容易感受意象的真幻虚实。寓理诗最为深奥,学生也都会觉得笔调深僻,晦涩难懂,逐个解读开来,却失去了艺术情趣。如何诵诗悟诗、由景入理(情),读懂诗人眼中的景,是值得寻味的。依旧以《观书有感》为例,分两个层次谈一谈我在造境和入情方面的一些实践与尝试。

1.把握视觉兴奋点——见景生情,美读入境

我对《观书有感》最具哲理性思考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学习作了化诗为画的柔化处理。之前已经理解了“鉴”是镜子的意思,这面镜子里不知道倒映着多少美丽的画呢,于是我将诗情融入画意,出示图片以突出池塘的“清”,结合诗中的词句边读边体会,配上与诗境、情调相和谐的音乐进行渲染:同学们,诗中的“天光云影”代表的是天上人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池塘却倒映了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时让学生们在想象画面中读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诗,感受诗句的意境美。

2.把握情绪波动点——悟情明理,读中入情

面朝着这么清澈秀丽的方塘,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呢?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诗兴趣:方塘为什么这么清?尾句“为有源头活水来”点明了原因,用生活引导学生与诗人的情怀产生共鸣,出示活水与死水的对比,又一次强化视觉刺激,激发自己对读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再回到诗题中,引导合作,探究诗理:“观书”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观书有感”做题目,这是为什么呢?启发学生理解读书澄澈心境与方塘活水源泉的联系,领会借景喻理的写作手法,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最后学生带着收获,一边咀嚼这两句诗句一边读出感情,同时我还拓展了朱熹其他的读书感言供学生吟诵、品味。

总之,要求得中华诗的蕴意,首先需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潜入画面情境中,想象诗歌文字所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沉浸于诗情画意后自觉进入,并神游于诗歌的优美境界之中,由心底感受诗歌背后的情感,然后高声吟诵,情出于口,音韵琅琅,余香绕口,读的方式可以各种各样,师生合作、个别读、赛读、配乐读……再回到诗题,感悟道理。情感巧妙地藏在写景诗的妙处,再带着理解读,移情入诗,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纵然还有一些地方不清楚、不明白,但熟读至背,阅读的美感却自在心中。久而久之诗词佳句嵌脑海于无形,伴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常看常新,渐渐便产生了直抵人心的深刻共鸣与无穷回味。

四、掘源引水,情泉无竭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佳的朗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学生情感的表现,是受周围环境气氛和本身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这提醒着我们在教诗歌时除了应把握好学生的视觉兴奋,情绪波动,还应关注在情感的蓄积、起伏中,用童心点亮诗篇,提高写作能力。

1.融情入境,化境为文

中华诗经典的学习绝不只是诵读、吸收、传扬而已,“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经过大量人文因素的濡染、渗透、浸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古诗积累、了解了古诗格式、意境的基础上,认认真真读诗后可以开始以学导做,通过学作、练作、仿作循序渐进地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凝结成文字,延续中华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实现读与写、说与写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鼓励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经验和自己的“意会”写下或想象中的、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一花一木,自然现象、鸟虫鱼兽、友谊童真……无不可以成为关怀的对象,用诗歌独特的文学样式使笔下文字比浅近、散漫的通俗白话更具欣赏美感、自成格局。

2.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吸纳中华诗的深厚底蕴,不但要懂得从浩瀚诗海中选撷精要,更要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用诗歌来将沉淀的情感、心声、感悟诉诸笔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诗歌技巧、古典文辞、押韵规则等,触类旁通地运用资源,学习语言,揣摩特点,体会用词,化用前人诗句,尽现灵动诗意。从初步模仿、借鉴学写简易浅近的“新古诗”到持久练习、应景而发、独立创作作品,品味一步步提高,逐渐激发自身情感抒发的需要,同时又在古诗教学中培养与拓展了语用能力。

[1]杨桂枝,陈桂辉.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情感[J].教育科研论坛,2003(4).

[2]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古诗中华诗歌
诗歌不除外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